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哈利波特中的魔法學校列表

《哈利波特》系列故事中的虛構魔法學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J·K·羅琳筆下小說《哈利波特》系列的世界觀中,共有十一所歷史悠久、已向國際巫師聯盟(International Confederation of Wizards)註冊的魔法學校(magic school[1]。這些魔法學校的位置相當隱蔽,而在不會魔法的麻瓜眼中,學校的建築只是廢墟。除了這十一所學校外,J·K·羅琳也表示有數間規模較小,未受監管的魔法學校[2]

目前已知的魔法學校共有七所,除了《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故事舞台霍格華茲以外,在J·K·羅琳的魔法世界登場的魔法學校僅有出現在《火盃的考驗》的波巴洞(Beauxbatons)、德姆蘭(Durmstrang),以及出現在前傳《怪獸》系列電影的伊法魔尼(Ilvermorny),其他學校的出典則為J·K·羅琳所撰寫、刊登於Pottermore(現為Wizarding World)的文章;可能的第八所「科爾多夫斯托雷茲魔法學校」(Koldovstoretz Wizarding School)的出典《魔藥之書》並非羅琳主筆,因此亦有部分讀者質疑該校正統性[3][4][5]

Remove ads

學校介紹

更多資訊 校名, 原文 ...
Remove ads

文化影響

波巴洞魔法與巫術學院

Thumb
波巴洞制服,攝於華納兄弟利維斯登工作室
Thumb
波巴洞校徽示意圖

電影《哈利波特:火盃的考驗》中,波巴洞的學生全是女學生,但小說中多次提到波巴洞有男學生[34],而歷史上真實存在的煉金術士尼樂·勒梅也設定為這所學校的校友[35]。因此,電影的改動被批評「助長了刻板印象」,讓三巫鬥法大賽代表的唯一女性選手花兒·戴樂古「看起來比實際上更弱」[36]

電影的波巴洞制服由法國服裝設計師珍妮·特米姆英語Jany Temime操刀[37]。特米姆表示,她從歷史和民間傳說等元素尋找靈感,最後選用了法國保皇黨旗幟的藍色[38]。與小說相同,電影中波巴洞的校徽出現在馬車的門上,為「兩根十字交叉的金色魔杖,每支指向三顆星星」[11]。在紋章學中,交叉的劍指向上方表示隨時準備好戰鬥,向下指則代表一場戰鬥已經勝利[39][40]

波巴洞的交通工具飛天馬車和制服一樣受到矚目,系列電影的指南書《哈利波特:立體書》透露,電影中所使用的波巴洞馬車是從巴黎租來的大馬車,「上面裝飾著小天使、花環和藝術家法蘭索瓦·布雪的彩繪仿作」[41]。2019年,樂高積木發售了以電影形象為基礎的波巴洞馬車主題套組,作為樂高哈利波特英語Lego Harry Potter的擴充[42]

德姆蘭學院

Thumb
德姆蘭校徽示意圖
Thumb
奧蘭多環球影城的波巴洞、德姆蘭學生扮演者(左四名、右三名)

電影中德姆蘭的學生都是男學生,小說中的德姆蘭則是男女混校[36]Pottermore的文章也表明德姆蘭是保加利亞女巫所創立,因此德姆蘭並不像電影中男性化[43]。此外,電影也出現過德姆蘭的校徽,圖案為鹿頭上的雙頭鷹。在紋章學傳統中,雙頭鷹象徵著統治者對教會和國家至高無上的地位[39]。電影中德姆蘭的學生制服亦由珍妮·特米姆設計,參考了俄羅斯和哈布斯堡民間傳說[38]

J·K·羅琳在網路聊天室中提到,德姆蘭位於在斯堪地那維亞北部,瑞典或挪威的最北端,但是她不確定,因為「這些學校的確切位置是嚴格保守的秘密」[44]。Pottermore公布的藝術概念圖將其畫在芬蘭[45]

2005年,樂高積木發售了電影中德姆蘭前往霍格華茲所乘坐的船隻套組[46][47]

霍格華茲魔法與巫術學院

Thumb
霍格華茲校徽示意圖
Thumb
電影中的霍格華茲模型,攝於華納兄弟利維斯登工作室。

霍格華茲深刻影響流行文化,於2008年在蘇格蘭最佳教育機構的民調中得到第36名,擊敗愛丁堡洛雷托學校英語Loretto School等知名真實學校[48]厚頭龍科龍王龍屬模式種名「霍格華茲龍王龍」(D. hogwartsia)致敬了霍格華茲,這個名字最初由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的遊客命名,而後館方正式採用[49][50]

