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吉勒摩·瓦倫西亞
哥伦比亚诗人(1837—1943)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吉勒摩·瓦倫西亞·卡斯提略(西班牙語:Guillermo Valencia Castillo,1873年10月29日—1943年7月8日)是哥倫比亞政治人物、外交官、詩人及翻譯家。出生波帕揚在地世家,瓦倫西亞歷任哥倫比亞駐法國公使館秘書、考卡省省長、參議院議員及國防部長等職務,曾兩度代表保守黨參選哥倫比亞總統但均以落選告終。在文學領域,瓦倫西亞受現代主義及高蹈派的影響,又長於格律詩,為哥倫比亞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3];在翻譯界,瓦倫西亞精通多門外語,曾將唐詩從法語翻譯成西班牙語,是有文字記錄以來最早將中國古典詩詞譯為西語的翻譯家[2]:43[4]。
Remove ads
生平
吉勒摩·瓦倫西亞於1873年出生於哥倫比亞合眾國西南部考卡州首府波帕揚,父親是華金·瓦倫西亞·基哈諾(Joaquín Valencia Quijano),曾就讀於考卡大學法學專業,後來成為波帕揚在地的官吏[5];母親阿德萊達·卡斯提略·凱塞多是古巴世家的後裔,兩人於1856年12月結婚[6];瓦倫西亞早年父母雙亡[2]:45,由哥哥撫養長大,後來進入天主教會創辦的學校就讀,期間,他掌握了拉丁語、希臘語等外語;1888年從學校畢業後,瓦倫西亞前往父親的母校考卡大學攻讀法學,但瓦倫西亞其實對此不感興趣,因此最終沒有獲得學位[7]:216。後來,他加入哥倫比亞保守黨,並於1896年當選為議員,不久後又離開波帕揚,來到首都波哥大,開始自己的詩歌創作生涯[2]:45。
在來到波哥大不久,瓦倫西亞與許多同輩詩人一道,開始追隨現代主義潮流,受到荷西·亞松森·西爾瓦等代表性文人的影響,他開始向馬克斯·格里略(Max Grillo)等人主編的《灰色雜誌》(Revista Gris)投稿[2]:45[8];他發表的第一首詩歌《讀西爾瓦》(Leyenda a Silva)[注 1]即因其完美、可塑及音樂性而震動當時的西語文壇[2]:45[10]。1898年,瓦倫西亞出版了他一生唯一的一本詩集《祭典》(Ritos),從而確立他在拉丁美洲詩壇的地位[11][12]。1899年,瓦倫西亞被哥倫比亞政府派往法國,任哥倫比亞駐法國兼德國、瑞士公使館一等秘書;在法工作期間,他結識了詩人魯賓·達里歐[13]、王爾德、若瑟-馬里亞·德·埃雷迪亞及哲學家尼采等人,這些人也對他後來的創作理念產生了一定影響[14]:70,還參觀了1900年世界博覽會場地,而博覽會國際化的繁榮景象也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15]:12-13。
Remove ads
1901年回國後,瓦倫西亞先後在同為保守黨政治家的荷西·曼紐·馬羅金領導的政府財政部門、以及昆迪納馬卡省的教育部門任職[15]:14;但隨即回到家鄉考卡省,並擔任該省的文職及軍事長官[16]:56。隨即去職並於1903年第二度當選為國會議員[15]:14;1905年,瓦倫西亞回到考卡,再度擔任省長;1906年,他代表哥倫比亞政府參加了在巴西首都里約熱內盧舉行的第三屆泛美會議。1908年,瓦倫西亞再度進入國會,當選為納里尼奧省選區的參議員[17]:5,同年,他與荷西菲娜·穆尼奧斯(Josefina Muñoz)結婚,婚後兩人生育五名子女。1914年,荷西·比森特·孔查擔任總統後,瓦倫西亞被任命為國防部長[15]:14[18]。
