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簡稱臺灣文獻館)是中華民國政府維護與保存臺灣相關史政文獻的專責機構,前身為臺灣省政府設置的「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精省後改為現名並成為國史館唯一的附屬機關。其專責辦理台灣全志之纂修,以及保存臺灣總督府檔案、專賣局檔案、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檔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省級機關檔案、古文書、碑碣拓本、日文古籍、民俗文物等相關臺灣史料。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2月28日) |
Remove ads
沿革
- 1948年6月1日,臺灣省政府於臺北市大安區仁愛路三段51巷1號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臺灣廣播電臺廣播大廈底層成立「臺灣省通志館」,專責辦理《臺灣省通志》之纂修。
- 1949年7月,臺灣省通志館改組為「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分設編纂組、採集組及整理組,以負責臺灣省文獻史料的採集、整理、典藏、文獻書刊的出版及史志的纂修。
- 1958年,改隸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 1972年3月,南遷至位於臺中市東區之「臺灣省政府干城辦公區」。
- 1981年,遷至位於臺中市南屯區之「臺灣省政府黎明辦公區」(黎明新村)。
- 1990年,位於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的「臺灣歷史文化園區」動工興建,預定將成為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省政府文化處等多個省級文化事務單位之所在地。
- 1992年1月,臺灣歷史文化園區首棟建築「臺灣文獻史料館」(今文獻大樓)落成啟用,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遷入辦公。
- 1995年10月,臺灣歷史文化園區史蹟源流館(今史蹟大樓)完工。
- 1996年11月,臺灣歷史文化園區民俗文物館(今文物大樓)完工,至此園區工程大致完成。
- 1997年7月,改隸臺灣省政府文化處。
- 1999年7月,因應精省,再度直屬臺灣省政府。
- 2002年1月1日,改隸國史館,更名為「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2010年,配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的中部科學工業園區高等研究園區(中興新村)開發案,往「臺灣歷史文化研究園區」方向規劃;因應總統令公布《總統副總統文物管理條例》而新增的業務需求,爭取成立「總統副總統文物中部展示中心」。
Remove ads
歷任首長
Remove ads
組織架構
- 館長
- 副館長
- 主任秘書
- 副館長
- 行政部門
- 採集組
- 整理組
- 編輯組
- 秘書室
- 人事室
- 主計室
館區
臺灣歷史文化園區佔地約2.5公頃,除有文獻大樓、文物大樓與史蹟大樓三棟特色建築物,還有戶外空間。
位於臺灣歷史文化園區正中位置,外觀採巴洛克式建築,樓層分地上四層,地下一層,總面積約 19,590平方公尺。左側為2000年臺灣燈會主燈千禧金龍。行政中心設於本棟,並保存、典藏臺灣常民生活文物,約有30,000餘件。依使用機能區分,一至三樓共有六個常設展示室,三個特展室:
- 常設展示室
- 臺灣的歷史與文化導論
- 臺灣的民俗特色
- 日常生活起居
- 臺灣民間工藝文化
- 生命的過程
- 民間信仰、祭儀、藝能、戲曲
- 特展室
- 福爾摩沙室
- 鯤島風華室
- 蓬萊鄉情室
臺灣歷史文化園區右側,於1992年落成啟用;地上四層,地下一層,建築採閩南式建築;總樓地板面積5,662平方公尺、約1,700坪。
臺灣歷史文化園區左側,地上五層,地下一層,採中國北方宮殿式建築,總樓地板面積10,596平方公尺。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繁體中文)(英文)官方網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