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京葉道路
連接日本東京都與千葉縣的道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京葉道路(日語:京葉道路/けいようどうろ Keiyō dōro */?)是位於日本東京都與千葉縣的幹線道路,以連接東京與千葉兩地而得名。西段為一般道路,西起東京都墨田區兩國一丁目(兩國橋)、東至東京都江戶川區篠崎町二丁目(千葉縣界);東段為東日本高速道路管理的收費道路,西起東京都江戶川區一之江一丁目、東至千葉縣蘇我交流道[註釋 1]。
京葉道路的東京都江戶川區(小松川交差點)~穴川交流道路段是國道14號的繞道,穴川交流道~蘇我交流道路段是國道16號的繞道。收費道路路段的高速道路編號與館山自動車道、富津館山道路共用,均為「E14」[1]。
一般道路
東京都內全線皆屬一般道路。起點雖在兩國橋,但起點標示不在橋上,而是在橋西側的淺草橋交差點。江戶川區松島的東小松川交差點是國道14號〈千葉街道〉的分岐點(十字路口除往南的船堀街道以外,皆屬國道14號)。一之江一丁目以東是東日本高速道路管理的收費道路,谷河內開始有高速道路做為側道,之後在篠崎交流道與高速道路連接。終點雖在江戶川,但由於是在高速道路區間內,沒有特別設置終點標示。
- 起點:墨田區兩國一丁目(兩國橋)
- 終點:江戶川區篠崎町二丁目(千葉縣界)
目前仍有路段未達到當初都市計畫所設定的六線道。現在有兩國拓寬(日語:両国拡幅)[2]與龜戶、小松川拓寬(日語:亀戸・小松川拡幅)[3]等拓寬工程。全線最高速度為60km/h。
- 兩國橋
- 江東橋
- 松代橋
- 中川新橋
- 小松川橋、新小松川橋
- 一之江橋
- 上為起點側,下為終點側。左為上行側,右為下行側。
- 國道14號的里程牌以日本橋為起點,收費道路的里程牌以一之江橋為起點。
Remove ads
平日24小時交通量(平成17年度道路交通調查)
- 墨田區綠4-23:42,648
- 江東區龜戶6-56:50,850
- 江戶川區西一之江2-11:50,765
2008年3月31日,龜戶1~水神森間的自行車道通車。路寬約2公尺。龜戶站通巴士站利用者因常需穿越自行車道,設有行人穿越道。
目前正在整備水神森~龜戶7與龜戶1~松代橋的路段,計畫將完成貫通松代橋至龜戶7的自行車道。目前完工時間未定。
收費道路

東日本高速道路管理之收費道路京葉道路是以東京都江戶川區一之江一丁目的一之江橋西詰為起點。因此,一之江橋西詰有0公里里程牌、「收費道路 京葉道路」起點標誌及終點標誌。從此地至篠崎交流道為止,是設有快速道路里程牌,同時也有人行道與交通號誌的一般道路[註釋 2]。多數地圖將此區間以一般道路表示。
宮野木系統交流道可連接東關東自動車道(往成田),千葉東系統交流道可連接千葉東金道路(往東金),終點連接館山自動車道(往木更津)。
宮野木系統交流道以南是屬於與東關東自動車道館山線並行的一般國道快速道路。
作為國道16號繞道的穴川交流道至蘇我交流道之間,有一般道路作為側道(國道16號千葉繞道)。
貝塚交流道與千葉東系統交流道之間有京葉道路唯一的隧道貝塚隧道。
- 起點:東京都江戶川區一之江一丁目
- 終點:蘇我交流道
- 全長:36.7km
- 車道:4線道(部分6~8線道)
- 設施名欄的背景色是■時表示設施未啟用或未完成。未啟用的設施名為暫稱。
- 1960年4月29日:一級國道14號繞道一之江出入口~船橋交流道通車
- 1961年8月15日:一之江出入口~船橋交流道指定為全國第一條自動車專用道路
- 1964年10月10日:船橋交流道~谷津交流道[6](現花輪交流道)通車(一級國道14號)
- 1965年4月1日:一級國道14號更名為一般國道14號
- 1966年4月9日:花輪交流道~幕張交流道通車(一般國道14號)
- 1969年4月25日:幕張交流道~殿台町(現穴川東收費站附近)通車(一般國道14號)
- 1971年1月10日:一之江~谷河內解除自動車專用道路地位
- 1971年3月21日:與首都高速7號小松川線連接,京葉口~市川交流道拓寬為6線道
