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灣原住民運動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灣原住民族運動員,或稱台灣族運動選手,最早可以追溯至1921年日治時期成軍的能高團、1931年奪得夏季甲子園棒球賽準優勝的嘉義農林棒球隊[1];以及國民政府時期1960年贏得羅馬奧運十項全能的楊傳廣等為代表,屢屢在許多國內外賽事具有傑出表現。特別是在作為職業運動或國家體育重點培養項目,例如:棒球、田徑、籃球、舉重(如:郭婞淳[2]、方莞靈)、跆拳道(如:曾櫟騁、蘇柏亞)、體操(如:游朝偉)、拳擊(如:洪嘉慶)、足球等項目,都能見到台灣原住民族群運動選手優異的表現。
![]() | 此條目的語調或風格或許不適合百科全書。 (2022年12月27日) |
台灣原住民族群面對長久以來其於政治經濟條件不對等的狀態下,運動似乎成為原住民族群尋求立足的方式之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林伯修教授研究團隊,在2012年的研究結果發現[3],吸引多數投入體育運動這條路的外部拉力包括教育部、原民會、地方政府、學校等組織之制度與政策等,內部推力則包含選手自己的興趣與能力、身處社區之歷史文化背景、家庭經濟上的弱勢處境,以及因為投入運動而無法兼顧學習所導致的生涯發展限制等。南島族群運動能力雖被窄化成為「自然天生」,但其實是由生理遺傳、心理動機、生長環境、家庭經濟狀況和社會制度等五個因素共同作用後的結果[4]。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