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臺北市立圖書館
位於台北市大安區的圖書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臺北市立圖書館(英語:Taipei Public Library,又名:Taipei Municipal Library),簡稱北市圖,位於臺北市,為臺北市政府成立的公共圖書館,主管單位為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終身教育科。其總館位於大安區建國南路二段125號,鄰近大安森林公園,現任館長為洪世昌。
Remove ads
現況
北市圖館舍(含總館、分館、民眾閱覽室、借還書工作站、智慧圖書館、FastBook全自動借書站、代辦民眾閱覽室等)76處,是臺北市使用率最高的社教機構;借閱證總數為2,925,323張,為全國圖書館之冠[1]。截止至2025年5月31日,市立圖書館藏書冊數共8,797,319冊/件,而2025年5月份總外借圖書冊數共1,100,796冊/件[2]。
組織
- 館長(1人,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一職等)
- 副館長(1人,薦任第九職等)
- 秘書(1人,薦任第八職等)
- 課長(4人,薦任第七職等至第八職等)
- 主任(1(2)人,薦任第七職等至第八職等)
- 分館主任(一)(17人,薦任第七職等至第八職等)
- 分館主任(二)(21人,薦任第七職等)
- 研究員(1人,薦任第七職等至第八職等)
- 技正(2人,薦任第七職等至第八職等)
- 輔導員(1人,薦任第七職等)
- 分析師(1人,薦任第七職等)
- 設計師(1人,委任第五職等或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
- 管理師(1人,委任第五職等或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
- 技士(4人,委任第五職等或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
- 課員(59人,委任第五職等或薦任第六職等至第七職等)
- 技佐(2人,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內1人得列薦任第六職等)
- 助理員(8人,委任第四職等至第五職等)(內4人得列薦任第六職等)
- 助理設計師(1人,委任第三職等至第五職等)
- 辦事員(76人,委任第三職等至第五職等)
- 書記(114人,委任第一職等至第三職等)
- 採編課:辦理圖書資料之徵集、選購、登記、分類、編目及交換等事項。。
- 閱覽典藏課:辦理圖書資料、金石、輿圖、文獻之典藏、陳列、供閱、出借與催還等事項。
- 諮詢服務課:辦理參考資料之徵集、諮詢服務、館際合作、終身學習及留學資訊服務等事項。
- 推廣課:調查統計、研究實驗、視察輔導、推廣活動、展覽演講、文宣刊物、導覽參觀及圖書館專業人員訓練等事項。
- 視聽室:辦理視聽資料之蒐集與製作、視聽節目之安排與放映、視聽器材之管理與維護等事項。
- 資訊室:辦理各種資料分析、資訊服務規劃、程式設計、計算機應用之研究及機器操作與維護等事項。
- 秘書室:辦理文書、印信、財產、出納、庶務、研考、營繕、機電設備之管理維護等事項。
- 會計室:依法辦理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
- 人事室: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
- 政風室:依法辦理政風事項(含總館館舍維安處理、門禁車輛管制及協助駐分館勤務等事項)。
- 各分館閱覽室:提供各項讀者服務與社區推廣活動。
Remove ads
歷史


- 1930年(日昭和5年)松山圖書館成立,捐資人為時任台北州七星郡松山庄知事陳復禮。
- 1936年(日昭和11年)城北圖書館成立,創辦時館舍位於「臺北市北區生活改善會」(後來的延平區公所),由地方熱心人士成立。
- 1946年(民國35年)古亭圖書館成立,創辦時館舍位於了覺寺,即今日的十普寺。
- 1947年(民國35年)城西圖書館成立,創辦時館舍位於廣州街龍山寺公園(今艋舺公園、龍山寺地下街、捷運龍山寺站1號出口、臺北市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捷運龍山寺站1號出口站)。
