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迪斯科銀河大作戰
2001年蠢朋克录音室专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迪斯科銀河大作戰》(英語:Discovery,直譯:「發現」)是法國電子音樂二人組傻瓜龐克的第二張錄音室專輯,由維京唱片公司於2001年3月12日發行。 這張專輯標誌著他們從第一張專輯《家庭作業》中的芝加哥浩室和科技舞曲風格轉變為深受迪斯可、後迪斯可、車庫浩室和當代節奏藍調啟發的音樂風格。 傻瓜龐克的成員湯瑪斯·本高特稱,與《家庭作業》中「固執原始」(或「原生」)的電子音樂相比,該專輯是對歌曲結構、音樂形式和童年懷舊的探索。
該專輯於1998年至2000年期間在本高特家中錄製,錄製地點位於巴黎。其中包含大量取樣;一些取樣來自20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的老唱片,另一些則由傻瓜龐克演奏樂器錄製。電子音樂家Romanthony、托德·愛德華茲和DJ Sneak合作錄製了一些曲目。為了製作音樂錄影帶,傻瓜龐克設計了一個將科幻小說與娛樂產業相結合的概念。受兒時對日本動漫喜愛的啟發,二人與松本零士合作製作了《星際5555:異星夢系統秘傳》,該電影是一部以專輯《迪斯科銀河大作戰》全集為背景音樂的動畫電影。
在該專輯發行之前,傻瓜龐克採用了機器人服裝。他們還推出了一個名為「Daft Club」的網站,提供獨家曲目和其他獎勵材料。該專輯在評論和商業上都取得了成功,發行後在國際多個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評論界稱讚傻瓜龐克在浩室音樂領域的創新,就像他們在《家庭作業》中所做的那樣。這張專輯發行了六首單曲,其中〈One More Time〉最為成功,成為俱樂部的熱門單曲。2020年,《滾石》將該專輯列為《滾石》雜誌史上最偉大的500張專輯中的第236位。
Remove ads
背景與錄製
在他們的首張專輯《家庭作業》發行後,湯瑪斯·本高特和蓋-馬努爾·德霍曼-克里斯托在1997年大部分時間都在傻瓜龐克1997年現場會巡演。[2][3]1998年上半年,兩人專注於自己的個人唱片公司,[nb 1]同時還在製作音樂錄影帶合集《D.A.F.T.:一個關於狗、機器人、消防員和番茄的故事》。1999年和2000年,他們的工作時間分為兩部分:為自己的唱片公司製作音樂以及錄製他們第二張音樂專輯《迪斯可銀河大作戰》。[2]本高特指出,《家庭作業》的成功影響了其他許多藝術家的模仿,促使傻瓜龐克追求不同的方向,以更好地脫穎而出。[4]
傻瓜龐克在位於巴黎本高特家中,即傻瓜龐克工作錄音室錄製了《發現》。[5]錄製工作於1998年開始,持續了兩年。[6]本高特和德霍曼-克里斯托既一起創作音樂,又分別創作,其創作過程與《家庭作業》類似。[2]傻瓜龐克並沒有使用浩室音樂中典型的鼓機,比如羅蘭TR-808和TR-909,而是使用了 奧伯海姆DMX、林恩鼓和順序電路公司的鼓軌機。[2]他們使用的取樣器包括 赤井音樂製作中心和E-mu SP-1200、芬德·羅茲電子琴和沃利策電子鋼琴、聲碼器(包括羅蘭SVC-350和 DigiTech Vocalist)以及各種移相器效果。他們以一種「並非設計目的」的方式對人聲使用了音高修正軟體自動調諧。本高特說:「我們感興趣的是讓事物聽起來不像它們本來的樣子。有些吉他聽起來像合成器,有些合成器聽起來像吉他。」[2]《發現》的音頻由尼萊什·帕特爾(Nilesh Patel)進行母帶製作,[5]他也參與了《家庭作業》的母帶製作。[7]
