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另類搖滾
搖滾樂的流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另類搖滾(英語:Alternative rock),也被稱為另類音樂、替代搖滾或替代音樂,簡稱替代或另類,是搖滾音樂中的一種音樂類別,起源於1970年代的獨立音樂地下場景。另類搖滾藝人們在1990年代通過如油漬搖滾(Grunge)子流派在美國,以及英倫搖滾(Britpop)和瞪鞋派(Shoegaze)在英國和愛爾蘭取得了主流商業成功。此時期,許多唱片公司正尋求「替代」當時日漸僵化的體育館搖滾、硬搖滾和華麗金屬。與此同時,X世代成為1990年代文化潮流的重要推動者,進一步促進了另類音樂的崛起。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5年6月24日) |
「Alternative」原意是指與主流或商業化搖滾和流行音樂相區別。最初,這一術語還泛指受到1970年代末龐克搖滾風格及其DIY精神影響的音樂人。[1]根據Stuart A. Kallen在《The History of Alternative Rock》中記述,另類搖滾在精神面與創作方式上強調獨立、實驗與真實,不以大眾化取向為目標,融合車庫搖滾、龐克、新浪潮、說唱等風格,體現反主流文化特徵。[2]
1980年代,通過雜誌、zine小刊物、校園廣播播放以及口耳相傳,提升了另類搖滾風格(如噪音流行、獨立搖滾、油漬搖滾、瞪鞋派)的影響力。
1988年9月,Billboard首次引入「Alternative」作為電台音樂榜單分類,以反映諸如洛杉磯的KROQ-FM、紐約的WDRE-FM等電台播放地下、獨立和非商業搖滾音樂的趨勢。[3][4]
最初,部分另類風格獲得小範圍的主流關注,一些樂團如R.E.M.和珍之癮(Jane's Addiction)簽約主流大廠。但絕大部分如史密斯樂團(The Smiths)等1980年代英國重要的另類搖滾樂團仍隸屬於獨立廠牌,難以進入主流媒體。隨著超脫樂團的突破以及油漬搖滾與英倫搖滾運動的普及,另類搖滾在1990年代成為主流,許多另類樂團獲得商業成功。
進入2000年代,情緒搖滾(Emo)風格的Fall Out Boy、My Chemical Romance、Paramore、Panic! at the Disco等多白金銷量樂團成功進入主流視野。Andy Greenwald在《Nothing Feels Good: Punk Rock, Teenagers, and Emo》中指出,「emo」源自1985年華盛頓特區的情感硬核(emocore),並探討該風格如何由地下成長為影響廣泛的次文化。[5]
與此同時,白線條樂團(The White Stripes)、衝撞樂團(The Strokes)等樂團也在2000年代初期取得商業突破,掀起車庫搖滾、後龐克、新浪潮復興潮流,啟發了新一批另類搖滾樂團的誕生。Lizzy Goodman的《Meet Me in the Bathroom》則詳述了2001–2011年紐約後龐克復興場景,記錄了Strokes、Yeah Yeah Yeahs、Interpol等樂團的崛起。[6]
在1990年代末,隨著油漬搖滾和英倫搖滾熱潮的退潮,另類搖滾在主流音樂中逐漸失去特別突出的地位,但仍保持較強的文化影響力,風格演變多樣,持續發展至今。
Remove ads
詞源

過去,流行音樂的潮流主要由大型娛樂公司的音樂高層所決定。唱片公司通常簽約那些被認為最有市場潛力、能帶來最大銷量的藝人。這些樂團可以在昂貴的錄音室錄製作品,通過娛樂公司旗下的唱片行及後來大型連鎖零售商銷售唱片及周邊商品。唱片公司還與廣播和電視公司合作,爭取為旗下藝人獲取最大曝光。負責這些決策的是將音樂視為商品的商人,而未能達到預期銷售成績的樂團往往被排除在這一體系之外。[7]
在「另類搖滾」一詞於1990年左右普及之前,相關風格的音樂曾以多種名稱稱呼。[8] 1979年,Terry Tolkin曾用「Alternative Music」(另類音樂)描述他所撰寫的樂團。[9] 同年,達拉斯電台KZEW推出一檔名為《Rock and Roll Alternative》的新浪潮音樂深夜節目。[10]由於該類音樂常通過校園電台傳播,1980年代在美國通常被稱為「校園搖滾」。[11] 英國則因龐克亞文化的影響,興起了大量自主製作的小型唱片廠牌。根據Cherry Red Records創辦人的說法,當時《新音樂快遞》(NME)和《Sounds》雜誌會根據小型唱片店的銷售數據發布「另類排行榜」,1980年1月,首個基於全國分銷渠道編制的獨立排行榜問世,極大地推動了小型廠牌的發展。當時「獨立」(indie)一詞主要指獨立發行的唱片。[12]到1985年,「獨立」已逐漸演變為某類音樂風格的代稱。[11]
