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廈港街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厦港街道map
Remove ads

廈港街道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下轄的一個街道辦事處,為歷史悠久的老城區,也是思明區政府所在地。轄區內有廈門理工學院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和華僑博物院等機構。

快速預覽 廈港街道, 國家 ...

廈港街道地處廈門島西南部,東、東南依演武路與濱海街道毗鄰,西北以壽山路、鴻山、虎頭山接中華街道,東北以鍾山、五老峰中華街道開元街道,南、西南瀕廈門西海域與漳州市龍海區相望,西隔鷺江(廈鼓海峽)與鼓浪嶼相望。廈港街道的總面積達1.7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為3.9萬人[3][4],共下轄7個社區:巡司頂社區、福海社區、南華社區、蜂巢山社區、沙坡尾社區、鴻山社區、下沃社區。

Remove ads

建置沿革

18世紀中後期,廈港街道境域基本歸同安縣嘉禾里二十二都廈港保管轄。

民國元年(1912年),屬思明縣管轄。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月,屬廈門市管轄。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廈港街道境域屬廈門特別市南區管轄。(廈門特別市政府擬設市中心區,管轄包括廈港在內的廈門市市區區域。但事實上自廈門特別市設立以來,廈門特別市政府仍以警區代政區管理廈門市市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設廈港區,轄鴻山、碧山、大學、全新、澳水、福海、永福、義和、太平、民生、曾厝、胡里、前厝、水上14個保。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4個保被並為鴻山、福海、新生、太平、水上、大澳、曾溪7個保。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析曾溪保增設長塔保。

1950年5月2日,撤銷廈港區,原廈港區的曾溪保,長塔保和大澳保(農區部分)合併為曾塔鄉劃入禾山區,而餘下部分則被劃入思明區。

1951年,隨著保甲制的廢除,被劃入思明區的原廈港區各保改組為廈港、大學、碧山、鴻山、新民、新生6個街政委員會。

1952年3月,並為廈港、碧山(新民,鴻山合併)、大學路(新生併入)3個街政委員會。

1955年,大學併入碧山,同年4月碧山併入廈港,同年5月,原廈港街政委員會改為廈港街道辦事處,轄10個居委會。

1958年10月,改廈港公社,轄永福、碧山、福海、圓山、民生、大學路、鴻山、東澳8個分社。

1964年4月,恢復街道辦事處和居委會通名,永福析出新村居委會。

1966年,改前衛公社。

1969年,碧山析出朝陽居委會,永福更名紅衛南,福海更名東風,圓山更名紅星,民生更名前衛,東澳更名前鋒。

1979年8月,復名廈港街道,轄福海、鴻山、永福、頂澳、廈港、下澳、大學路、廈大、民族、碧山、圓山、蜂巢山、新村共13個居委會。

1987年8月,郊區禾山鄉曾厝垵(原廈港區屬地)、黃厝2個村劃入。此時廈港街道轄有20個居委會及2個村委會。

1990年11月,廈港街道轄23個居委會(鴻山、永福、新村、福海、碧山、圓山、蜂巢山、巡司頂、民族、廈港、大學、頂澳、下澳、大橋頭、南義和、大生里、壽彭、沙坡尾、不見天、北村、廈大、白城、海濱新村居民委員會)及2個村委會。

1996年,析廈港街道廈大、白城、北村、海濱新村4個居委會及曾厝垵、黃厝2個村置濱海街道;廈港街道轄鴻山、永福、新村、蜂巢山、圓山、福海、碧山、民族、廈港、大學路、下澳、頂澳、大生里、南義和、巡司頂、大橋頭、壽彭、沙坡尾、不見天共19個居委會。

2002年,19個居委會裁併為壽彭、鴻山、新村、頂澳、下澳、沙坡尾、大學路、蜂巢山、南義和、福海、巡司頂、南華12個社區。

2003年3月,裁併為7個社區,直至現在。

截止2023年,廈港街道共下轄7個社區:巡司頂社區、福海社區、南華社區、蜂巢山社區、沙坡尾社區、鴻山社區、下沃社區。[5][6]

Remove ads

文物保護單位

更多資訊 名稱, 編號 ...

圖集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