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北雙年展
由台北市立美術館每兩年舉辦的藝術雙年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北雙年展(英語:Taipei Biennial)是臺北市立美術館為推介當代藝術、接軌全球視野所舉辦最重要的國際型大展。臺北雙年展作為臺灣最大且最著名的當代藝術活動,其不僅標誌著當代藝術在臺灣的最新趨勢,更投射著西方策展人的臺灣當代藝術再詮釋的眼光。
第一屆由南條史生策畫,於1998年6月13日開幕,參展藝術家來自中國、日本、韓國、臺灣等地。
第二屆(2000年)起之後引入雙策展人制度,每屆展覽均由一位台灣籍藝術家與一位外籍藝術家共同策畫,參展國家亦大幅增加。
Remove ads
展覽沿革
1984年,北美館為了推廣「現代美術」,開始交替舉辦「現代美術新展望」及「中華民國現代雕塑特展」。1992年開始兩項競賽展覽合併成為「台北現代美術雙年展」,並以公開徵件方式評選參展藝術家。[1]
1996年,順應國際雙年展的風潮,館長張振宇主導北雙轉型。「1996年雙年展」改變過去公開徵件的展覽模式,邀請藝術圈人士挑選主題與藝術家,該年度的「策展人」有蕭瓊瑞、羅智成、蔡宏明、李俊賢、謝東山、路況等人,以台灣主體性為名籌辦主題展,參展藝術家以國內為主。[2]
1998年,林曼麗擔任館長期間,北美館開始策略性的將台灣當代藝術與國際接軌。將展覽擴大成國際雙年展,邀請南條史生(Fumio Nanjo)擔任策展人,以「欲望場域 Site of Desire」為題,聚焦亞洲城市的文化現象。林曼麗認為台灣第一次舉辦國際雙年展,應善用在國際上已具知名度的策展人,將其人脈、資源、視野帶入台灣。2000年,第二屆台北雙年展「無法無天 The Sky is the Limit」推動一名國外策展人搭配一名臺灣策展人的雙策展制度,由東京宮創辦人Jérôme Sans及徐文瑞擔任策展人,參展藝術家擴及全球。
雙策展制度,最初是為了在展覽合作中,培育臺灣能夠獨立策劃國際展覽的策展人才,並在國際雙年展中融入在地脈絡。2004年,由於外籍策展人范黛琳刪改台灣策展人鄭慧華的策展論述,鄭慧華與部分台籍參展藝術家如林宏璋、陳界仁等發起連署,要求檢討台北雙年展制度及台灣當代藝術邊緣化等問題。這項制度一直沿用到2018年。2020年的台北雙年展則不見台灣策展人的身影,由法國社會學家Bruno Latour提出概念、Martin Guinard來臺執行。[3]
Remove ads
歷屆展覽
Remove ads
外部連結
相關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