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古無舌上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古無舌上音音韻學中的一個假說,認為中古漢語中屬於舌上音的三個聲母上古漢語中不存在,是後來才從屬於舌頭音的三紐中分化而來的。這一論斷最早由清代學者錢大昕在《十駕齋養新錄‧卷五‧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中提出。現今學界基本公認此一假說可信[1]:122-125

根據《切韻》,中古漢語三十六字母中的舌音包括兩組。一組是舌頭音,即端([*t][a])、透([*tʰ])、定([*d])、泥([*n]);另一組是舌上音,即知([*ʈ]或[*ȶ])、徹([*ʈʰ]或[*ȶʰ])、澄([*ɖ]或[*ȡ])、娘([*ɳ]或[*ȵ][2]:149。中古聲母為端、透、定的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聲母是 d 或 t;知、徹、澄則讀 zh 或 ch [b]。則「古無舌上音」可以通俗的理解為:普通話中聲母是d(ㄉ)、t(ㄊ)的字,和部分聲母是zh(ㄓ)、ch(ㄔ)的字,在先秦兩漢時期聲母相同。

Remove ads

例證

文獻

尚書·禹貢》:「大野既豬(知)[c]。」《史記·夏本紀》:「大野既都(端)。」

說文解字》:「田(定),陳(澄)也。」

《說文解字》:「沖(澄)讀若動(定)。」

後漢書·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催天督(端)。」文中「天督」即後世天竺(知)國。

文選·卷三十四·七發》:「逾岸出追。」李善註:「追(知),古堆(端)字。」

諧聲偏旁

更多資訊 讀為舌頭音, 讀為舌上音 ...

方言

閩語是最能體現「古無舌上」現象的漢語方言,中古知組字讀如端組,如[3]:224

更多資訊 方言, 罩(知二) ...

錢大昕的研究主要是根據文獻中的聲訓異文、注音以及諧聲偏旁,因此只能得出「古無舌頭舌上之分」的結論:「古無舌頭舌上之分,『知、徹、澄』三母……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而後輩學者通過對方言的研究才認定「古無舌上」而非「古無舌頭」。

Remove ads

英語中的「tea」

清朝時,廈門是非常繁華的港口,包括茶葉在內的大量商品經此出口。荷蘭商人購買中國茶葉後轉銷到西歐各國,英國人就是從荷蘭商人那裡進口茶葉的。因此荷蘭語中的「thee」和英語中的「tea」都和廈門話中的「茶」字音近[e],而與北方方言(包括普通話)、吳方言粵方言等其他各方言中的「茶」的發音區別較大。

分化條件

上古端、透、定母字,韻母是二、三的,中古變為舌上音知、徹、澄母字。因此,後世韻圖中端組只有一、四等字,知組只有二、三等字。

分化時間

南史·列傳第二十六》:「(羊戎)語好為雙聲……玄保曰:『今日上(宋孝武帝)何召我邪?』曰:『金溝清泚,銅池搖揚,既佳光景,當得劇棋。』」這裡以「銅池」為雙聲, 而「銅」、「池」在作於隋朝的《切韻》中分屬定母和澄母。據此可以推斷,上古端組分化出舌上知組大約發生在時代。

娘母和泥母

錢大昕指出了舌頭音中端、透、定三母和舌上音中知、徹、澄三母的關係,但沒有把結論推廣到舌頭音娘母和舌上音泥母的關係上,可能是由於例證不夠充分。後來,章炳麟在《古音娘日二紐歸泥說》中提出「娘日歸泥」,補全了這一結論。

注釋

參考文獻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