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吳熙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吳熙載
Remove ads

吳熙載(1799年—1870年)。原名廷颺讓之,也作攘之讓翁晚學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蘇儀征人,清朝篆刻家書法家,其書法主要學自包世臣[1]

Thumb
清代學者象傳》之吳熙載

生平

嘉慶四年(1799年)生,早年中秀才,拔貢生。吳熙載的篆書和隸書學鄧石如,行書和楷書取法包世臣。吳讓之篆刻以刀法勝,其用刀之妙,前無古人。咸豐三年,太平軍攻克揚州,吳讓之避居泰州。汪鋆曾隨吳讓之學篆刻,並同寓於姚正鏞的遲雲山館。[2]同治三年(1864年),返回揚州。六十五歲自稱「目力昏耗」,不再治印,只以書畫自給。晚年落魄窮困,棲身寺廟,潦倒而終。[3]同治九年(1870年),吳熙載卒。[4]

吳讓之與趙之謙黃牧甫吳昌碩是公認的中國篆刻晚清四大家。吳熙載發展並壯大了鄧石如開創個皖派衝刀篆刻藝術。由於鄧石如作品相對較少,後代學皖派者一般都以吳讓之為宗。 著名法書作品有 篆書《宋武帝與臧燾敕 》 篆書《吳均帖》 篆書《崔子玉座右銘》

家族

江蘇江寧人,父吳明煌移居儀徵。

延伸閱讀

[]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清史稿·卷503》,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