「另類」一詞用於描述搖滾音樂始於1980年代中期;[13]當時業界常用「新音樂」或「後現代音樂」來形容先鋒音樂,分別強調其新穎性和對過去聲音的重新詮釋。[14] 大約1985年,"alternative pop"(另類流行)一詞也開始出現。[15]
1987年,《Spin》雜誌將Camper Van Beethoven歸類為「alternative/indie」,指出其1985年歌曲〈Where the Hell Is Bill〉「直言批判了另類/獨立圈」。[16]主唱David Lowery回憶道:「我記得第一次看到這個詞被用在我們身上……可能是因為我們聽起來像龐克樂團,但卻在演奏流行音樂,所以他們創造了'另類'這個詞。」[17]1980年代的DJ與推廣人認為,「另類」一詞源自1970年代美國調頻廣播,當時FM電台作為流行榜廣播的「進步替代方案」播放更長、更自由的音樂選曲。[18]
起初,「另類」主要形容那些刻意與主流劃清界限、不受「重金屬情歌」「新浪潮精品」或「高能舞曲」影響的搖滾風格。[19]後來逐漸涵蓋新浪潮音樂、流行樂、龐克搖滾、後龐克以及「校園/獨立」搖滾等類型,成為洛杉磯KROQ-FM等「商業另類」電台的核心內容。記者Jim Gerr指出,另類搖滾還囊括「說唱、垃圾金屬、工業音樂」等分支。[20]第一屆由Jane's Addiction主唱佩里·法瑞爾創辦的巡迴音樂節Lollapalooza,正是集合了Henry Rollins、Butthole Surfers、Ice‑T、Nine Inch Nails、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第二主打)及Jane's Addiction(壓軸)等多元另類音樂勢力。1991年7月,MTV主持Dave Kendall報道Lollapalooza首場演出時稱該音樂節呈現了「最具多樣性的另類搖滾陣容」。[21]當年夏天,法瑞爾提出「另類國度」一詞。[22]
1991年12月,《Spin》指出:「今年首次清楚表明,以前被視為『另類搖滾』的校園市場,如今已全面進入主流。」[20]
1990年代末,該定義又趨於具體。[1]1997年,《紐約時報》的Neil Strauss描述另類搖滾為「由脆硬、70年代風格吉他即興演奏,以及主唱極度痛苦的情緒抒發所構成的銳利搖滾」。[19]
「另類」一詞應用存在矛盾,一方面指挑戰主流、反商業、反體制的音樂;另一方面卻也成為唱片公司市場行銷的標籤,用於吸引主流未能觸及的消費群體。[23]隨著音樂產業變化,「另類」反而逐漸商業化,成為市場主流之一。[24]按Dave Thompson在《Alternative Rock》中所述,性手槍的組建,以及Patti Smith《Horses》和Lou Reed《Metal Machine Music》專輯的問世,均被視為另類搖滾誕生的重要節點。[25]《Louder》雜誌編輯Rhys Williams指出:「90年代各類音樂風格的融合程度空前,使『另類』搖滾愈發難以定義。」[26]在2000年代初之前,「indie rock」(獨立搖滾)與「alternative rock」(另類搖滾)在美國通常互換使用;[27]雖兩者有諸多共通處,但「indie rock」更常見於英國語境,而「alternative rock」則為美國主流用詞。[28]
Remove ads
特徵
「另類搖滾」這一名稱本質上是一個總稱,用於涵蓋自1980年代中期以來,在龐克搖滾影響下興起的地下音樂。[29]另類搖滾長期以來以反主流文化的商業化為特色,儘管這一點具有爭議,因為許多著名的另類藝人自1990年代以來(尤其在2000年代後)已取得主流商業成功,甚至與大型唱片公司合作。1980年代,另類樂團通常在小型俱樂部演出,與獨立廠牌合作發行作品,主要通過口碑傳播。[30]因此,另類搖滾並無統一的音樂風格。1989年,紐約時報曾指出該類型「首先是吉他音樂,特點是震撼的和弦、清亮的琶音、失真噪音與回授尖嘯」。[31]相較於其他搖滾風格,另類搖滾的歌詞更常涉及社會議題,如毒品、抑鬱、自殺及環境保護等。[30]這種歌詞傾向反映了1980至1990年代初期美國和英國的社會與經濟壓力。[32]