《發現》專輯中最早推出的曲目之一《One More Time》於1998年完成,但一直被擱置,直到2000年才發行單曲。在專輯製作初期完成《Too Long》後,傻瓜龐克決定他們「不想再做14首浩室音樂風格曲目」,因為浩室音樂通常被定義為浩室音樂類型,因此他們著手在專輯中融入多種風格。[8][9]這張專輯的音樂貢獻者包括Romanthony、托德·愛德華茲和DJ Sneak。德霍曼-克里斯托指出,Romanthony和愛德華茲是兩位對傻瓜龐克影響很大的製作人。二人組曾想與他們合作製作《家庭作業》,但由於傻瓜龐克當時名氣不大,很難說服他們。[2]DJ Sneak創作了《Digital Love》的歌詞,並協助製作了這首歌。[6][10]
Remove ads
音樂
《發現》被廣泛認可為一張概念專輯。[11][12]它與傻瓜龐克的童年記憶密切相關,融合了他們對電影和人物的熱愛。[13]本高特特別指出,這張專輯講述了兩人在1975年至1985年十年間的成長經歷,而不僅僅是對那個時期音樂的致敬。[2]這張專輯旨在展現一種俏皮有趣、真誠、開放的音樂聆聽態度。本高特將其比作童年時不對音樂進行評判或分析的狀態。[2]本高特指出,這張專輯的風格與他們之前的作品形成了鮮明對比。「《家庭作業》……是對於搖滾樂迷說,『電子音樂很酷』。《發現》則相反,它對電子樂迷說,『搖滾很酷,你知道嗎?你可以喜歡它。』」[14]他解釋說,《家庭作業》是「一件粗糙而原始的東西」,專注於聲音的製作和質感;相比之下,《發現》的目標是探索歌曲結構和新的音樂形式,其靈感來自艾費克斯雙胞胎(Aphex Twin)的《Windowlicker》(直譯:舔窗戶的人)。 [8]
約翰·布希(John Bush)在為AllMusic撰寫的評論中寫道,《發現》絕對是「紐約車庫音樂版本」的《家庭作業》。他說,傻瓜龐克通過過度修飾他們的彎音和聲歌手碼器效果,包括Divas(直譯:女主角、女神)、吉他合成器和電子鋼琴的循環,製作出「更華麗、更流行」的歐陸迪斯可和當代節奏藍調版本。[15]《Stylus雜誌》的基思·格威利姆(Keith Gwillim)將《發現》描述為一張迪斯可專輯,具有迪斯可的「舞曲」和「多愁善感」元素,包括經過處理的人聲和「預製」的吉他獨奏。[16]其他評論家將這張專輯描述為後迪斯可[17][18]和電子—放克。[19]《Uproxx》表示這張專輯還融入了法國浩室音樂風格。[20]
開場曲《One More Time》以Romanthony的大量自動調諧和壓縮聲音為特色。《Aerodynamic》具有放克風格的律動、電吉他獨奏,最後以一段單獨的「更寬敞」的電子樂段結束。這段包含吉他琶音的獨奏被《Pulse!》(直譯:脈衝)拿來與英格威·瑪姆斯汀的演奏作比較。《Digital Love》包含在沃利策鋼琴、復古合成器和音序器上演奏的獨奏;它融合了流行、新浪潮、爵士樂、放克和迪斯可的元素。《Harder, Better, Faster, Stronger》是一首電子歌曲。緊隨其後的是《Crescendolls》,一支純音樂器樂曲。而《NightVision》是具有環境氛圍的音樂。《Superheroes》傾向於《家庭作業》的「酸極簡」。它以鼓聲開始,包括據說類似於1980年電影《飛俠哥頓》的配樂中的琶音。《High Life》建立在「胡言亂語」的聲樂取樣本之上,包含一個類似風琴樂器的部分。《Something About Us》是一首慢節奏的歌曲,帶有數位化處理的人聲和休息性的節奏。
《Voyager》有吉他即興重複段、類似於豎琴的20世紀80年代合成器音色,以及時髦的貝斯線。《Veridis Quo》是一首「仿管弦樂」的合成器巴洛克風格歌曲;據安格斯·哈里遜 (Angus Harrison) 所說,它的標題是「非常迪斯可」(very disco)一詞的雙關語。《Short Circuit》是一首帶有碎拍和鼓點編程性的電子節奏藍調歌曲。《Face to Face》是一首由托德·愛德華茲主唱的流行舞曲歌曲,比《發現》中的其他曲目更流行。在專輯的背景下,本高特指出,前一首曲目《Short Circuit》代表了關閉的行為,而《Face to Face》代表了恢復意識和面對現實。專輯的結束曲《Too Long》是一首十分鐘長的電子節奏藍調歌曲。