1918年,瓦倫西亞首次參加總統大選。期間,由於保守黨沒能確立唯一的總統候選人,瓦倫西亞便與同為保守黨成員的政治家馬爾科·菲德爾·蘇亞雷斯分別參加當年的選舉[16]:56,其中出生於安蒂奧基亞省的馬爾科·菲德爾因主張維護天主教會的權益,得到了天主教波哥大總教區及數個天主教會影響力較大省份之選民的支持[19][20]:256-257, 270,而瓦倫西亞則得到自由黨政治家愛德華多·桑托斯、菲德爾·卡諾、本哈明·埃雷拉及該國原住民的支持[20]:270[21]:350,但他最終以168,254票不敵馬爾科·菲德爾的214,839票,宣告敗選[21]:305。

1923年,瓦倫西亞再度代表哥倫比亞政府出席在智利聖地牙哥舉行的第五屆泛美會議[16]:56。從政期間,他偶爾翻譯一些外國詩歌。1928年,他將法國學者弗朗斯·圖桑以散文形式翻譯的唐詩集《玉笛》(La flute de jade)從法語翻譯成西班牙語,並以《震旦》(Catay)[注 2]之名在哥倫比亞出版[2]:43-44。
1930年總統大選期間,由於時任保守黨總統米格爾·阿瓦迪亞·門德斯在任期間主張維護美國聯合果品公司的利益,對工人運動殘暴鎮壓[24],天主教會過度參與政治生活,國內失業及貧困問題的加劇,保守黨已經不得民心;加之該黨內部意見不合產生的分裂[20]:271,導致瓦倫西亞與同黨的阿爾弗雷多·瓦斯克斯·科博決定分別參選,而主張改善工人生活條件、約束天主教會影響力的自由黨因此取得競選優勢[25]:213-214[26];最終,瓦倫西亞與瓦斯克斯皆不敵自由黨總統參選人恩里克·奧拉亞·埃雷拉,奧拉亞的當選,也宣告哥倫比亞保守黨霸權時代的結束[21]:349-350。
1932年9月至1933年5月,哥倫比亞同南部鄰國秘魯因亞馬遜雨林領土爭端爆發武裝衝突,史稱萊蒂西亞衝突[27][28];1933年5月,雙方停火,兩國決定將有爭議的領土交予國際聯盟控制;經國聯調解,1934年5月,兩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簽署和平協議,瓦倫西亞則作為哥倫比亞政府外交代表團的成員出席了簽約儀式[16]:56,秘魯最終也將萊蒂西亞交還予哥倫比亞[29]。
瓦倫西亞晚年居住在自己位於波帕揚的別墅內,並時常前往郊野打獵[30],期間,他曾於1941年擔任哥倫比亞國防委員會委員[16]:56;1943年7月8日,瓦倫西亞在住所因病逝世,終年69歲[30]。哥倫比亞政府為此頒布為期三天的全國哀悼日,哥國卡塔赫納、聖瑪爾塔、伊瓦格、庫庫塔等地皆有民眾自發悼念瓦倫西亞[31]。哥倫比亞政府亦於瓦倫西亞逝世當年通過第80號法案,決定將他生前居住過的別墅確立為歷史建築,並改稱為吉勒摩·瓦倫西亞國家博物館(Casa Museo Maestro Guillermo Valencia)[32],以供民眾參觀[18]。波帕揚市的一所劇院也被命名為吉勒摩·瓦倫西亞城市劇院,以向他致敬[33]。
瓦倫西亞的長子吉勒摩·雷昂·瓦倫西亞後來也成為保守黨政治家,並在1962年成功當選為哥倫比亞總統,實現其父未遂的心願[34]。
Remove ads
文學

19世紀中後期的哥倫比亞文壇深受古典主義及浪漫主義之影響[1]:104,但現代主義也開始流行起來,吉勒摩·瓦倫西亞本人最終選擇追隨現代主義潮流,並在荷西·亞松森·西爾瓦等人的影響下開始創作長詩歌,故其詩作也具有一定的現代主義色彩,並以其形式精美、形象豐富、情調憂傷而見長[2]:45[23]:177。在法國任職期間,瓦倫西亞還受到高蹈派詩人若瑟-馬里亞·德·埃雷迪亞、哲學家尼采等人的影響,詩作開始脫離現實,意境偏向於逃避主義與高蹈主義[35]。他一生唯一的詩集《祭典》(Ritos)更確立他在拉丁美洲詩壇的地位,令其本人成為哥倫比亞後期現代主義文學的代表性詩人[3][2]:45,秘魯文學評論家路易斯·阿爾韋托·桑切斯還將《祭典》中的詩作《駱駝》(Los Camellos)與中國唐代詩人李白的《雙燕離》相提並論,認為二者雖然意象不同,但靈感相互輝映,在意象及意境上傳遞相近的訊息,體現離群索居者的孤寂悵惘之情[23]:177[36];而他的另一篇詩作《白鸛鳥》(Cigüeñas blancas)則體現瓦倫西亞的象徵主義美學觀念[17]:65,其意象白鸛為西語國家常見的鳥類,但全詩也不乏東方文化的和諧、簡潔及靜謐的特點[23]:178。