- 1952年(民國41年),今日北市圖前身的松山、城北、古亭與城西四個圖書館依當時的《台灣省各縣市立圖書館組織規程》合併為「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設於原「松山圖書館」。
- 1954年(民國43年)7月總館改設於原「城北圖書館」。
- 1957年(民國46年)2月總館改設於改建完工的汀州路「古亭圖書館」。
- 1971年(民國60年)因汀州路「古亭圖書館」地層下陷,總館暫遷至信義路四段29號之租賃建物。
- 1978年(民國67年)總館復遷改建完工的汀州路「古亭圖書館」。
- 在經歷1967年(民國56年)台北市升格直轄市以及1978年(民國67年)的文化建設方案後,大幅地推動了台北市立圖書館的館務。
- 1990年(民國79年),位於建國南路二段的總館落成,使得臺北市立圖書館的發展進入新的里程碑。
總館自原古亭圖書館館舍(今王貫英先生紀念圖書館)搬遷至建國南路館舍啟用迄今,已經經歷約27年之久。隨著書籍逐漸地購入,現有的館舍也出現不夠使用的情況。在高雄市立圖書館與新北市立圖書館陸續更新總館館舍後,對於總館是否遷移提出評估,台北市政府教育局評估的總館遷移規劃方案有三,一是搬遷至中正區忠孝東路一段內政部警政署用地,二是搬遷到大安區信義路美國在臺協會用地,三是搬遷到內湖區金湖路64巷臺北市立金湖國民中學預定地。
經過協調溝通,北市圖已確定為將於大安區信義路美國在臺協會現址興建新總館,將規劃包含公共閱覽空間、音樂及多媒體圖書館、藝文展覽空間、多功能表演空間、音樂表演廳及商業空間等,俟107年6月美國在臺協會搬遷後將會進行原址興建。初步預估經費為新臺幣60億元,該案已於2017年5月向臺北市市長柯文哲進行了專案報告,目前已進入規劃設計階段。AIT現址將建音樂圖書中心。
館舍現狀
北市圖有總館1所、43所運作中分館(大安、松山、永建、士林分館現閉館重建中,其中士林設有替代館於天文館內)及12所民眾閱覽室、6所智慧圖書館及9座FastBook全自動借書站。









北市圖從原本4間分館發展至今,現有43間分館運作中。目前各行政區規劃或設有至少2至7間的分館,除龍山分館因館舍空間不足外,各館設有不同的館藏特色區,以提供讀者多元的服務。
分館的設立,是視各地的需求,設置分館於適當地區。目前設置分館的原則是,各行政區的人口數若超過了7萬人,則設分館1間;爾後若每多8萬人,則再增設分館1間。也就是說當行政區的人口數介於7萬以上15萬以下,至少設立分館1間;介於15萬以上23萬以下,至少設立分館2間;介於23萬以上31萬以下,至少設立分館3間;介於31萬以上39萬以下,至少設立分館4間。
分館的規模,以館舍面積來說,大部份在500坪以上;以館藏來說,圖書在八萬本以上;以館員人數來說,配置4~8人;除提供圖書借閱、報章雜誌外,並經常性的辦理各種視聽活動、推廣活動。
Remove ads
部份館舍除了提供一般圖書館的服務外,亦做為紀念館,以紀念對於圖書、文學、教育、公益等方面有貢獻的人物。目前北市圖共有三座紀念館,分別是紀念「現代武訓」王貫英的王貫英紀念圖書館與紀念前立法院院長張道藩的道藩紀念圖書館(一般稱為道藩分館)與紀念竹南熱心公益的木材商李科永的李科永紀念圖書館。此外,總館1樓目前設有吳大猷書房,紀念前中央研究院院長吳大猷。
過去,林語堂先生紀念圖書館與錢穆先生紀念圖書館亦隸於北市圖,於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成立後已由文化局管轄,現更名為林語堂故居與錢穆故居,做為紀念館使用,並分別由臺北市立大學與東吳大學管理。
Remove ads

北市圖為求服務更多的民眾,除於適當地區設置分館外,亦設置規模更小的分館,稱為民眾閱覽室。從第一間民眾閱覽室─龍華民眾閱覽室發展至今,目前北市圖共有12間的民眾閱覽室。但也有例外,前思恩圖書閱覽室是唯一不用民眾閱覽室名稱的民眾閱覽室。
民眾閱覽室的規模,以館舍面積來說,大部份在200坪以下;以館藏來說,圖書在30000本以上;以館員人數來說,配置1至2人;以功能來說,只能提供圖書借閱、報章雜誌等功能,無法常態性的辦理各種活動。
在北市圖的館舍中,尚有一種規模小於分館與民眾閱覽室的館舍,稱為借還書工作站,館務由其它分館支援,規模遠較一般館舍小,只有報紙、雜誌與少量圖書,民眾可以透過網路預約其它館舍的書籍故稱為借還書工作站,所需的空間比一般館舍更加有彈性,在網路發達的資訊時代,雖然空間很小,卻可以提供全體北市圖藏書的借閱服務。
Remove ads
北市圖為珍藏圖書,於六館舍內,設有書閣珍藏書籍。
