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後灘公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後灘公園又稱上海世博後灘濕地公園[2],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浦東新區的一個公園,位於黃浦江邊[3],目前面積約23公頃[4]。為上海世博園的核心綠地景觀之一[2],2017年底納入上海世博文化公園的範圍,成為「後灘濱江」景點[4]。後灘公園依靠物理和生態技術,淨化從黃浦江引入的水流,再將其用作園內的景觀、灌溉、沖洗用水,並採用可持續和再利用的理念進行設計,使得公園的綠化管理和維護成本有一定降低,同時恢復、保持了生態環境。
Remove ads
歷史
後灘公園區域在建造前為鋼鐵廠(屬浦東鋼鐵集團)和後灘船舶修理廠[4]。2007年01月,上海世博土控公司籌劃委託了後灘公園的建設,俞孔堅[5]領土人景觀與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與北京大學景觀設計研究院負責設計[6][7],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承建,最終於2009年10月竣工[2][4],並於次年5月上海世博會期間正式開放[6]。此處屬於世博園C片區西南端,毗鄰非洲聯合館[8],西起倪家浜,東至打浦路隧道,南側緊靠浦明路,沿江1.7公里,總面積13.958公頃[9],並保留了4公頃的黃浦江邊的原生江灘濕地[10]。
世博會閉幕後,後灘公園於2012年7月1日正式免費開放,開放時間為早8點—晚6點,夏季調整為早6點—晚8點[11]。2015年,後灘公園被選為當年上海國際遊艇節的會址[12]。2016年,上海市城市公園名錄正式將其納入[13]。
2017年4月12日,後灘公園進行升級改造,閉園施工至5月25日[14],完成了三線貫通工程[註 1][4]。8月3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世博文化公園規劃建設,後灘公園被納入其中[15]。9月22日,世博文化公園開始建設[16]。2021年10月,世博大道改造工程完成,並於28日10時正式通車[17],將原本建在地面的城市主幹路的一部分「搬入」地下,後灘公園與新建世博文化公園相接,為地面留出更多公共空間,實現了世博文化公園地塊的完美融合[18]。12月31日,世博文化公園北區向公眾開放[19]。
2022年10月10日,後灘公園正式從上海市城市公園名錄中移除,成為世博文化公園的一部分[20]。
Remove ads
設計規劃
2007年最初設計時,後灘公園所處場地原主要為工業和倉儲用地,地勢平坦,西南部為天然濕地形成的緩坡,東端有樁基防汛牆;此外沿黃浦江還有100米長的污水處理廠碼頭和後灘輪渡站碼頭,且已經不再使用。場地內建築主要為工業廠房,並有鐵軌、龍門吊、高架管道、罐體等。廠區範圍內植物分布稀疏,綠化覆蓋率低,且有外來物種加拿大一枝黃花入侵[6];濕地區有蘆葦、構樹、女貞等濱水植物。[7]
設計秉承了生態、自然、野趣的設計理念[21],旨在解決水土污染、濱江防洪及審美的問題,並兼顧了會時與會後[6],將公園分為濕地生態景觀、農耕文明景觀、工業文明遺存和後工業文明體驗四個層次,計劃用地18.2公頃。濕地生態景觀層以「雙灘諧生[註 2]」為宗旨,由濱江蘆荻帶、原生濕地保護區、內河淨化濕地帶和梯地禾田帶四部分表現,前兩部分包括黃浦江畔的濕地,而後兩部分則構成人工濕地,並通過梯地禾田帶展示農業濕地,向城市過渡。農耕文明景觀層則由梯地禾田帶構成,體現了後灘地區1843年開埠前的上千年農業景觀,有著油菜、向日葵、玉米、水稻等作物和蘆葦、蒲葦等觀賞草[21]。工業文明遺存層以循環利用的角度出發,改造原有的廠房和碼頭,以紀念上海後灘的工業文明;例如在親水平台的兩端設置了兩座大門造型的金屬雕塑,以焊鉚和鏽蝕肌理的金屬板延伸到地面的步道上[8]。後工業生態文明體驗層表現了休閒遊憩的特徵,構建一環六縱的步道系統,連接園內各設施景點。[7]
Remove ads
公園概況
內設有狗GO樂園,面積約10000平方米,是寵物犬運動、社交和寵主休閒活動的場地。[4]
