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變形 (遊戲)

2013年電子遊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变形 (游戏)
Remove ads

變形(英語:Proteus是埃德·凱與戴維·卡納加設計和製作的2013年探險步行模擬器電子遊戲,支援Microsoft WindowsOS XLinuxPlayStation 3PlayStation Vita平台。玩家在遊戲程式化生成的環境穿梭但沒有既定目標,遊戲世界的動植物散發獨特音樂特徵,這些特徵相互結合,促使遊戲音訊根據玩家周邊環境動態變化。

快速預覽 變形, 類型 ...

遊戲2008年開始開發,凱的初步構想類似《上古卷軸IV:遺忘之都》,是開放式結局的角色扮演遊戲,但因工作量太大改按「非傳統非暴力」專案重新設計。音效設計師兼作曲家戴維·卡納加2010年加入開發,PlayStation 3家用遊戲機與PlayStation Vita掌上遊戲機版本由曲線公司開發,開發組還應索尼要求為PlayStation Vita版增加新遊戲功能。

《變形》獲2011年IndieCade最佳音效獎,另有2012年獨立遊戲節新品獎提名。遊戲獲評論界好評,並以音訊功能最受青睞,但也有文章批評遊戲過於簡單,重玩價值有限。許多評論以本作為例探討電子遊戲是否屬於藝術形式,還有評論質疑《變形》到底算不算電子遊戲。

Remove ads

遊戲玩法

Thumb
玩家經過上圖這類紀念區時會聽到不同音效

玩家啟動《變形》後以第一人稱視角探索像素畫風格島嶼,上有山丘、樹木、建築,還有青蛙、兔子等動物,每次啟動遊戲這些元素都不一樣[1][2][3]。遊戲的重點是探索而非互動,其中沒有情節,也沒有向玩家提供任何指示[4]。可能發生互動的情況都很少,比如玩家靠近時動物可能逃開[5]。遊戲背景音效根據動作和位置不斷變化,站在山頂時可能寂靜無聲,下山時聲音可能變得非常密集。玩家靠近動物及其他物體時,背景音效還會疊加其他聲音和音符。[6]島上許多物體是用二維精靈圖彩現,與三維風景對比顯著[7]

玩家開始遊戲後先要漂洋過海抵達島嶼[6],然後在島上自由活動。這裡起初是春季,玩家可以夜間到指定區域調整時間進入其他季節並繼續探索,遊戲最後隨冬季結束完結。島上風景隨季節變化,例如樹木會在秋天落葉。[3][8]玩家可以用「保存明信片」功能擷圖,該功能還可用於存檔[3]

除基本遊戲元素外,PlayStation Vita版玩家還能用後置觸控螢幕直接影響島嶼環境,並根據當前日期和在真實世界的位置生成島嶼[9][10]

Remove ads

開發

Thumb
島上景觀隨季節變化,如秋季橙色或棕色的樹葉

英國遊戲設計師埃德·凱2008年開始在夜間和周末設計《變形》,但2010年戴維·卡納加參加開發時遊戲形式都沒敲定[11][12]。凱的初步設想類似《上古卷軸IV:遺忘之都》,屬程式化角色扮演遊戲,玩家探索城鎮並完成任務。但這樣的遊戲設計工作量極大,開發人員決定改按「非傳統非暴力」專案重來[13]。遊戲開發的第一項技術是景觀生成器,源自凱在英格蘭威爾特郡埃夫伯里鄉間行走時產生的靈感。確定開發探險遊戲後,凱為嘗試各種遊戲理念反覆變更《變形》的發展方向。[7]

凱用C#程式語言編寫的遊戲引擎開發《變形》[14]。他在開發早期就確認遊戲視覺風格,很早就確定採用印象派風格樹木;裝飾風藝術保羅·納什的作品對遊戲影響很大[7]。卡納加以音訊作曲的身份加入後,開發組測試各種構想完善遊戲的音樂和音效機制,一度讓玩家可以在遊戲中自創音樂,但凱和卡納加覺得這會分散玩家注意力,把注重探索的遊戲變成創意工具,最後取消自訂音樂和音效功能[15]。遊戲開發期間和發行後,開發組都曾表示有意讓玩家創建遊戲模組,遊戲社區後來也的確有這類模組誕生[12][14][16]

2013年1月30日,《變形》發布WindowsOS X平台版,同年4月8日發布Linux[17][18]。2012年開始預訂時還提供「神器版」,盒裝遊戲副本還提供圖畫、音訊,以及遊戲開發筆記[19]。但神器版2013年底還沒發貨,凱親自向玩家道歉並承諾向提出的玩家退款[20]。2016年7月,神器版終於開售[21]

曲線公司在遊戲發布前後主動聯繫開發商,提議把《變形》移植PlayStation 3PlayStation Vita平台[22][23],這兩個版本均採用該司自有的遊戲引擎[24]。索尼要求增加遊戲功能,但凱表示,索尼始終沒有要求為這些功能變更開發方向,他為遊戲加入以玩家地點和日期為基礎的世界生成器,玩家能用PlayStation Vita的後置觸控螢幕改變遊戲世界色彩[25][26]。他還稱,遊戲未來可能推出新版本,增加根據玩家地點和日期生成世界的功能[25]。2013年10月29日,PlayStation 3和PlayStation Vita版發布[27]

Remove ads

反響

更多資訊 匯總媒體, 得分 ...
更多資訊 媒體, 得分 ...
更多資訊 媒體, 獎項 ...

