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吉羅卡斯特

阿尔巴尼亚吉诺卡斯特州的市镇及城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吉诺卡斯特
Remove ads

吉羅卡斯特阿爾巴尼亞語Gjirokastër)是阿爾巴尼亞南部吉羅卡斯特州市鎮及城市,為該州的州府。整個市鎮面積為469.55平方公里,人口數量為28,673人(2011年)[1]。吉羅卡斯特素有「石頭城」的美譽。

快速預覽 吉羅卡斯特 Gjirokastër, 國家 ...
Remove ads
快速預覽 「Gjirokastër」的各地常用譯名, 中國大陸 ...

吉羅卡斯特古城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於2005年入選,因為它是保護完好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城鎮,始建於公元四世紀。

它也是阿爾巴尼亞勞動黨領導人恩維爾·霍查和作家伊斯梅爾·卡達萊的故鄉。還是革命電影《寧死不屈》的故事發生的地方和拍攝地點。

吉羅卡斯特是阿爾巴尼亞南部的商業中心,有公路通往發羅拉港,近郊產褐煤。有機械製造、木材加工、菸草、皮革、紡織和食品等工業。有中世紀城堡、清真寺、教堂和博物館、遊覽地。

Remove ads

名字及詞源

該地首次以其中世紀的名字Argyrókastron古希臘語Αργυρόκαστρον)出現在歷史文獻中,是由約翰六世·坎塔庫澤努斯在1336年提及的[2]。該名字意為「銀色城堡」。拜占庭的文獻中也使用意思相同的名字Argyropolýchni( 古希臘語:Αργυροπολύχνη)。

該地的阿爾巴尼亞語名字為Gjirokastër,故中文譯名為吉羅卡斯特[3]。但其在阿爾巴尼亞語蓋格方言中的名字為Gjinokastër(兩者均來源於希臘語名字),新華社按照此名將該地譯為吉諾卡斯特[4]

歷史

古代

考古證據指出,在青銅時代這個地區居住著可能會說希臘西北部方言的人群。[5]考古學家在Gjirokastër發現了早期鐵器時代的陶器物品,最早出現在Pazhok的青銅器時代艾巴申州,並且遍及阿爾巴尼亞[6] Gjirokastër周圍地區最早的記錄居民是屬於 EpiroteChaonians希臘語部落。[7]

中世紀

Thumb
鄂圖曼建築描繪了歷史悠久的城市中心

城市的牆壁可追溯到公元三世紀。城堡的高石牆是從第六世紀到十二世紀建造的。[8]在此期間,Gjirokastër發展成為一個主要的商業中心,被稱為'Argyropolis'(古希臘語Ἀργυρόπολις,意為「銀城」)或'Argyrokastron'(古希臘語Ἀργυρόκαστρον,意思是「銀城堡」)。[9]

這個城市是伊庇魯斯Despotate的一部分,並於1336年首次由ArgyrokastroJohn VI Kantakouzenos提及。[10]第一次提到阿爾巴尼亞族游牧團體發生在14世紀初,他們在那裡尋找新的牧場和破壞該地區的定居點。[11] These Albanians had entered the region and took advantage of the situation after the Black death had decimated the local Epirote population.[11]在1386年至1417年期間,它在伊庇魯斯的統治者和阿爾巴尼亞約翰澤內維西的氏族之間有爭議。[12]在1399年,該城市的希臘居民加入了伊庇魯斯的暴君Esau組織,以對抗阿爾巴尼亞族和阿蒙羅族的部落成員。[13]在1417年它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並於1419年成為阿爾巴尼亞Sanjak縣城[14]阿爾巴尼亞1432-36年的起義期間,它被托皮亞·齊內維西下的部隊包圍,但反叛分子被圖拉漢貝領導的鄂圖曼軍隊擊敗。[15]在十七世紀七十年代,當地貴族曼托斯帕帕吉尼斯和帕諾斯凱斯托利科斯與神聖同盟負責人討論了作為希臘和阿爾巴尼亞被奴役的希臘代表約翰奧地利和其他各種歐洲統治者,反鄂圖曼帝國武裝鬥爭的可能性,但這一舉措毫無結果。[16][17][18]

根據1670年訪問該城市的土耳其人旅行者,當時在城堡內有200間房屋,在'KyçykVarosh'基督教東部社區有200間房屋 意思是城堡外面的小鄰居),'Byjyk Varosh'(意思是城堡外的大街區)有150個房屋,還有另外6個社區:Palorto、Vutosh、Dunavat、Manalat、Haxhi Bey及Memi Bey,城堡周圍的山丘。[19]據旅行者說,當時該市有大約2000座房屋,8座清真寺,3座教堂,280間商店,5個噴泉和5個旅館。[19]從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初,吉羅卡斯特從一個主要的基督教城市變成了一個擁有大多數穆斯林教徒的城市,這是由於大部分城市人口皈依伊斯蘭教以及來自周邊農村的穆斯林皈依者。[20][21]