1960年代至1970年代:先驅
另類搖滾的雛形可追溯至1960年代的原龐克音樂。[33]其起源常被追溯到地下絲絨1967年發行的專輯《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被認為對後世許多另類搖滾樂團產生了深遠影響。[34][35]1960年代的怪誕藝人如Syd Barrett,也對另類搖滾整體風格有所影響。[36]
1979年,美國死亡甘迺迪樂團創辦了地下獨立唱片廠牌Alternative Tentacles,發行了大量具有影響力的地下音樂作品,包括1983年Butthole Surfers的同名EP《Butthole Surfers》。到1984年,多數簽約獨立廠牌的樂團,音樂受到1960年代搖滾等風格影響,與之前較為未來主義、理性風格的後龐克相比更加多元。[37]
1980年代:起源
「『另類搖滾』一詞通常讓人聯想到90年代,但已有充分資料顯示,《Nevermind》只是自80年代以來醞釀已久的高潮,而非該類型的誕生。很難準確指出一個流派的誕生時間或地點,但對於另類搖滾——尤其源自美國地下龐克圈的那一支——1984年或許是首度有多張關鍵、廣泛影響的專輯同時問世的一年。」
——《Brooklyn Vegan》的Andrew Sacher(2024年4月29日)[1]

「另類音樂指尚未獲得主流聽眾的音樂,『另類』不再只是新浪潮,而是一種心態。任何具備打入更廣闊聽眾群體潛力的音樂,都可被視為另類音樂。它必須具備真實力量、品質、激情與社會意義,而不像惠特尼·休斯頓那樣只是軟弱無味。」
——新音樂研討會執行總監Mark Josephson,1988年接受採訪[38]
整個1980年代,另類搖滾主要仍是地下音樂現象。儘管偶有作品成為商業熱門,或獲《滾石》等主流刊物好評,整體而言,該類型仍主要依託獨立廠牌、粉絲志、校園電台傳播。另類樂團通常通過不斷巡演與發行低成本專輯積累地下粉絲群體。在美國,新的樂團常在上一波樂團解散後接續興起,逐漸形成遍布全國各地的地下音樂圈。[29]校園電台在推廣另類音樂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1980年代中期,加州聖路易斯-奧比斯波的KCPR電台DJ手冊中,就描述了「另類電台」播放流行曲目與前衛曲目之間的張力。[39]
儘管80年代的美國另類藝人並未創下驚人銷量,但他們對後來的另類音樂人產生了深遠影響,為後者鋪墊了成功的基礎。這一點由Azerrad在其《Our Band Could Be Your Life》中強調,指出多支80年代地下樂團以DIY精神與不斷巡演奠定了90年代主流成功的基礎。[40]1988年9月10日,《公告牌》雜誌創立了另類歌曲榜,統計全美另類與現代搖滾電台播放量最高的40首歌曲,首支榜首作品為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的〈Peek-a-Boo〉。[41]到1989年,另類搖滾已受歡迎至可以舉辦巡迴大場館演出的程度,例如New Order、Public Image Limited與The Sugarcubes共同參與的全美巡演,證明該類型從地下走向主流。[42]
早期英國另類搖滾相較美國更偏流行取向(注重單曲與專輯同等地位,更願融入舞曲與俱樂部文化元素),歌詞主題亦多反映本土議題。因此,少數英國另類樂團在美國取得商業成功。 自1980年代起,另類搖滾在英國電台頻繁播放,尤其是BBC Radio 1的John Peel、Richard Skinner與Annie Nightingale等DJ大力推廣。在英國,許多在美國尚屬小眾的藝人因全國性電台與音樂周刊而獲得更大曝光,不少另類樂團更因此打入排行榜,如The Smiths與The Cure等。[43]
Remove ads
美國早期另類樂團如The Dream Syndicate、The Bongos、10,000 Maniacs、R.E.M.、The Feelies和Violent Femmes,在龐克風格基礎上,融合了民謠與主流音樂元素。其中R.E.M.最早取得成功,其1983年首張專輯《Murmur》進入公告牌前40名,帶動了大量叮噹流行(jangle pop)樂團的興起。[44][45]1980年代初,洛杉磯的Paisley Underground場景也藉由The Velvet Underground等地下影響,復興了1960年代的迷幻、和聲與民謠吉他元素,融合龐克與地下精神。[29]