發行前

遊戲正式發行前就在許多獨立遊戲節提供測試版,引起電子遊戲媒體關注。《變形》獲2011年IndieCade獎最佳音效獎,[34]另有2012年遊戲城市獎提名,但最後獲獎的是《風之旅人[36]。《變形》獲2012年獨立遊戲節新品獎提名,該獎旨在鼓勵抽象和非常規遊戲開發;遊戲還因音效表現獲謝默斯·麥克納利大獎特別表彰[11][37]。《變形》獲2012年「A MAZE.」獨立遊戲節最神奇獨立遊戲獎,同年收入現代藝術博物館「常識」展區[34][35][38]

吉姆·羅西格諾爾在《Rock, Paper, Shotgun》發文探討2011年的探險遊戲時稱讚《變形》魅力十足,在他接觸過的獨自遊戲中名列前茅[39]IGN的文章認為遊戲令人沉醉,獨特且耐人尋味,以致作者都連玩好多遍[40]PC Gamer也對《變形》青眼有加,特別認可遊戲持續變化的音樂和音效,以及根據玩家一舉一動反應的變化形式[41]

Remove ads

發行後

《變形》發行後同樣普受好評,Windows版在MetacriticGameRankings統計的好評度分別達八成和七成七[42][28]Shacknews網站開展的民調結果把《變形》排在2013年最佳遊戲第七名,稱讚遊戲沒有任何複雜的情節和解釋,令人身心放鬆[43]

評論員讚揚遊戲的動態音效,對遊戲體驗頗為滿意。派屈克·漢考克在Destructoid網站發文,認為本作「最大的成就」便是動態音效和音樂,自稱探索過所有物體來弄清遊戲在音訊上到底有多大建樹。[29]IGN網站稱「只是到處走走就有(聲音)充滿周圍,這種感覺意外迷人」,正是這種探索每種動物和物體聲音的過程令人無比享受[6]。PC Gamer網站同樣高度評價遊戲密集的音訊編排[3][32]。《Edge》雜誌對遊戲音訊整體滿意,只是感染力尚嫌不足,特別是在大部分季節音樂缺乏鼓點伴奏的情況下[30]

評論員對遊戲多樣化和重玩價值方面評價不一。IGN認為《變形》值得重玩,每次通關都能帶給玩家更深層的感受。[6]GameSpot感覺每次生成的島嶼雖說內容不盡相同,但進入遊戲後期時依然頗為相似,所以不像前期好玩[4]。PC Gamer也有類似看法,覺得遊戲快結束時玩家已經沒什麼可以探索,進而感覺無聊,末期島上動物很少更令情況加重[32]

PlayStation 3與PlayStation Vita版同樣普受好評[44][45]Pocket Gamer稱讚遊戲音訊和PlayStation Vita版的PlayStation獎盃等額外功能,令玩家樂意重玩。文章指出遊戲在性能表現上尚有不足,特別是在移動攝像機時。[26]地鐵報》發文讚揚遊戲「迷人的互動體驗」,特別是互動產生的音樂[46]。《PlayStation官方雜誌》聲稱《變形》PlayStation 3版「簡單但效果極佳」,稱讚遊戲非常獨特而神奇[47]

玩家和新聞工作者對《變形》是否算電子遊戲看法不一,反方主要論點在於遊戲缺乏目的或目標[48][49][50]。《變形》開發人員和部分媒體聲稱本作屬於「反遊戲」引發爭議[51][52]伊恩·波格斯特指出,本作有意避免朝傳統方向設計,在他看來,《變形》無疑是遊戲,只不過不是為玩家而遊戲,而是讓玩家感受島嶼的遊戲[53]。IGN認為,本作有行為(島上行走)也有目標(探索、感受四季),所以是遊戲[6]。《Edge》雜誌主張,遊戲包含日夜交替、天氣變化,還有玩家觸發的季度變化,這都令《變形》符合遊戲的各項標準[30]。埃德·凱指出,《變形》包含基本遊戲機制,玩家可以自行選擇是否觸發,而且觸發後不一定會有反應。但他主張不要嚴格定義什麼是遊戲,否則只會助長保守和防備心理[54]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