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熱帶雨林
地球上的生物群系與地理現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熱帶雨林主要分佈於東南亞、澳洲、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非洲剛果河流域、中美洲、墨西哥和許多太平洋島嶼。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對各種生物群落的分類,熱帶雨林,或熱帶濕潤闊葉林(Tropical moist broadleaf forest),亦可被歸類為赤道低地森林(lowland equatorial evergreen rainforest)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12月12日) |
熱帶雨林地區長年氣候炎熱,雨水充足,正常年雨量大約為1,750公釐至2,000公釐,全年每個月平均氣溫超過26度,季節差異非常不明顯,生物群落演替速度非常快,是地球上過半數動物、植物物種的棲息居所;每平方公里可以有數百種不同的物種[1]。由於現時有超過四分之一的現代藥物是由熱帶雨林植物所提煉,所以熱帶雨林也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藥房」[2]。
熱帶雨林樹木茂密且品種繁雜,形成了龐大的層狀結構,但實際上由於陽光難以穿透層狀結構而到達地面,所以底層灌木叢並不多[3],這也為人類及動物徒步穿越樹林提供了大便利。由於熱帶雨林提供了植物優異的生長條件,陽光的照射將使地表很快地被密集而糾纏的藤蔓、灌木叢、樹苗占據,從而形成了叢林[4]。
Remove ads
分類
熱帶雨林作為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陸地生態系統之一,其分類體系長期是生態學與地理學研究的焦點。不同學者基於氣候、植被結構、區系組成等核心指標,提出了多樣化的分類框架,但核心目標均是揭示熱帶雨林的生態本質與空間分異規律。
早期熱帶雨林的分類主要基於氣候類型與植被特徵的二元劃分,核心區分「濕潤熱帶雨林」與「季節性熱帶雨林」。德國植物學家Andreas Schimper在《熱帶植被》(Pflanzengeographie auf physiologischer Grundlage)中首次系統提出熱帶雨林的分類框架,核心依據是氣候濕潤度與植被季節性。其認為熱帶常綠雨林(Tropical Evergreen Rain Forest),分布於赤道附近(南北緯10°以內)的非季節性氣候區(Af型,柯本氣候分類),年降水量>2000mm且無明顯乾季(月均降水>60mm),植被以高大常綠喬木為主,林冠層連續,附生植物與藤本植物豐富。
而英國生態學家Norman Myers的弟子Peter Ashton與Richard Whitmore在《熱帶森林》(Tropical Rain Forests of the Far East)中進一步強調垂直海拔梯度對熱帶雨林的影響,提出「熱帶雨林的垂直連續體」理論:
- 低地熱帶雨林(Lowland Tropical Rain Forest):海拔<900m,受赤道氣候或熱帶季風氣候控制,植被結構最接近Schimper的經典定義(如喬木層3-4層,板根、莖花現象普遍)。
- 山地熱帶雨林(Montane Tropical Rain Forest):海拔900-2500m,受「海拔升高效應」(Massenerhebung effect)影響,林冠層降低(喬木層高20-35m),板根與莖花現象減弱,但保留高位芽植物主導(70%-80%)與革質葉優勢(45%-55%),是低地雨林向山地常綠闊葉林的過渡亞型。
Remove ads
而亞洲熱帶雨林作為全球熱帶雨林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分類因區域氣候差異(如季風強度、地形破碎度)與研究視角不同,形成了更具地域特色的細分體系。核心爭議集中於「季節性雨林」與「季雨林」的界定,以及「山地雨林」是否獨立為亞型。
西班牙生態學家Joaquín Blasco在《東南亞熱帶森林》(Tropical Forests of Southeast Asia)中將亞洲熱帶森林劃分為三大類,其中熱帶雨林群系(Tropical Rain Forest Formation)包含三個亞型:
