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可逆性後部腦病症候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Remove ads

可逆性後部腦病症候群 (PRES)(英文: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或稱可逆性後部腦白質變性 (RPLS)(英語: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是一種以頭痛意識障礙癲癇及視力受損為主的病症,首次被報導於1996年[1]。病因多樣,可因惡性高血壓子癇或應用某些藥物引起,在磁共振成像(MRI)上表現為片狀腦組織水腫。病症具有自限性,有時可殘留影像學改變[2][3]

快速預覽 可逆性後部腦病症候群, 類型 ...
Remove ads

病因

PRES有幾大病因,包括免疫抑制劑治療、腎衰、子癇、極度高血壓及系統性紅斑狼瘡等,低鎂血症可以擴大PRES的影響。

症狀和體徵

典型的PRES常伴有頭痛、噁心、嘔吐、性情改變、癲癇、昏睡及視覺障礙,局灶性神經系統體徵罕見。

診斷

診斷常需藉助腦部MRI掃描,至少應掃描三組序列,病灶表現為長T2信號,腦血管造影能提供進一步診斷。

治療

治療方法取決於原發病症。比如:病變與高血壓有關,就該加強血壓控制;如與用藥相關就停用相關藥物。

預後

在控制血壓及解除原發病後,大部分病例可以在1~2周內恢復,但也可能遺留長期甚至永久的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少數情況下,進行性腦水腫腦出血可以造成患者死亡。

流行病學

發病率尚未明了,已知病例包括2~90歲患者,無明顯好發年齡,在女性之發病率可能略高。

參見

  • 腦白質病

參考文獻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