後灘公園的水系治理採用純物理和生態技術,利用模擬自然的方式淨化水體,並恢復和建立完整的生態系統。物理方式淨化分為三步,首先在後灘公園的「源頭」設立著一個3000立方米的沉水池,通過沉澱和沙石淨化;經過沉澱後的水流進了300米長,落差約3.5米的梯田狀流水渠,每一層都放置了砂石、礫石等;接著通過沸石淨化區,該區域內放置了大量的斜發沸石,進一步過濾掉水中的部分雜質。[22]物理淨化後,還要經過由植物和魚類構成的生態「濾網」,分為植物綜合淨化區、植物床淨化區、梯田過濾淨化區、重金屬淨化區、病原體淨化區、營養物淨化區和水質穩定調節區等[6]。最終將黃浦江引入的劣Ⅴ類污水淨化成Ⅲ類飲用水,從而每天向世博園提供2400噸的景觀循環水,滿足其綠化澆灌和水景觀藝術欣賞的需求,餘下的淨化水隨後再排回黃浦江[8]。後灘公園的生態水系統淨化模式建成後,不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維護,而是依靠自然自行調控[23],相比傳統的水處理方式能夠節省50萬美元[24]。
Remove ads
原東段防洪牆為水泥硬質工程防洪牆,設計標高為千年一遇的防洪標準6.7米;西段高差2.1米的潮間帶河岸十分泥濘、公眾使用率低[25]。後灘公園轉用石籠和碎石對江岸進行改造,能夠吸收洪水的能量,與伊恩·麥克哈格的設計思想有所相通[26],防洪能力達到了234158立方米[6]。
後灘公園設計時將舊廠區進行了保留、改建以及再利用,將原有的鋼廠三車間及厚板酸洗廠房進行改造,將其塗成紅色,同時在屋頂下懸掛種植了大片植物,將其改造成為空中花園。[27]原臨江碼頭被保留,並設計成生態化的水上花園和觀景台[28],公園中的棧道亦完全取材於竹子[28],並共計節約了11.9萬元人民幣[6]。
後灘公園保留並改善了黃浦邊的原有4公頃江灘濕地,並對原沿江水泥護岸和碼頭進行生態化改造, 恢復自然植被[5]。截至2012年,與公園建設前的數據相比,新增了植物165種,動物137種[6]。後灘公園為上海市林業部門的25個兩棲類監測點之一,生活著黑斑蛙、澤蛙、金線側褶蛙和中華大蟾蜍等[29];而在2015年由上海野鳥會和上海市野保部門認定為22處「最適宜市民觀鳥點」之一[30]。
世博會期間,後灘公園客流量達590640人[6];其綠化管理和維護成本相比世博會其他公園每平方米節省2.8元人民幣,且蘆葦、向日葵、油菜花等生產性植物每年可以為公園帶來3萬元左右的收入[6]。
2011年對公眾正式開放前,有不少市民會選擇找未有保安看管的大門或縫隙進入後灘公園[31]。而開放後,有人表示公園交通配套設施很差,距離地鐵站過遠,公交車也需要等待很久,且沿途的指路牌缺失,導致此地遊客較少;但實際上是距離更近的入口過於不顯眼,致使大多人繞了遠路。工作日時園內遊客只有約50、60人,在國慶長假期間,遊客也只有1000多人。園內只有一家便利店,快餐店、咖啡館亦未開放。[32]
2023年5月,曾有人提出濱江步道騎行體驗不佳,存在服務設施不足且疏密不均、標識不清、封閉路段過多而出口過少的問題。[33]隨後世博文化公園公司立刻對於報道中提到的問題進行了改善,並表示會「進一步提升後灘公園濱江遊覽、休憩和騎行體驗」[34]。
Remove ads
交通
可乘坐上海地鐵13號線至世博大道站,或乘坐浦東98路抵達世博大道長清北路樞紐站,1118路公共汽車至長清北路國展路;進入世博文化公園南區向北或直接經濟坤路從東入口進入[35]。
評價
2010年,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的評委評價後灘公園「建立了一個可以複製的水系統生態淨化模式,低成本高效能,為解決當下世界性的環境問題提供一個可以借鑑的樣板。」[6]
2015年3月17日,哈佛大學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在清華大學的一場演講上,回憶五年前參觀後灘公園的經歷,表示「人工構築的濕地,可以如此淨化河水,低維護的城市公園,可以如此溝通城市文化,景觀設計學,可以如此充當自然環境的守護者。」[6]
注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