Remove ads
瓦倫西亞通曉西班牙語、法語、拉丁語、希伯來語及希臘語等多種語言[2]:45,他的詩集《祭典》中也不乏翻譯自法國、義大利及葡萄牙詩人的作品[37]。1929年,瓦倫西亞參照法國學者弗朗斯·圖桑以散文形式翻譯的中國古代詩歌集《玉笛》(La flute de jade),翻譯出版了詩集《震旦》(Catay),《震旦》也使得瓦倫西亞成為有文字記錄以來最早將中國古典詩詞譯為西班牙語的翻譯家[2]:43-44[注 3];《震旦》的譯作包含中國古典詩詞98首,阿拉伯詩歌5首;中國古典詩詞中,唐詩占大多數,不乏李白、杜甫、韋應物、白居易、王昌齡、張九齡等人的作品[38]:100-101。
雖然瓦倫西亞並不通曉漢語,但他翻譯中國古典詩詞時認為弗朗斯·圖桑的譯著忽略原文意境,而只是簡單地解釋詩歌釋意。因此,他參照西班牙語的韻律節奏重新翻譯詩歌,融入一些現代主義美學元素,使得譯文格式更為工整,還具有音律之美[22]。後世的文學評論家大體上也對瓦倫西亞的《震旦》評價良好;學者王央樂讚賞他深刻地轉達了詩詞原文的意境,同時體現其本人的詩歌風格[2]:44;翻譯家陳國堅肯定其譯文美學價值較高,具有詩性、韻律優美,保留詩歌形式,遣詞用句相對精確的特點[38]:101。不過也有部分學者對其譯著持批判態度,如陳國堅認為《震旦》詩歌的排序雜亂無章,不便於讀者索引[38]:101;而學者李翠蓉則指出其譯作在翻譯忠實度上有所欠缺,尚存在漏譯、多譯及誤譯的問題[22]。
Remove ads
家庭
吉勒摩·瓦倫西亞的家族為哥倫比亞歷史悠久的世家,其父系祖先為祖籍西班牙的瓦倫西亞家族,在18世紀離開伊比利半島來到當時稱作新格拉納達的哥倫比亞定居,此後逐漸成為波帕揚重要的在地政治家族,其中開創波帕揚皇家造幣廠的貴族佩德羅·阿古斯丁·德·瓦倫西亞是他的六世祖[39],而母系祖先則是古巴的名流世家[2]:45。
1908年,吉勒摩·瓦倫西亞與荷西菲娜·穆尼奧斯(Josefina Muñoz)結婚,婚後兩人生有五個子女,分別是吉勒摩·雷昂、荷西菲娜、吉奧馬爾(Guiomar)、阿爾瓦洛·皮奧及盧茲(Luz)[18],其中長子吉勒摩·雷昂是哥倫比亞保守黨籍政治家,並曾於1960年至1964年擔任哥倫比亞總統。次子阿爾瓦洛·皮奧則是信奉共產主義的學者,曾擔任哥倫比亞聖地牙哥卡利大學的校長[40]。長女荷西菲娜是政治人物,曾擔任哥倫比亞教育部長[41]。
Remove ads
評價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官方[42][43]以及部分學者對吉勒摩·瓦倫西亞評價較高,認為他的譯作令中國古典詩歌在西語文學界產生了積極影響,為中國與拉丁美洲人民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2]:43-45[4]。拉丁美洲也不乏對瓦倫西亞的文學或翻譯作品給予正面評價的文學評論家,多明尼加的馬克斯·恩里克斯·烏雷涅稱瓦倫西亞是一個「無可超越」的翻譯家,並以「驚人的忠實」保持原作品的思想及形式[44]。哥倫比亞的巴爾多梅羅·薩寧在為其詩歌全集撰寫的序言中,稱瓦倫西亞的譯著是「再創作的奇蹟,精確程度與其本人的創作相似,且提高了原作的優點」[2]:45。
在其家鄉哥倫比亞,瓦倫西亞享有「大師」(El maestro)的美稱,其出生地波帕揚還有以其命名的博物館及歌劇院[45]。
但也有對瓦倫西亞的文學作品持批判態度的評論家,如阿曼多·羅梅洛(Armando Romero)認為,瓦倫西亞只重視詩歌的形式,對組成詩歌的其他元素並不關心,並認為其所奉行的尼采虛無主義及狹隘的無政府主義「只是其本人審美立場的面具,抑或是他羅馬天主教信仰及保守理念花哨的外衣」[1]:104。詩人愛德華多·卡蘭薩也對其多加批判,並認為他的作品脫離現實、遠離了周圍事物[46]。
引用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