《發現》中使用了大量樣本。專輯內頁注釋說明中提到,這些樣本來自喬治·杜克在《Digital Love》中演唱的《I Love You More》;埃德溫·伯德松在《Harder, Better, Faster, Stronger》中演唱的《Cola Bottle Baby》; The Imperials(直譯:小安東尼與帝國)在《Crescendolls》中演唱的《Can You Imagine》;以及巴瑞·曼尼洛在《Superheroes》中演唱的《Who's Been Sleeping In My Bed》(直譯:誰一直睡在我的床上)。 《One More Time》取樣了埃迪·約翰斯1979 年的迪斯可歌曲《More Spell on You》。傻瓜龐克向擁有版權的出版公司支付版稅,但約翰斯的下落不明;截至2021年,根據串流媒體播放量,他被欠下估計「六到七位數的款項」。本高特說,傻瓜龐克還製作了他們自己的「假樣本」,聽眾以為這些樣本來自迪斯可或放克唱片。奧梅姆-克里斯托估計,傻瓜龐克自己在《發現》專輯中播放了一半的取樣材料。
Remove ads
宣傳與發布

據時任維京唱片英國公司營銷主管的奧爾拉·李-費希爾(Orla Lee-Fisher)透露,傻瓜龐克最初計劃將《發現》專輯中的每首歌曲都以單曲形式發行,但該計劃最終被擱置。《One More Time》於2000年發行,早於專輯發行。專輯於2001年3月12日發售,隨後發行了單曲《Aerodynamic》、《Digital Love》、《Harder, Better, Faster, Stronger》、《Something About Us》和《Face to Face》。
專輯音樂錄影帶的構思源於探索樂團早期錄音期間。據托德·愛德華茲所說,這張專輯最初計劃與「一部真人電影」配套發行,每首歌曲都是電影的一部分。但樂團最終決定專注於日本動畫製作。傻瓜龐克樂團對這部電影的構想是將科幻與娛樂產業文化相融合。兩人回憶起小時候看過的日本動漫,包括《哈洛克船長》、《金剛戰神》和《小甜甜》等他們最喜歡的動畫。三人帶著專輯和完整的故事來到東京,希望與他們兒時的偶像、《哈洛克船長》的創作者松本零士一起製作這部電影。松本以視覺總監身份加入團隊後,團隊聯繫了清水真司負責動畫製作,竹之內和久負責導演。在杉山「斯派克」民之的翻譯協調下,製作於2000年10月開始,2003年4月結束。合作的成果是一部動畫電影,名為《星際5555:異星夢系統秘傳》,其配樂全部來自專輯《發現》。
傻瓜龐克樂團在《發現》上映發布前穿上了機器人服裝。樂團告訴媒體,1999年9月9日上午9點09分,他們正在錄作室工作,突然他們的取樣器爆炸了。他們不得不接受重建手術,恢復意識後,他們意識到自己已經變成了機器人。
專輯發行前不久,樂團推出了Daft Club網站,提供獨家曲目和其他額外內容。每張《發現》專輯唱片(CD)都包含一張Daft Club會員卡,會員卡上有一個獨特的編號,可以通過該編號訪問網站。本高特表示,這是「我們獎勵購買CD的用戶的方式」。該網站的服務於2003年終止;大部分曲目隨後被收錄進混音專輯《Daft Club》。為紀念《星際5555》發布20周年,傻瓜龐克重新發行了《發現》,並配上日文封面、貼紙和Daft Club會員卡。
Remove ads
商業表現
《發現》在英國專輯排行榜和法國專輯排行榜排第二以及美國《告示牌》二百大專輯榜排第23位。它在加拿大專輯排行榜上排名第二,第一周售出13,850張。它於2007年在法國獲得了三個鉑金認證,售量為600,000張,並於2010年10月11日獲得美國唱片業協會金獎認證。
