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同安縣
福建縣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同安縣,雅稱銀同。舊縣名。轄域包括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廈門市大部[3]、漳州市角美鎮東部[4]以及中華民國管轄的金門縣大部[5]。
縣名由來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時,東南沿海社會秩序仍不夠安定,故當時縣名多寓有「平安」之意,如南安、惠安等,而同安一地因古稱「大同」,境內有座梅山,古名「同山」,遂將「同」字與「安」字結合,設同安縣[6]。
而「銀同」之稱則來自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所建於大輪山下的同安城,該城東西長,南北窄,形似銀錠,遂名銀同;該城又有「銅魚城」之稱,其名來自城南東溪溪底有三塊因長年溪水浸染成古銅色的魚形巨石[6]。
歷史沿革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析分建安郡地設晉安郡,同年又分晉安郡地置同安縣,但不久又裁撤併回晉安郡[6]。隋開皇九年(589年),天下廢郡,置南安縣,屬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地區)。
大業三年(607年),改閩州為建安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為建州(治所在今福州地區)。武德四年(621年),建州移治建安縣(治所在今建甌地區)。
武德五年(622年),析建州置豐州(治所在今泉州南安市豐州鎮),南安縣屬豐州。貞觀元年(627年),豐州撤銷,南安縣併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地區)。嗣聖元年(684年),分泉州之南安、莆田、龍溪三縣置武榮州(治所在今泉州南安市豐州鎮),尋即撤銷[7],南安縣還隸泉州。
武周聖曆二年(699年),復置武榮州,南安縣還隸武榮州。聖曆三年(700年),再廢武榮州,南安縣還隸泉州。同年,久視元年(700年),三置武榮州(治所在今泉州市鯉城區),南安縣還隸武榮州。
景雲二年(711年),將州治在今福州市區的泉州更名為閩州,同時將武榮州更名為泉州,南安縣還隸泉州。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四鄉設置大同場,粗定後來的同安縣域[6]。
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閩王王延鈞稱帝建閩國,將南安縣大同場升為同安縣,此後沿設[6]。宋屬清源軍、平海軍、泉州。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十一月,澎湖列島正式設立澎湖巡檢司,隸屬福建同安縣,使澎湖早於台灣本島400年納入中國版圖。[8]
明洪武元年(1368年),泉州路改為泉州府,同安屬之。清兵入関之後,曾屠城四日,同安縣軍民死難五萬多人。同安縣教諭陳鼎自縊殉國,其子陳永華因此投奔鄭成功並成為明鄭名將。
1776年,清廷從同安縣析置馬巷廳。
1912年,馬巷廳被撤,其地復歸同安縣管轄。
民國3年(1914年),南路道改名廈門道[9]。同年,金門、廈門兩地,自同安縣析出,設思明縣。民國4年(1915年)金門由思明縣析出獨立設縣,管轄大、小金門,大嶝、小嶝及周邊島嶼,是為金門縣[10]。
民國14年(1925年),廢道,各縣直接隸屬福建省[9]。
民國22年12月11日,福建省劃分為4個省[11],同安縣屬泉海省。
民國23年7月,福建省劃分為10個行政督察區,同安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同安)。民國24年1月,改隸第四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同安)[9]。民國32年(1943年),專署改駐永春。民國35年9月,專署改駐晉江[12]。
1949年9月19日,解放軍占領同安縣[13]。之後,同安縣與原屬金門的大嶝鄉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管轄,並改隸第五行政區(第五專區)。中華民國政府持續管轄金門縣除大嶝鄉外剩餘的大部分地區。
1950年3月,第五專區改稱泉州專區[9]。
1950年9月,泉州專區改稱晉江專區。1951年1月,由晉江縣析置縣級泉州市[12]。1953年11月,析出集美鄉歸廈門市設立集美鎮。1957年3月,灌口區的金山、錦宅兩鄉劃入龍溪縣。1957年4月18日,灌口區劃入廈門市[10]。
1971年7月,晉江專區改稱晉江地區[12]。
1997年5月,廢同安縣,改為廈門市同安區。2003年9月,同安區的馬巷鎮、新店鎮、新圩鎮等組成翔安區,是以昔日同安縣翔風里與民安里為核心而成的區[6]。
行政區劃
宋朝時,同安縣有三鄉、三十里,後整合為三鄉、十一里,元朝依此改為四十四都,明洪武元年(1368年)增置「在坊里」而都不變。洪武二十年(1387年)徙大嶝、小嶝二都人民於內地散居。永樂元年(1403年)併為三十五都。成化六年(1470年)恢復大嶝、小嶝二都人民為三十七都[14],直到清乾隆四年(1775年)析置馬巷廳為止,同安縣的都里皆沿此置。
職官
注釋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