- 1971年10月27日:市川交流道~船橋交流道拓寬為6線道,宮野木系統交流道連接新空港自動車道(現東關東自動車道往成田方向)
- 1979年11月21日:千葉東系統交流道~濱野町(千葉南交流道)通車(一般國道16號),連接千葉東金道路
- 1980年10月1日:殿台町(現穴川東收費站附近)~千葉東系統交流道通車(一般國道16號),全線通車
- 1982年4月27日:宮野木系統交流道連接東關東自動車道往東京方向
- 1982年8月31日:穴川交流道~殿台町(穴川東收費站附近)由一般國道14號改為一般國道16號
- 1987年3月31日:蘇我交流道往東京方向出入口啟用
- 1995年4月26日:與館山自動車道連接,同時千葉東系統交流道~千葉南交流道從收費道路分離的路段編入國道16號千葉繞道(這時的古市場交差點無法接入京葉道路。另外,千葉南收費站縮小,設置千葉南臨時出口。)
- 2001年7月17日:國道16號千葉繞道全線通車,千葉南臨時出口(舊千葉南收費站)廢止
- 2007年5月31日:位於舊千葉南收費站舊址的蘇我交流道往市原、木更津方向出入口啟用
- 2012年3月31日:為建設東京外環自動車道京葉系統交流道,廢止鬼高停車區[7]
- 2014年4月24日:上行線貝塚交流道~穴川東交流道的附加車線(0.7km)啟用,單向3線道化[8]。
- 2014年5月28日:下行線貝塚交流道出口車線(附加車線)(0.6km)延伸段啟用[9]。
- ※1:設計速度為80km/h,現在一般多限制在60km/h。
- ※2:設有附加車線(下行線僅出口附近)
道路全線設有路燈。
京葉道路雖沒有測速照相機(ORBIS),但常有警車進行取締。
- 市川(市川交流道~船橋交流道)
- 穴川(穴川交流道~貝塚交流道)
無線電台呼號為「高速公路廣播京葉道路○○」。(如市川的呼號為「高速公路廣播京葉道路市川。」)
東日本高速道路關東支社
- 千葉管理事務所:篠崎交流道~穴川西交流道
- 市原管理事務所:穴川西交流道~蘇我交流道
篠崎、市川、幕張、武石交流道的上下線與花輪交流道上行線未設收費設備,因此篠崎交流道⇔市川交流道與花輪←幕張⇔武石可免費通行[11]。花輪交流道下行線因設有收費設備,花輪與幕張、武石之間形成上行免費、下行收費的不對稱收費制度。
雖未引進ETC優惠制度,但宮野木~蘇我路段已實施生活對策上限1,000日圓的限制。
平日24小時交通量(平成17年度道路交通調查)
- 江戶川區、千葉縣界~市川交流道:139,452
- 市川交流道~原木交流道:123,540
- 原木交流道~船橋交流道:124,914
- 船橋交流道~花輪交流道:112,886
- 花輪交流道~幕張交流道:108,634
- 幕張交流道~武石交流道:98,490
- 武石交流道~宮野木系統交流道:83,855
- 宮野木系統交流道~穴川交流道:110,864
- 穴川交流道~貝塚交流道:97,747
- 貝塚交流道~千葉東系統交流道:84,821
- 千葉東系統交流道~松丘交流道:60,156
- 松丘交流道~蘇我交流道:61,158
- 蘇我交流道~終點(濱野):38,437
2014年2月12日,國土交通省千葉國道事務所發布資料,上行線在平日通勤時間的壅塞路段在花輪交流道、幕張交流道、貝塚交流道附近(40km/h以下),假日傍晚的壅塞路段在貝塚交流道附近(25km/h以下),下行線在假日上午壅塞路段在穴川交流道附近(40km/h以下)。上行線壅塞原因在穴川交流道前的道路低凹處(下坡至上坡的交界點)以及交流道車流交會的影響。下行線壅塞原因在花輪交流道前的上坡、幕張交流道前的上坡與彎道、貝塚交流道前的道路低凹處、交流道車流交會等[12]。國土交通省與東日本高速道路計畫推動規模達1000億日圓的改善工程,拓寬現有的交通瓶頸貝塚隧道[13]。另外,作為堵塞對策的一環,2014年4月1日起提高通行費(同一區間普通車100日圓→130日圓,A-F區間普通車600日圓→750日圓)[14]。
備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