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社會進步指數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社会进步指数
Remove ads

社會進步指數 (簡稱SPI) 用來衡量一個國家滿足其公民社會和環境需求的程度。該指數通過人類基本需求、福祉基礎和進步機會等領域的54個指標顯示了各國的相對表現。該指數由美國的非營利組織社會進步之必要性英語Social Progress Imperative發布,基於阿馬蒂亞·庫馬爾·森道格拉斯·諾斯約瑟夫·斯蒂格利茨三位學者的著作。[1]該指數通過直接衡量一個國家其社會與環境而並非衡量經濟因素來判定其社會的福祉。社會和環境因素包括國民健康(其中包含綜合健康、住所條件與衛生設施)、平等、包容性、可持續性以及個人自由與安全。[2]

Thumb
2018年社會進步指數

介紹與評定方法

社會進步指數結合三個維度:

  1. 需求層次理論
  2. 幸福的基礎
  3. 商業機遇英語Business opportunity

每個維度包括四個部分,每個部分由三到五個具體的結果指標組成。之所以選擇這些指標,是因為它們是由同一組織在所有(或基本所有)的樣本國家中以一致的方法進行適當的測量。這個框架旨在參考與其相關的學術文獻與實踐者之經驗所揭示的促進社會進步的一系列關聯的因素。

「社會進步指數」的兩個主要特徵是:[2]

  1. 排除經濟變量
  2. 使用結果是衡量而並非輸入

社會進步之必要性在制定「社會進步指數」時評估了數百個指標,包括邀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參與其中以確定哪些指標最能衡量一個國家社會進步的指數。當有足夠的數據可衡量時,該指數使用其結果來衡量,或使用最接近數據進行替代。[2]

2020年數據

彩色鍵:

非常高 →  等級 1 等級2 等級3 等級4 等級5 等級6  → 非常低
更多資訊 國家, 2020[3] ...
Remove ads

2018年數據

更多資訊 國家, 2018年[167] ...

2017年數據

下面列出2017年排名前10位:

更多資訊 國家或地區, 社會進步指數(SPI)綜合排名 ...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Loading content...

參見

外部連結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