美國獨立廠牌SST Records、Twin/Tone Records、Touch and Go Records與Dischord Records引領了美國地下音樂圈由硬核龐克向多元另類搖滾的轉型。[29][46]明尼阿波利斯的Hüsker Dü與The Replacements正是這一轉變的典型,二者雖起初為龐克樂團,後期卻拓展出更旋律化的風格。[29]Michael Azerrad在其《Our Band Could Be Your Life》中提到,Hüsker Dü是連接硬核龐克與旋律化校園搖滾的重要橋梁,「Hüsker Dü讓地下音樂圈相信旋律與龐克並非對立」。[47]該團隨後成為首批與大型廠牌簽約的美國獨立樂團,促使校園搖滾發展為「可行的商業業態」。[29]
The Replacements則憑藉真摯的創作與詞句遊戲,顛覆了當時地下圈重政治議題的慣例。Azerrad形容他們「與R.E.M.一道,是當時少數獲得主流聽眾喜愛的地下樂團」。[48]
80年代末,美國另類圈呈現多元風貌,從怪誕另類流行(如They Might Be Giants、Camper Van Beethoven)、到噪音搖滾(Sonic Youth、Big Black、The Jesus Lizard)[49],以及工業搖滾(Ministry、Nine Inch Nails)。這些風格影響下,波士頓的Pixies與洛杉磯的Jane's Addiction相繼崛起。[29]
與此同時,西雅圖的垃圾搖滾(grunge)風格興起,初期被稱作「西雅圖之聲」,至1990年代初達到高潮。[50]該風格以渾厚失真的吉他音色融合重金屬音樂與龐克,[51]並由西雅圖獨立廠牌Sub Pop推廣,樂手衣著以舊貨店風格的法蘭絨襯衫、軍靴為主,貼合當地氣候。[29]
到80年代末,越來越多另類樂團簽約主流廠牌。雖然早期簽約的Hüsker Dü和The Replacements商績不顯著,但繼後如R.E.M.與Jane's Addiction則獲得金唱片與白金唱片,推動另類搖滾走向主流。[52][53]此外,Pixies在歐美市場大獲成功,儘管在美國本土獲得的關注有限。[29]
此外,Hüsker Dü的專輯《Zen Arcade》深入個人主題,對其他硬核樂團產生深遠影響。華盛頓特區的硬核圈由此催生出「情緒核」或「情緒搖滾(emo)」,歌詞更情緒化與自我剖析,演出中主唱甚至會哭泣,風格加入自由聯想詩意與懺悔色彩。Rites of Spring被視為首支「emo」樂團;Minor Threat前主唱Ian MacKaye創辦的Dischord Records則成為該市emo場景的核心。[54]
Remove ads

哥特搖滾起源於1970年代末的英國後龐克,被稱為「最黑暗、最陰鬱的地下搖滾形式」,其音樂風格以合成器和吉他為核心,營造出「陰森、悲傷且常帶史詩感的音景」,歌詞主題多涉及文學浪漫主義、死亡意象、宗教象徵與神秘主義。[55]該子類型深受兩支英國後龐克樂團——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與Joy Division的啟發。[56]Simon Reynolds《Rip It Up and Start Again》中指出,Bauhaus1979年發行的首支單曲〈Bela Lugosi's Dead〉被視為哥特搖滾的正式開端,The Cure則以《Pornography》(1982)奠定了其在該風格中的地位與地位基礎。[57]
1980年代英國另類搖滾的重要代表是曼徹斯特的The Smiths。Reynolds稱他們與美國同期的R.E.M.為「當時最重要的兩支另類搖滾樂團」,評論他們是「反80年代風格的80年代樂團」。[58]The Smiths對英國獨立音樂圈影響深遠,尤其Morrissey的英國主題歌詞與Johnny Marr的「叮噹吉他」風格被大量樂團借鑑。[59]
1986年,《新音樂快遞》(NME)推出的《C86》合輯包含Primal Scream等樂團,推動了獨立流行及英國獨立音樂場景的發展。[60][61]
1980年代後期,出現多種英國另類搖滾風格。The Jesus and Mary Chain將The Velvet Underground式「憂鬱噪音」與音牆式製作相結合,奠定了許多後續風格基礎;New Order在解散Joy Division後融合了迪斯科、舞曲元素,開啟更流行化路線。[59][62]
此時期的鞋盯搖滾(shoegaze)因樂手盯著效果器而得名,代表樂團如My Bloody Valentine與Slowdive製作出鋪天蓋地的「噪音牆」,覆蓋旋律與人聲。[63]