Remove ads

現代

Thumb
北方伊庇魯斯自治共和國的官員北方埃比羅獨立宣言 1914年3月1日。在背景中看到的河Drin

1811年,吉羅卡斯特成為了阿尼娜的Pashalik的一部分,然後由阿爾巴尼亞出生的約阿尼納的阿里帕夏領導,並在1822年被改造成巴爾幹半島西南部的一個半自治的地方,直到他去世為止。1868年被帕夏克人淪陷後,這座城市是埃爾吉里sanjak的首府。 1880年7月23日,阿爾巴尼亞南部[普里茲倫聯盟]委員會在該市舉行了一次大會,決定如果鄂圖曼帝國的阿爾巴尼亞人口居住區被割讓給鄰國,他們就會起而反抗。[22]阿爾巴尼亞民族覺醒運動(1831-1912)期間,該城市是該運動的主要中心,據報這一時期該城市的一些團體設立阿爾巴尼亞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肖像。[23]從十九世紀中期開始吉羅卡斯特也通過擔任「卡迪」(公務員)並且是伊斯蘭文化的重要中心的個人對更廣泛的奧斯曼帝國作出了顯著貢獻。[24]1909 - 1912年這座城市的親阿爾巴尼亞族分裂為兩個群體:希望與希臘人合作的城市自由派和在鄉下組織游擊隊的阿族民族主義者。[21] 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說阿爾巴尼亞語的穆斯林是吉羅卡斯特的主要居民,而只有少數說希臘語的家庭居住在那裡。[21]

考慮到其龐大的希臘人口,這座城市在1912年至1913年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期間被希臘人宣布和占領,隨後鄂圖曼土耳其人從該地區撤退。[25]但是,根據1913年倫敦條約佛羅倫薩議定書12月17日的條款,該項目被授予阿爾巴尼亞1913年獨立。[26]

這一事件證明,當地希臘人民非常不受歡迎,他們在Georgios Christakis-Zografos下的代表在吉羅卡斯特組成了Panepirotic議會,抗議希臘人留在吉羅卡斯特生活。[27]大會與希臘合併之後,要求大國的部隊對吉羅卡斯特,薩蘭達科爾察的地區實行地方自治或國際佔領。[28]

Thumb
恩維爾·霍查居住過的房子,他在這裡長大

1914年3月,吉羅卡斯特宣布了北伊庇魯斯獨立宣言,並在科孚協議中得到確認。[29]然而,共和國卻很短暫,因為阿爾巴尼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就崩潰了。[30]希臘軍隊於1914年10月至11月返回,並再次與薩蘭達和科爾察一起佔領了吉羅卡斯特。[31]1916年4月,希臘人稱為北方伊庇魯斯的領土,包括吉羅卡斯特,被併入希臘。[31] 巴黎和會簽署後恢復了戰前的狀況,基本上維持了1913年佛羅倫薩議定書中確定的邊界線,該城市又被歸還到阿爾巴尼亞人的控制之下。[32]

隨著城市在阿爾巴尼亞公國的納入,希臘人被剝奪了少數人的權利。 儘管如此,吉羅卡斯特作為一個多民族城市仍然保留著希臘文字。[33] 1939年4月,在義大利入侵阿爾巴尼亞之後,吉羅卡斯特被義大利佔領。1940年12月8日,希臘戰爭期間,希臘軍隊進入城市並停留了五個月,隨後於1941年4月向納粹德國投降,並將該城重新歸為義大利司令部。1943年9月義大利在卡西比爾停戰投降後,該城被德軍佔領,並於1944年最終返回阿爾巴尼亞控制

二戰後,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將這個城市發展成為工業和商業中心。同時,作為領導人恩維爾·霍查的誕生地,它還被提升到博物館城市的地位。恩維爾·霍查居住過的房子也被改建成博物館。[34]

1991年8月阿爾巴尼亞政局變遷期間,當地希臘社區成員拆除了恩維爾·霍查在吉羅卡斯特的巨大雕像。[35]此後吉羅卡斯特遭受了嚴重的經濟問題。1993年春季,吉羅卡斯特爾地區成為希臘少數民族成員和阿爾巴尼亞警察之間衝突的中心。[36]吉羅卡斯特特別受到1997年阿爾巴尼亞危機戰爭的大規模非法傳銷計劃崩潰影響,這使整個阿爾巴尼亞經濟不穩定。這座城市成為反對薩利·貝里沙政府叛亂的焦點,暴力反政府抗議活動發生,最終迫使貝里沙辭職下台。1997年12月16日,霍查的故居被不明身份的襲擊者破壞,但後來又恢復原狀。[37]

Remove ads

地理

吉羅卡斯特位於阿爾巴尼亞西南部內陸盆地。現今的吉羅卡斯特市鎮是在2015年地方政府改革時由原7個市鎮合併而成立的,原7個市鎮則成為新市鎮下屬的行政分區。新市鎮的行政中心為吉羅卡斯特城[38]。整個市鎮的面積為469.55平方公里,人口數量為28,673人(2011年)[39]。吉羅卡斯特城的人口數量則為19,836人(2011年)[40]

氣候

吉羅卡斯特位於阿爾巴尼亞西南部的低地和內陸高地之間,因此有一個炎熱乾燥的夏季和寒冷多雨的冬季,吉羅卡斯特屬於地中海氣候(這對阿爾巴尼亞來說是正常的),而吉羅卡斯特的降雨量比阿爾巴尼亞其他地中海氣候城市來說要多。

更多資訊 吉羅卡斯特, 月份 ...
Remove ads

人物

相冊

參考資料

Loading content...

外部連結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