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臺海心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臺海心戰,是八二三砲戰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中華民國政府分別在兩岸(廈門與金門等島嶼)的臺灣海峽之間互相進行的誘利敵軍的心理戰行動,此行動直到1991年4月24日才正式結束。行動包括使用喇叭廣播、無線電、漂浮物品到對岸。雙方互有降軍投降,從而得知對方情報。
歷史
1959年,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在中國國民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強調心戰政戰的積極開展,中華民國國防部隨即設立了金門和臺灣兩個心戰大隊,在韓國另設有一個分隊。[1]臺灣對大陸的心理戰主要由金門負責,其設在金門的光華園曾是負責對大陸空飄心理戰的基地。

1962年美國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訪問金門時,曾參與釋放空飄氣球。[2]

- 大陸
對金門守軍喊話廣播始於1953年的角嶼廣播組,距金門僅1800餘米。後陸續設有香山廣播組、石冑頭廣播組、白石砲台廣播組。1958年八二三炮戰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廈門對敵有線廣播站在胡里山成立了廣播總站。[3]
1991年4月24日,廈門前線廣播站停止播音。[3]
- 金門
國軍在馬山、大膽島、湖井頭及古寧頭設有四個廣播站,並配備有混凝土修建的播音牆,配有48組揚聲器,可傳聲25公里。
廣播內容以宣傳內容為主,配有招降、批判攻擊及音樂、新聞節目。鄧麗君曾在馬山觀測所對大陸播音,其歌曲亦曾在心戰中廣泛播放。[2]
兩岸政府均曾利用無線電進行心戰廣播,除普通話廣播外,另開設有方言及民族語言節目進行宣傳。
大陸方面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廣播第一套(後更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華之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海之聲)對臺進行普通話廣播,另設有對臺廣播第二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神州之聲對臺進行客家話、閩南話的廣播,除以短波播音外,另開設有面向臺灣方向發射的中波發射臺,及覆蓋外島的調頻廣播。其中波發射站多設在福建等地。解放軍於1958年在福建省福州市另設有海峽之聲廣播電臺(原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廣播電臺),使用閩南話及普通話對臺進行廣播。時至今日,大陸方面共有8家電臺開展對臺廣播,分別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海峽之聲廣播電臺、中國東南廣播公司(現隸屬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金陵之聲電臺、浦江之聲電臺、中國華藝廣播公司、福州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部)、廈門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部)。[5]不過隨著兩岸關係的緩和,其中有幾家廣播電臺的性質已經逐漸改變,包括金陵之聲、浦江之聲等電臺已逐漸改為為江蘇、上海當地的聽眾服務。中國華藝廣播公司和海峽之聲廣播電臺旗下的部分頻率也已經改為為福州、廈門等地的聽眾服務。但海峽之聲的新聞廣播、閩南話廣播,以及中華之聲和神州之聲依然承擔著為大陸官方發聲的重要作用。
臺灣方面,遷臺後的中國廣播公司中央廣播電臺成立大陸廣播組,後於1954年5月擴大為大陸廣播部,使用普通話、閩南話、客家話、粵語、潮州話、藏語、蒙古語及維吾爾語對大陸播音。[6]。1949年成立有自由中國之聲廣播電臺對大陸廣播。[7]國軍另設有光華廣播電臺(現名光華之聲),隸屬於漢聲廣播電臺(原名軍中之聲)對大陸播音,1957年亦成立有復興廣播電臺對大陸進行廣播。實時的對大陸廣播以中央廣播電臺、漢聲廣播電臺和復興廣播電臺為主。[8]
另外,海峽兩岸雙方都會干擾對方的廣播電臺。大陸使用中國之聲、經濟之聲、音樂或地方電臺節目對臺灣的電臺(尤其是中央廣播電臺)進行干擾;臺灣的漢聲、復興兩家電臺的部分頻率也是為了干擾大陸中央臺而設置。
Remove ads
![]() |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

宣傳彈,即用火炮發射含有宣傳單等物品的空炮彈,也是兩岸心理戰的一個策略之一,由於距離的因素,此一策略通常使用於雙方政權統治範圍最接近的金門馬祖兩地。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金門砲彈菜刀就是使用大量投擲於金門本島的宣傳彈彈殼製造的。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