另一方面,圍繞曼徹斯特的Madchester場景,如在The Haçienda俱樂部組織的文化,代表樂團包括Happy Mondays、The Stone Roses,他們將酸性浩室舞曲節奏與吉他流行融合,形成獨特風格並占據英國音樂媒體視野。[64]
Remove ads
1990年代:主流化成功
進入1990年代,許多在80年代仍屬地下、龐克,甚至被認為「古怪」的音樂,突然間成了主流,出現在商業電視、廣播、商場與體育館。到了十年末,另類音樂既是勝利者又顯得空泛。其明星們面對龐大觀眾演出,音樂也被用來推銷電視廣告裡的汽車。它已完全融入傳媒景觀,已無法再合理地自稱是「替代方案」了。
——Craig Schuftan,《ABC Online》(2014年11月13日)[65]


1990年代初,音樂產業看中了另類搖滾的商業潛力,多家主流廠牌已簽下Jane's Addiction、Red Hot Chili Peppers與Dinosaur Jr.等樂團。[66]1991年初,R.E.M.憑藉專輯《Out of Time》走向全球主流,成為眾多另類樂團的標杆。[29]
1991年7月-8月,首屆Lollapalooza音樂節成為北美最成功的巡迴演出。Nirvana鼓手Dave Grohl在加州觀看演出後表示:「感覺到一切正在發生,這是整個故事的開端。」該巡演改變了音樂產業的心態:「到那年秋天,廣播、MTV與整個音樂環境都變了。若不是Perry Farrell,若不是『Lollapalooza』,我們現在可能不會有這番對話。」[67]
80年代初的「美國獨立音樂」到90年代成為「另類」或「alt-rock」,隨Nirvana崛起至1996年前後鼎盛,現雖不再時髦,但其音樂仍在。
——《Christgau's Consumer Guide: Albums of the '90s》(2000年)[68]
1991年9月,Nirvana發行單曲〈Smells Like Teen Spirit〉,開啟「垃圾搖滾現象」。伴隨MTV大量播放該曲MV,其專輯《Nevermind》在當年聖誕季一度周銷40萬張,這一成功令業界震驚。[69]Michael Azerrad認為,《Nevermind》標誌著搖滾樂的「世代更替」,淘汰了當時主流的髮膠金屬,迎來更具真實性與文化相關性的音樂潮流。[66]
Nirvana的突破推動90年代另類搖滾全面流行,商業電台也更願意播放重型另類樂團。[70]隨著《Nevermind》熱潮,另類搖滾「被拉入主流」,唱片公司雖對其爆紅困惑,卻爭相簽約新團。[71]
1993年,《紐約時報》指出:「另類搖滾似乎已不再另類。各大廠牌都有幾支披著松垮襯衫與破牛仔褲、吉他驅動的樂團,曲風隱約、歌詞含蓄,用噪音掩飾旋律,以漫不經心掩蓋匠心。」[72]
不過,許多另類樂團對商業成功持拒絕態度,認為其背離反叛精神與DIY精神。[73]Craig Schuftan評價:「另類搖滾打入主流催生新的地下圈層,也帶來對『好音樂也能流行』的文化渴望……這正是90年代流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後現代諷刺』產物。」[65]
Remove ads


Nirvana走紅後,其他垃圾搖滾樂團亦紛紛取得主流成功。Pearl Jam早於《Nevermind》一個月發行首專《Ten》(1991年),但直到翌年銷量才顯著上漲。Uncut雜誌指出,到1992年下半年,《Ten》突破性大賣,獲金唱片認證並登上《公告牌二百強專輯榜》第二名。[74]同年,《Soundgarden》的《Badmotorfinger》、Alice in Chains的《Dirt》、Stone Temple Pilots的《Core》,以及含Pearl Jam與Soundgarden成員合作錄製的《Temple of the Dog》,均躋身1992年暢銷榜前100名。[75]
這些垃圾搖滾樂團的崛起令《滾石》稱西雅圖為「新利物浦」。許多樂團相繼簽約主流廠牌,吸引後續音樂人前來發展。Azerrad在《Our Band Could Be Your Life》中指出,這些樂團為主流業界帶來「前所未有的文化與商業關注,並加速替代音樂的產業接納」。[76]同時也引發批評,娛樂周刊於1993年評論指出廣告界開始剝削垃圾搖滾文化,「自60年代以來未見如此對一種亞文化的商業利用」。[77]《紐約時報》也將此風潮比作商業化的龐克、迪斯科與嘻哈,西雅圖本地亦開始回潮批評。
