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吳淞要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吳淞要塞,位於上海市吳淞口兩岸,扼守長江門戶[1]。1950年9月28日,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吳淞要塞改建為華東軍區海軍吳淞獨立水警區。同年12月4日改稱為華東軍區海軍吳淞要塞區。1952年6月8日,又改稱為華東軍區海軍淞滬基地。1954年11月22日,根據總參謀部電令,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淞滬水警區。主要軍事設施計有西炮台、東炮台、北炮台、獅子林炮台、南炮台5座炮台[2]和吳淞軍港。其中西炮台建築最早[1][3],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建[4],時屬寶山縣。吳淞要塞屢經戰火,歷經第一次鴉片戰爭、一二八淞滬抗戰、八一三淞滬會戰、上海戰役等。

要塞駐防單位及防區歷史
根據《上海軍事志[5]》記載,最早的吳淞要塞司令部的建置可追溯至民國二年。當年8月,北洋海軍陸戰隊混成旅[a]駐防吳淞要塞。10月,陸軍第四師步兵十五團[b]駐防。民國三年10月,陸軍第十師步兵十九旅接防。民國四年12月,陸軍第七師步兵二十旅接防。民國十三年11月,蘇(江蘇)軍第十九師七十二團3000人至吳淞,分駐吳淞鎮、寶山縣縣城及南北炮台。民國十四年2月,奉軍(東北軍)駐兵吳淞。10月,浙(浙江)軍第一師抵淞。民國十五年11月,陸軍第九師三十四團駐吳淞,三十五團駐獅子林。民國十六年2月,直魯軍第八軍三十二師工程隊一團駐炮台灣,一三九旅二團部分駐吳淞。3月,第一混成旅駐吳淞[5]。
1927年3月,國民革命軍北伐抵達上海。北伐軍東路軍第一師部分[c]駐防守炮台南石塘獅子林。11月,第十三軍第三十七師一團[d]接管淞境防務。民國十七年3月,第三十二軍第一師二團[e]接吳淞要塞炮台灣防務。一二八淞滬抗戰和八一三淞滬會戰期間,寶山地區無國府正規軍駐防[5]。後,隨寶山淪陷於日軍之手。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國民政府在重慶成立吳淞要塞司令部,預備駐防要塞。長江上游副總司令李及蘭中將兼任首任要塞司令,曹登少將任參謀長。10月,人員抵達吳淞。司令部暫設於永安第二紗廠內。共設有五個處(參謀、副官、軍需、軍械、軍醫)和兩個室(軍法、技術),七個處室各設主任一人,下屬軍官若干人。司令以下成員由江防總部調用。另有,中華民國海軍第一巡防艇隊(原第九炮艇隊)同時駐守吳淞要塞,隸中華民國海軍第一軍區司令部,下轄4個小隊,配備快艇8艘[5]。
1946年6月,邵百昌中將接任司令。1948年5月由胡克先接任司令。1949年5月上海戰役期間,要塞被解放軍攻占。解放軍華東軍區設立吳淞要塞區(參見: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上海水警區)。
Remove ads
要塞主要軍事設施
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兩江總督郎廷佐在楊家嘴口督建西炮台[6]。原為防備海盜之用[1]。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因在楊家嘴對岸修築炮台[2],遂稱西炮台,俗稱老炮台[4]。道光二十二年四月(1842年5月)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西炮台是抗擊英軍的主陣地[1][3][4]。江南水師提督[2]陳化成等守衛將士殉國於此[1][3][4][7][8]。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因有礙吳淞商埠開闢[3][7][8],經兩江總督劉坤一上奏朝廷同意[1],自強軍營務處總辦沈敦和指揮士兵[2]用炸藥炸毀[1][3][7]。西炮台現僅存殘基一丘[1][3],長11.8米,寬9.8米,高2.85米[7][8]。1992年6月1日,吳淞炮台遺址被公布為上海市紀念地點[4]。2014年4月4日,被調整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9]。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吳淞江出海處建東炮台,與楊家嘴北首夾江對峙。[10]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為吳淞口江防輔助陣地[11],東炮台被英軍攻陷,後成廢壘[1]。現址無存[7]。遺址今僅存康熙年間石碑1塊[4][12]。1963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將倒臥田間的石碑在原處豎起,並加制水泥底座。碑高1.3米,寬61厘米,厚20厘米。邊緣刊有龍紋圖案[12]。1983年12月23日,東炮台碑被公布為川沙縣文物保護單位[13][14]。2002年1月14日,東炮台遺址被公布為浦東新區文物保護單位。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兩江總督曾國荃委派駐防慶軍統領曹德慶在南石塘之北端監造北炮台[3],與西炮台互為犄角[1]。民國21年(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時,被日軍炸毀[1][2][7]。抗戰勝利後,被拆除[1]。後上海警備區吳淞守備營部隊在遺址新建「吳淞古炮台」。1984年3月19日,吳淞炮台抗日遺址被公布為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上海遺址紀念地[15]。2014年4月4日,被調整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9]。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經兩江總督曾國荃奏准由駐防慶軍統領曹德慶[3]在月浦長江岸邊[7][11]獅子林旁[4][8]督造獅子林炮台[7][16]。八一三淞滬會戰中,為中日雙方爭奪的主要陣地。抗戰勝利後,國軍派兵駐守。解放後,建鋼筋混凝土[3][11]國防工事於此[1]。1978年,因建設寶鋼[1]劃入寶山鋼鐵總廠廠區[8]而拆除[7][11]。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兩江總督劉坤一委派駐防盛軍統領班廣盛在南石塘[3]監造南炮台[1],與北炮台首尾銜接[2]。民國21年(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時,被日軍炸毀[1][2][7]。抗戰勝利後,被拆除[1]。1973年在遺址建成吳淞口「370」國防工程[11]。

吳淞軍港,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一個中型軍港,位於吳淞口西側。碼頭岸線全長1250米,為解放軍駐滬海軍艦艇停泊基地。
清同治九年(1870年)在吳淞鎮北設外海水師吳淞營,停泊戰船。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浚浦局在炮台灣南北築塊石疊砌的石埂兩道,至清末,設有燈塔、表潮杆、報風台、警浮等航道設施。
民國10年(1921年)設海岸巡防處於此,後吳淞要塞司令部設此。抗戰期間,被日軍所占用。抗戰勝利後,由國軍海軍第一巡防艇隊駐防。
1949年5月,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接收。目前除擔負海軍各種艦艇綜合補給保障任務外,同時也作為中國海軍對外交往的窗口之一。
備註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