《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的霍格華茲在牛津基督大教堂學院拍攝,根據2021年的統計,學院每年的遊客量高達350,000人[51]波蘭佐查城堡的魔法學院、英國赫斯特蒙索城堡的博思韋爾魔法學校(Bothwell School of Witchcraft)、美國的新世界魔法學校(New World Magischola),都是受到霍格華茲啟發的魔法學校景點,其中博思韋爾魔法學校提供食宿、魔法課程和室內競賽體驗[52]。雪萊·安妮·加爾平(Shelley Anne Galpin)分析,「英國寄宿學校這樣的代表性機構創造出了強烈的(英國文化)遺產美學」,因此霍格華茲有效推廣了英國文化[53][54]

Remove ads

伊法魔尼魔法與巫術學院

伊法魔尼於《怪獸》系列電影登場,主要角色蒂娜·金坦奎妮·金坦都是這間學校的校友,而「美國魔法國會」(MACUSA)的首長瑟拉菲娜·皮奎里(Seraphina Picquery)入學時獲得了伊法魔尼所有學院錄取,最後出於利益選擇了角蛇學院[55]。J·K·羅琳在Pottermore上架《北美魔法史》介紹伊法魔尼的時機配合了《怪獸與牠們的產地》電影宣傳[56]

由於伊法魔尼的位置設定為亞當斯英語Adams, Massachusetts格雷洛克山最高峰,亞當斯社區發展總監唐娜·塞桑(Donna Cesan)表示,這個設定提供了格雷洛克格倫度假村(Greylock Glen Resort)新的行銷方式[57]。當地振興團體亞當斯市中心小組(Downtown Adams Group)也將伊法魔尼列於官方網站[58]。伊法魔尼不是當地唯一的虛構學校,漫畫《X戰警》系列的變種人學校也設定在此[57]

Remove ads

文化批評

兒童讀物評論家茱莉亞·愛克謝,指出《火盃的考驗》所描繪的波巴洞、德姆蘭師生為刻板的美麗長髮女孩、嚴肅陰鬱的男孩,後者也是英語系國家對斯拉夫人刻板印象[59]。克莉絲汀娜·弗洛特曼(Christina Flotmann)則認為,霍格華茲與這兩所學校的競爭,分別體現了體面英國和放蕩法國的對立,以及十九世紀歌德小說中西方和東歐邪惡力量的鬥爭[60]

2016年,非洲魔法學校瓦加杜的設定公開後,由於西方世界長期將非洲視為一個模糊、未分化的整體,推特上掀起了專家和讀者對J·K·羅琳潛在種族歧視的質疑聲浪[61][62][63],而後刊登在Pottermore的原文補充了瓦加杜所在之地為烏干達聖地牙哥大學非洲歷史學系助理教授T·J·塔利(T.J. Tallie)表示:「身為一位非洲歷史學家,我極為憤怒,@jk_rowling將瓦加杜化約為『非洲』,並與『日本』、『法國』等國家相提並論」[64];亦有學者辯護「非洲在殖民時代之前沒有國家制度」,並指出瓦加杜與橫跨非洲的迦納帝國Wagadu)同名[65],然而非洲政治歷史學家提摩西·伯克(Timothy Burke)撰寫長文論述該辯護根本站不住腳。[66]Vox的政治記者扎克·博尚(Zack Beauchamp)在統整報導中肯定了羅琳描繪的瓦加杜正面形象,結論道:「羅琳的非洲『泥漿』[註 2]說明:即使是懷抱善意的西方人,也很難為非洲的複雜性伸張正義」[64]。其他魔法學校的設定和直白的名稱亦被指為歐洲中心主義[67][68],比如拉美讀者因卡斯特羅布舍的刻板印象(比如原始叢林、中美洲的瑪雅金字塔神廟形象)感到失望[69];日語使用者除了批評武士道的印象,也指出原文提供的發音方式「Mah-hoot-o-koh-ro」不是正確日語[70][71]

同年3月,J·K·羅琳於Pottermore公開了《北美魔法史》的第一章,援引了五月花號的移民史和北美原住民族文化,受到學者及北美原住民族讀者排山倒海的批評,指出其為嚴重文化挪用且有殖民主義色彩[72][73][74]。其後羅琳所發表的伊索·瑟兒與莫魔丈夫詹姆·史都華(James Steward)建立伊法魔尼的故事亦被批評「在抹殺原住民族的同時挪用原住民傳統」[75],而對於長角水蛇、貓豹、魒骻吉,雷鳥等北美洲傳說生物起源的誤用,更被指為「為了個人目的利用並且扭曲了美洲原住民族的傳說」[76]

Remove ads

註腳

Loading content...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