Nirvana後續專輯《In Utero》(1993年)是一張刻意偏離主流製作的作品,貝斯手Novoselic稱其為「一張狂野、激進、真正另類的專輯」。[78]儘管如此,專輯當月便登頂《公告牌》榜單。[79]同年,Pearl Jam以《Vs.》創下首周銷量95萬張的美國記錄,並以該成績登頂《公告牌》專輯榜。[80]
1993年,The Smashing Pumpkins發行《Siamese Dream》,該專輯首周登上《公告牌》200強第10位,至1996年累計銷量超400萬張,多次獲RIAA白金認證。[81]專輯融合前衛搖滾與重金屬元素,促使另類搖滾得以在主流廣播站曝光,並拉近與70年代專輯導向搖滾之間的距離。1995年發行的雙專輯《Mellon Collie and the Infinite Sadness》在美國銷售突破一千萬張,獲RIAA鑽石認證。[81]
Remove ads
隨著曼徹斯特場景(Madchester)衰退、鞋盯搖滾缺乏華麗性,90年代初美國垃圾搖滾席捲英國另類圈及音樂媒體。[59]作為反擊,英國出現一批樂團,欲「驅逐垃圾搖滾」「向美國宣戰」,迅速席捲媒體與大眾。[82]這一浪潮被媒體稱為「英倫流行」(Britpop),由Pulp、Blur、Suede、Oasis等代表樂團主導,正如美國垃圾搖滾風潮一樣,將另類搖滾推上英國本土排行榜。[59]
Britpop 樂團深受早期英倫吉他音樂影響,尤其如英倫入侵、華麗搖滾與龐克搖滾的風格。Simon Reynolds在他的書中指出,Britpop正是對早期流行元素的回歸與再創造,其旋律與態度反映了當代英國文化心態。[83]
1995年Britpop達到巔峰,Oasis與Blur掀起名為「英倫流行之戰」的單曲發布大戰:雙方8月14日同時發行〈Roll with It〉和〈Country House〉,最終Blur取得勝利,但緊接著Oasis憑藉專輯《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1995)一躍成名,成為英國歷史上銷量第三高的專輯。[59][84]

在美國,「獨立搖滾」長期幾乎等同於另類搖滾,直至Nirvana走紅後,Indie rock才逐漸獨立成支。[85]Indie rock 反映了藝人對另類搖滾被商業吸納的反抗,保持對「陽剛美學」的警惕與龐克對商業主義的懷疑,同時也呈現風格多元化,不再局限於「反主流」。[85]
90年代美國的Matador Records、Merge Records、Dischord Records等獨立廠牌,以及藝人如Pavement、Superchunk、Fugazi、Sleater‑Kinney,在本土獨立音樂圈中扮演核心角色。Michael Azerrad在書中指出,這些樂團堅持DIY路徑和低商業化策略,塑造了獨立搖滾的審美與文化體系。[86]
其中一大潮流是「低保真」(lo-fi)錄音美學,起源於80年代採用廉價卡帶錄音。1992年後,Pavement、Guided by Voices、Sebadoh成為代表藝人,後來如Beck、Liz Phair等也將其帶入商業視野。[87]
同期,另類圈中出現多位自省型女性創作歌手,如Liz Phair與PJ Harvey,二者在90年代中後期的創作影響廣泛。[88]
此外,90年代中期樂團如Sunny Day Real Estate明確界定了情緒搖滾(Emo)方向,而Weezer在1996年的專輯《Pinkerton》也因其真情表述與實驗性被視為深具影響力的里程碑。[54]
Remove ads
後搖滾風格於1991年由兩張影響深遠的專輯奠基:英國組合Talk Talk的《Laughing Stock》與美國樂團Slint的《Spiderland》,兩者展現了完全不同但互為補充的後搖藍圖──弱化傳統搖滾結構,強調氛圍質感與器樂表達,不再以歌唱和和弦推進為主。[89][90]儘管兩張專輯風格迥異,《Laughing Stock》更為爵士、印象主義取向,而《Spiderland》則關閉曲式、營造張力,但都被視為後搖滾的基礎奠石。[90]
「後搖滾」這一術語據認為最早於1994年由音樂記者Simon Reynolds在評論倫敦組合Bark Psychosis首張專輯《Hex》時提出,以此描述一類使用搖滾樂器但企圖突破其規範、重塑音樂表現形式的潮流。[91][92]《Hex》於1994年2月發行,雖起步低調,卻被後世公認為後搖風格宣言。[93]