其源由乃為求改善各館空間不足,書架飽和的問題,將1980年代前出版的罕用書籍,珍藏於書閣中,採用閉架式管理,若有借閱需求時,大多以預約方式借閱之。


北市圖設有智慧圖書館8座,親子美育數位圖書館兩年後加入北市圖,館內不派駐館員,僅定期由館員前往整理,故又稱為無人圖書館。無人圖書館得以節省成本、人力,提供民眾更多元的服務的優點。但同時,一般圖書館所擁有的自習空間、申請借閱證等功能,智慧圖書館是無法提供的。進入智慧圖書館須先申請RFID借閱證或悠遊卡借閱證,RFID借閱證目前可於總館、西湖、王貫英先生紀念圖書館、葫蘆堵、民生、三民、文山、萬華、南港、李科永及龍華等分館申請,悠遊卡借閱證(僅限申辦個人借閱證)可於本館除智慧圖書館之外的各閱覽單位申辦。此外,總館亦設有智慧圖書館設備,供自助借還書時使用。
北市圖設有借書站9座,由自動化設備管理整理,故又稱為FastBook全自動借書站。借書站得以節省空間、人力,全天候服務,提供民眾更多元的服務的優點。但同時,一般圖書館所擁有的閱覽空間與其他文化活動等功能,就不是借書站能服務的範疇。使用借書站須先申請借閱證,需於各閱覽單位申辦。此外,總館亦設有借書站設備,供讀者選擇使用。
借書站有3排書架,每排為134本書,最多可陳列402本書供民眾選擇。讀者選書時,是透過玻璃瀏覽架上書籍,記下4碼的書本架號,機器借書證掃描後,於螢幕點選操作即可借書完成。還書時依據設備指示,將書本放於還書口,即可歸還。借書站可歸還所有館舍的書籍,但不能歸還附件跟視聽資料。
為配合國家文化建設,委託臺北市部分行政區里辦公處代辦民眾閱覽室,以提供當地民眾閱讀之需。
各館舍空間
市圖各舍依其規模而有不同的空間,提供不同的服務,一般來說自修室、閱覽室、期刊室、兒童室、資訊區是屬於較基本的部份。部份館舍另有活動室、視聽室、紀念室等空間。
北市圖重視兒童圖書的重要,於館舍(含總館、各分館、各民眾閱覽室)內多設有兒童閱覽室。兒童閱覽室內主要提供有適合兒童閱讀的書籍、並配置高度適當的桌椅、書架,便利兒童使用。
此外北市圖重視到兒童外文圖書的需求,除於各館舍內兒童閱覽室陳列外文書籍外,利用各館舍兒童圖書室設立外文兒童圖書區,以服務台北市民眾,並可供鄰近外縣市民眾利用。此外在總館中文兒童閱覽室與外文兒童閱覽室各自有獨立的樓層。
借閱與閱覽上與一般閱覽室相同,唯開放時段考量兒童安全,會進行調整。
服務
北市圖服務讀者無身分限制,但不適合進入圖書館者(酒醉、服儀不整者等)不得進入。
北市圖辦理借還書與使用資訊檢索設備時,須出示「借閱證」。借閱證主要分為兩種,「個人借閱證」與「家庭圖書證」;此外,亦可辦理使用RFID技術的借閱證。個人借閱證無資格限制,攜帶適當的個人證件,即可辦理;家庭圖書證僅限設籍台北市的市民所使用,攜帶戶口名簿,即可辦理,同時借閱證每6年需更新使用期限。
2007年8月1日起,悠遊卡將可結合借閱證,民眾只要將自己的悠遊卡,和原本借書證拿到北市立圖書館登錄,之後借書就使用悠遊卡即可,不用再使用借書證。除了減少民眾每天帶一堆卡片之外,到台北市的無人智慧圖書館,也可以使用悠遊卡,不需要換卡使用。
2011年11月1日起,北市圖提供「行動借閱證」服務。讀者可開啟北市圖APP「iRead 臺北市立圖書館」後選擇「行動借閱證」,並登入帳號密碼即可以手機上顯示條碼作為借書證辦理借閱。[4]
自113年3月1日起,北市圖除親子美育數位圖書館及社子島智慧圖書館外,民眾只要利用北市圖APP「iRead 臺北市立圖書館」中的手機借書功能,透過簡易操作步驟,即可讓手機變成借書機,立即可自助辦理資料借出。
北市圖各分館多提供有館藏資料查詢與網路瀏覽服務,各分館、民眾閱覽室及智慧圖書館亦有提供 Wifly 付費網路及 Taipei Free臺北公眾區免費無線上網 免費申請即可使用的市民網路。
代碼
北市圖各分館、民閱、書閣、智慧圖均有獨立的代號,代號均為3碼。分別代表:區號、館別與各區的館舍代號。
- 第一碼:為區碼,使用A到L,代表台北市的12個區。
- 第二碼(第三碼):為館別,使用0、1、2、3、4、OB、FB、IN、AC,總館為0、分館由1開始、民眾閱覽室由2開始、借還書工作站由3開始、書閣由4開始、智慧圖(OpenBook)為OB、借書站(FastBook)為FB、視聽內閣為IN、美國資料中心為AC。
- 第三碼/第四碼:為館舍代號,視館舍的增加而遞增編號。
- 例如:中正區第一間分館為王貫英紀念館代號E11,第二間分館城中分館則為E12;未來若是中正區有第三間分館時,則代號應該是E13。
- 例外:ABS為總館借書站、MIC為多元文化中心、NRRC為公共圖書館北區資源中心的代號。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