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合州城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合州城墙
Remove ads

合州城牆位於重慶市合川區北城玉成村瑞映山一帶[1]明代建,周長2924丈3尺,初有12門,現僅存瑞映門城門1座和瑞山中學、瑞映門、嘉濱路城牆3段[2][3]

快速預覽 合州古城牆, 第三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

歷史

Thumb
合州城牆示意圖

巴蜀時期,合川地區開始修築巴子城,位於現合川城南;316年秦滅巴蜀,於合川設墊江縣,在涪江北岸與嘉陵江交界處築城,尚無城垣[4];唐天寶三年(744年),再築合州城,在後來的會江門一帶有會江樓,彼時可能已有城垣,但無明確的文獻記載[5][6];有明確記載的是明天順七年(1463年),合州知州唐珣奉旨始築城牆,設望江、迎暉、廣濟、會江、安遠、阜民、修文、觀德、洛陽、演武、瑞應、迎恩共12門,後又增加小南、通濟門,封堵安遠門,合州城牆始成[7]

弘治十四年(1501年),火災損壞會江門等3座門城樓,知州宋琢重修;嘉靖十六年(1537年),同知黎一夔以「學旁氣宜完聚,不宜置門洩氣」封堵觀德門和新開的小南、通濟二門[註 1];四十一年(1562年),知州唐宗元因有人稱「瑞應門,州學來脈,不宜洩氣」而封堵該門,彼時只存9門[7];是年後來知州沈本泗重開觀德門[5];四十五年(1566年),大足縣蔡伯貫兵亂,沈本泗奉命修葺城牆,牆增高六分之一,加寬四分之三,其上建哨樓30座;萬曆三年(1575年),知州史修再次封堵觀德門,後復開小南、瑞應二門[7]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知州王爾鑒冀宣明叚琪(一作段琪)、黃叔顯修善城牆,次年完工,改望江門為管驛門,迎暉門為朝陽門,廣濟門為東水門,阜民門為大南門,修文門為文明門,演武門為塔耳門,迎恩門為北門;後城牆幾經洪水損壞,周澄吳士淳紀大奎等人屢次修補、加高城牆[7][8]嘉慶年間白蓮教起義,期間為抵禦起義軍,新修築外城牆,設保安、威寧、太平門共3門,長約2.5公里[4][9]

民國四年(1915年)護國軍攻城,知縣田慶芬城垛數十處;八年(1919年)大雨,小南門與會江門間的城牆倒塌,民眾請修未果[7];往後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政府推行新政,大興城市建設,城牆城門因阻礙交通、街道需要拓寬等[5]而逐漸廢棄,民國時期廢除了小南、仁和、塔耳、北門,合川解放後拆除了管驛、朝陽、東水、會江、大南、學昌、觀德、洛陽門[4][9];此外,抗日戰爭期間,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城牆被日軍轟炸,多處崩塌,損毀嚴重;1959年9月修建七一水庫時拆除營盤街一帶城牆[2][6]

2007年合川暴雨,城牆瑞山中學段明鏡賓館(現金九管理樓大院東門附近)附近40餘米牆體發生倒塌,次年合川區文物所招標委託合川區銅溪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修復城牆[10];城牆現時僅存瑞映門[註 2]城門1座和瑞山中學、瑞映門、嘉濱路城牆3段[3],殘長831.5米[11]

Remove ads

建置

城牆

明代合州城牆三面臨溪河,一面據山,城牆東南臨嘉陵江、涪江,西臨濮溪(洛陽溪,今已填埋無存),北部則沿白花山、瑞映山、純陽山[4]修築,明萬曆《合州志》記城牆周長2924丈3尺(約9.74公里),高1丈7尺,上闊1丈3尺,下闊2丈5尺;城牆四角有新蕙、集烏、轉閣、抱仙4座炮台,但建造時間無考,現亦無存[11];現存的城牆均採用約1.3米長、0.3米寬、0.3米的灰褐色條石築成,高5至7米,寬1.8至7米,城垛無存[2][7][11]

城門

合州城最初設置12門,皆為石券門:東為望江、迎暉、廣濟門,南為會江、安遠、阜民、修文門,西為觀德、洛陽、演武門,北為瑞應、迎恩門,後增加小南、通濟門,封堵安遠門,各門均建三檐鼓角樓2座,樓高3丈[7]。城門名稱隨時間多變;川江號子中有對合州城門亦有描述。各城門概況和川江號子中《數合州城門》如下:

更多資訊 城牆, 正式稱呼[12] ...
Remove ads

瑞映門

瑞映門原名為瑞應門,是合州城牆唯一現存的城門,位於釣魚城街道瑞映山上瑞映巷盡頭,門外為依城牆而建的純陽觀和接龍街。城門為條石砌成,高約5米,寬約3米,門洞雙拱、弧形,寬1.88米,高2.28米,進深5.43米[2][11][15][16],城門上有七星缸,蓄水常滿,用於滅火。清咸豐十年(1860年),文生戴繼典捐鑄銅炮1門,名「保合威武大將軍」(一說「保合威武火將軍」[15]),放置於城樓側面,後被盜無存,該炮曾借至大小南門用於抵禦南津敵賊[12]

瑞映門地處古代合川城區的制高點,較合川老城區除接龍街的其他街巷高出20米有餘[9],舊時是合川的重要關隘,也是合川八景之一「瑞映清風」所在地,因此處匯通南北且長期涼風習習而得名[15]

會江門和城樓

唐代已有會江樓,為舊時合川名樓之一,杜甫曾撰《短歌行送祁錄事歸合州寄蘇使君》(一作《短歌行送祁錄事歸合州因寄蘇使君》),其中就有提到會江樓;樓於宋元時期毀於戰火;明天順七年(公元1463年)合州修築城牆時復建,為會江門城樓;清末,城樓因無人養護倒塌;民國七年(1918年),城門城樓重修,彼時有杜甫、范成大以來至民國初期的30餘幅名人詩詞石刻於其上;合川解放後城門城樓因年久失修、成為危樓而拆除;2012年會江樓又於城南曬網沱碼頭附近重新仿建[5][17]

保護

合州城牆於1990年劃入合川縣文物保護單位[2],2019年劃入重慶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3];2017年瑞山中學段、瑞映門段城牆納入重慶市歷史文化街區的瑞映山—純陽山歷史文化街區[18][19]。瑞山中學段城牆保護範圍東至瑞山中學7層建築與6層建築分割處,南至金九集團2層、3層建築南面山牆,西至8層建築右面山牆,北至瑞山中學操場、5層建築物堡坎;瑞映門段保護範圍東至水廠堡坎,南至木結構建築與磚2建築山牆,西至瑞山中學食堂後堡坎,北至建築物堡坎處;嘉濱路段保護範圍東至蘇家街及嘉賓路小學圍牆,南至8層建筑北面山牆,西至釣魚城辦事處、公安局住宅7層建築山牆,北至8層建築南面山牆[19]

圖集

注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