到了1996年,美國芝加哥團體Tortoise發行《Millions Now Living Will Never Die》,此作將爵士、電子和抽象搖滾元素融合,進一步確立了後搖風格結構,並促使後搖走入獨立廠牌如Thrill Jockey、Kranky等主流化。 同期還發展出以複雜節奏與數學精度著稱的子風格——數學搖滾(math rock)。[94]
90年代末,後搖風格一度因「過於程式化」遭到批判,但新的代表如加拿大的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冰島的Sigur Rós,以及日後的實驗團體繼續擴展聲音空間,賦予後搖更豐富的情感複雜性與音景探索。[95]
Remove ads
2000年代:類型多元化


21世紀初,許多上世紀90年代取得商業成功的另類團體陷入危機:1994年Nirvana主唱Kurt Cobain自殺、Pearl Jam控告Ticketmaster失敗、Soundgarden、Smashing Pumpkins、Alice in Chains、The Cranberries等先後解散或成員變動,導致主流關切度下降。[73]同時期,英國Britpop也開始走向衰落,如Oasis的第三張專輯《Be Here Now》反響不及預期。[96]
此變局催生新的後垃圾搖滾(post-grunge)浪潮,巡迴節如1998年停辦的Lollapalooza更顯頹勢。儘管如此,另類搖滾並未消亡,而是「分裂」成多個方向:如後垃圾搖滾、情緒搖滾、數學搖滾、後搖滾、獨立搖滾等,各具發展動力,延續至21世紀初。[97]
90年代後期,垃圾搖滾逐漸演變為後垃圾搖滾(Post-grunge)。不同於起源於地下場景的早期垃圾搖滾,後垃圾搖滾主要受到商業化後垃圾搖滾音色的影響,更為精緻和電台友好,被稱為「內省、嚴肅的硬搖滾流行形式」。該類音樂保留失真吉他音色,卻缺少原始樂團的反叛獨特性。[98]
「Post-grunge」一詞最初帶有貶義,用來批評那些風格上盲目模仿垃圾搖滾、缺乏原創性的樂團。批評者認為他們並非真正的獨立運動,而是對音樂趨勢的商業回應。[99]典型樂團包括Bush、Candlebox和Collective Soul。[99]
進入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Post-grunge開始具備獨立流派的特色,湧現出如Foo Fighters、Matchbox Twenty、Creed、Nickelback等樂團,成為美國主流搖滾中的中堅力量。[98][99]
隨著Britpop的衰退,Radiohead憑藉《OK Computer》(1997)獲得廣泛好評,其後的《Kid A》(2000)與《Amnesiac》(2001)明顯脫離Britpop傳統。Radiohead 與Travis、Stereophonics、Coldplay等組成了21世紀初英國搖滾的新勢力,代表了所謂的「後英倫流行」浪潮。[100]

在經歷近十年地下發展後,美國興起了融合英國二拍斯卡與龐克的Ska龐克,掀起被稱為「第三波 Ska 復興」的潮流。樂團如Rancid率先突圍,隨後The Mighty Mighty Bosstones、No Doubt、Sublime、Goldfinger、Reel Big Fish、Less Than Jake及Save Ferris等多次上榜或獲得電台播放機會。[101][102]
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多支另類搖滾樂團嶄露頭角,包括The Strokes、Franz Ferdinand、Interpol、The Rapture等,皆受後龐克與新浪潮影響,掀起「後龐克復興」(Post‑punk Revival)風潮。[103]同期,以The Strokes和The White Stripes為代表的「車庫搖滾復興」(Garage Rock Revival)運動,也在2000年代初掀起浪潮,隨後樂團如The Killers、Yeah Yeah Yeahs等取得商業成功。娛樂周刊評論道:「經歷近十年說唱搖滾與新金屬霸榜後,主流另類搖滾終於再次變得悅耳。」[104]
來自英國的Arctic Monkeys則通過社交網絡走紅,以單曲和專輯《Whatever People Say I Am, That's What I'm Not》(2006)兩次拿下英國冠軍並創下歷史銷售記錄。[105]