截至2013年5月,《發現》在美國已售出802,000張。《One More Time》是其最成功的單曲,在法國排行榜和告示牌舞曲夜店歌曲榜上排名第一,在其他七個排行榜上排名前十。 直到2013年發行《Get Lucky》之前,它仍然是傻瓜龐克最成功的單曲。這張專輯的第五首單曲《Face to Face》在2004年的告示牌舞曲夜店排行榜上排名第一。截至2005年《發現》已售出至少260萬張。
評價
Metacritic為主流出版物的評論提供100分的標準化評分,根據19篇文章評論,《發現》的平均得分為74分。AllMusic的約翰·布希表示,傻瓜龐克憑藉其全面的製作和循環技術樂段,發展出了一種「堪比喬治歐·莫瑞德、托德·朗德格倫和史蒂夫·米勒等昔日電子流行樂手」的聲音。《Q》寫道,《發現》在探索「舊問題和舊理想」方面充滿活力和創新,稱讚它是「一部傑出且具有說服力的傑作」,「超越了舞曲的標籤」,且不乏創意、幽默和「才華」。《Q》將《發現》評為2001年50張最佳專輯之一。
Remove ads
影響
2020年,彼得里迪斯(Petridis)表示他重新考慮了自己在《衛報》上發表的評論,並描述了《發現》在隨後幾年對流行音樂製作的影響:「傻瓜龐克樂團非常有先見之明:今天播放《發現》,它聽起來非常具有時代感。而我的評論則顯得有些過時了。[30]2021年,《Pitchfork》將《發現》列入到了「如果可以的話我們會修改」的評分名單中,並將其評分從6.4分提升至10分(滿分為10分)。《Pitchfork》的評論家諾亞·劉(Noah Yoo)寫道:「如果評分旨在表明作品的壽命或影響力,那麼最初的評論已被歷史記錄所否定。傻瓜龐克樂團的第二張專輯《發現》是他們職業生涯的核心,這張專輯超越了機器人樂團的音樂俱樂部根基,並在隨後的幾十年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1]
曲目列表
全碟詞曲:湯瑪斯·本高特和蓋-馬努爾·德霍曼-克里斯托, 另有說明除外;括號內為中文翻譯
製作人員
- 傻瓜龐克 – 主唱(曲目3、4、9),聲碼器,音序器,取樣器,合成器,沃利策電鋼琴,吉他,貝斯,Talkbox,鼓機,製作,概念,藝術指導
- Romanthony – 主唱(曲目1、14),聯合製作(曲目14)
- 托德·愛德華茲 – 主唱及聯合製作(曲目13)
- 奈爾斯·帕特爾(Nilesh Patel) – 母帶製作
- 亞歷克斯與馬丁(Alex & Martin) – 概念,藝術指導
- 塞德里克·埃爾韋(Cedric Hervet) – 概念,藝術指導
- 吉爾達·洛阿克(Gildas Loaëc) – 概念,藝術指導
- 西蒙·史考特(Simon Scott) – 概念,藝術指導
- 丹尼爾·瓦納加德(Daniel Vangarde) – 概念,藝術指導
- 佩德羅·溫特(Pedro Winter) – 概念,藝術指導
- 米切爾·范伯格(Mitchell Feinberg) – 液態金屬專輯封面照片
- 路易斯·桑希(Luis Sanchis) – 鋼琴照片
- 加德納·托尼(Tony Gardner), 阿爾特利安(Alterian) – 仿生設計工程
- 杉山「斯派克」民之(Tamiyuki "Spike" Sugiyama) – 東京連接器、翻譯(Tokyo connector)
Remove ads
排行榜
Remove ads
銷量認證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更多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