進入2000年代後,情緒搖滾(Emo)成為最受歡迎的搖滾類型之一。暢銷專輯如Jimmy Eat World的《Bleed American》(2001)和Dashboard Confessional的《The Places You Have Come to Fear the Most》(2003)推動其商業化進程。[106]新世代Emo從地下成長為面向青少年群體的主流表達,並延伸至時尚和亞文化表現中。[107]
許多樂團紛紛取得白金銷量,如Fall Out Boy、My Chemical Romance、Paramore、Panic! at the Disco等。[108][109]

美國搖滾樂團Red Hot Chili Peppers憑藉1999年專輯《Californication》開啟新一波人氣浪潮,並在2000年代中持續熱度不減。樂評人指出,《Californication》將另類搖滾與旋律性強的流行元素結合,標誌著該團走向成熟期的商業成功。[110]同期,Thirty Seconds to Mars憑藉其1980年代後龐克和歌劇式搖滾融合,在2000年代後半期聲勢迅猛上漲。[111]
2010年代至今:未來展望
進入2010年代,「另類搖滾」稱謂在美國更常用於指代摻混商業流行元素的獨立搖滾場景,而非先前90年代的「另類」語境。[27]此外,許多傳統另類電台因集團兼併及廣告導向於十年初轉向播放主流榜單音樂,如Top 40/100。[112]對於另類搖滾在2010年代後的主流影響力,業界評價不一:有人認為它已邊緣化,也有人認為它依舊保持活力。[113][114]
2013年,《紐約每日新聞》報道Dave Grohl回應「搖滾已死」論調時強調:「別替我說話……搖滾對我而言還活得好好的。」他還在Twitter寫道:「Hey @NYDailyNews – speak for yourself … Rock seems pretty alive to me」。此言表明核心搖滾人物仍堅持該類型的活力。[115][116]

當代主流另類搖滾常融合硬搖滾、電子音樂、嘻哈音樂、獨立音樂與龐克搖滾等元素,強調鍵盤與吉他相得益彰的編排。2010年代,英國樂團Muse憑藉專輯《The Resistance》(2009)與《Drones》(2015)贏得全球認可,並先後獲得葛萊美獎肯定。[117][118]
美國組合Twenty One Pilots以多元融合風格著稱,結合嘻哈、情緒搖滾、獨立流行與雷鬼等多種元素打破類型界限,引發市場熱潮。《Blurryface》(2015)不僅成為首張全部曲目獲美國唱片業協會金唱片認證的數字時代專輯,也使主打單曲〈Stressed Out〉成為首支在Spotify上播放量突破十億的搖滾曲目。[119][120][121]
儘管當今主流音樂仍以嘻哈、EDM與成人當代為主,Twenty One Pilots的成績表明另類搖滾及其衍生形式仍具強烈市場生命力。[121]
另類流行(英語:Alternative pop,簡稱Alt-pop)是由非主流藝人創作,或被認為比傳統流行音樂更具原創性、挑戰性和音樂多樣性,同時又具備廣泛商業吸引力的流行音樂類別。[122]相較於一般主流流行,Alt-pop通常展現更黑暗或深沉的情緒主題,歌詞涉及焦慮、悔恨、毒品與心理不安,《獨立報》指出其「貼近現實青少年經驗」,更具個人情感表達。[123]
1980年代,Alt-pop尚處於萌芽期,雖已出現如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的先鋒流行嘗試,但尚未進入主流視野。[124]2000年代初,艾薇兒·拉維尼以「龐克公主」形象和單曲〈Sk8er Boi〉走紅,為女性Alt-pop藝人打開通道。[125]後期如Santigold等藝人也以獨特視覺和音樂風格成為「另類流行英雄」。[126]
2010年代初,以「電影感」和濃厚節拍著稱的Lana Del Rey憑專輯《Born to Die》俘獲粉絲,奠定Alt-pop風格基調。[127]同期,紐西蘭歌手Lorde於2013‑14年取得全球成功,其作品亦被視為Alt-pop典範。[128]到2020年代,以「黑暗低調」及深情共鳴著稱的比莉·艾利什憑其作品持續推動Alt-pop進入主流市場。[123][129]
Alt-pop亦常被視為1980年代「New Pop」(融合後龐克與合成流行)的延續,但其獨立性與當代暗潮氣質形成區別。[130]
參見
- 另類搖滾藝人列表
- 《Spin Alternative Record Guide》
廣播格式
- 成人專輯另類
- 經典另類
- 現代搖滾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