- 熱帶低地常綠雨林(Non-seasonal Climate):對應Schimper的經典濕潤雨林,分布於中南半島南部、馬來群島非季風區。
- 熱帶低地半常綠雨林(Seasonal Climate):分布於熱帶季風區(如泰國、緬甸、中國雲南南部),乾季顯著(3-5個月),林冠層含10%-30%落葉樹種,但仍以熱帶亞洲分布屬(如龍腦香科、桑科)為主。
- 熱帶山地雨林(Montane Rain Forest):海拔>900m,受地形與雲霧影響,植被矮化(喬木層高<25m),革質葉比例升高(50%-60%),但保留熱帶雨林的核心區系(如樟科、殼斗科)。
英國植物學家Peter Ashton在《熱帶森林的生物地理》(Biogeography of Tropical Forests)中整合氣候、區系與植被特徵,提出更系統的分類:
- 熱帶低地雨林(Lowland Tropical Rain Forest):包括非季節性(Af型)與季節性(Am型)氣候區,核心特徵為高大分層喬木(>30m)、藤本與附生植物豐富(占比20%-30%)、熱帶區系占比>80%。
- 熱帶山地雨林(Montane Tropical Rain Forest):海拔>800m,受海拔升高效應影響,林冠層降低(<30m),板根減少,但保留高位芽植物主導(>70%)與革質葉優勢(>45%),是低地雨林的山地變型。
- 熱帶半常綠季雨林(Tropical Semi-evergreen Monsoon Forest):分布於季風區邊緣(如印度西高止山脈、中國雲南東南部),乾季更長(5-6個月),落葉樹種比例更高(30%-50%),但仍保留熱帶雨林的部分特徵(如龍腦香科植物存在)。
中國學者結合本土熱帶雨林的特殊性(如季風影響顯著、分布北緣),對分類進行了調整:
- 《中國植被》(1980):將中國熱帶雨林劃分為「濕潤雨林」「季節性雨林」「山地雨林」三個亞型,其中「濕潤雨林」對應非季節性氣候區的赤道雨林(如海南青皮林),「季節性雨林」對應季風區的半常綠雨林(如雲南望天樹林),「山地雨林」為垂直帶變型(如海南五指山雨林)。
- 朱華等(1998-2021):通過雲南熱帶雨林的長期研究,提出「熱帶季節性雨林」是中國熱帶雨林的主體,其核心特徵為「乾季落葉比例<50%、熱帶區系占比>80%」,與東南亞的「半常綠雨林」為同一類型,反對將「濕潤雨林」獨立為亞型(認為中國無真正的非季節性熱帶雨林)。
- 郭柯等(2020):在《中國植被分類系統修訂方案》中沿用「熱帶季節性雨林」名稱,明確其分布於熱帶季風區(Am型),以區別於赤道區的「熱帶濕潤雨林」(Af型)。
特徵
熱帶雨林降雨量高,每年降雨量超過2000公釐(大約每周38公釐)。其氣候穩定,由於陽光充足,因此整年基本上都很熱,同時助長了不同種類的植物。 當中的常綠喬木,是眾多樹裡最高的,他們組成了最高的一層樹蔭。 喬木多板狀根,多氣生根植物或藤本植物等絞殺植物,系統分層明顯,喬木高大,植物種類豐富;因為天氣長期溫熱,雨量高,所以植物能持續生長,造成樹木生長密集且常綠。
極富鋁化,由於當地淋溶作用強烈,基鹽如(Ca,Na,K,Mg)被淋溶沖走,故土壤呈弱酸至酸性(養分欠缺),為磚紅壤或氧化土,顏色呈紅棕或紅黃色,土層深厚。
成土過程很快,因熱帶雨林中,高溫多雨,分解及風化過程迅速,土層不明顯。
經典熱帶雨林以赤道低地氣候為背景,全年降水均勻(日較差≤6℃,年較差<3℃),植被生長不受季節性乾旱限制[5]。但在熱帶季風氣候區(如印度西高止山脈、中南半島南部及中國雲南、廣西、海南等地),受季風環流影響,降水呈現顯著季節性(乾季長達3-5個月,年降水量多為1500-2000公釐),溫度年較差略高於赤道區(可達8-10℃)[6]。此類區域的植被雖未達到赤道雨林的降水閾值,卻通過霧露補給(年均霧日100-200天)、穩定的地下水及微地形庇護(如溝谷、喀斯特窪地)維持了熱帶雨林的核心特徵——高大喬木層(局部可達50公尺以上)、複雜的垂直分層(喬木3-4層,灌木與草本層茂密)、高物種多樣性(單位面積物種數接近赤道雨林的70%-80%)及熱帶區系主導的植物組成。例如,印度西高止山脈與雲南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均以龍腦香科(Dipterocarpaceae)為核心建群種,具備板根、莖花等典型熱帶雨林特徵[7]。
Remove ads
主要組成喬木物種有:龍腦香科、香楠、大葉楠、柚木、白肉榕、山欖、大葉山欖、欖仁、土沉香、沉香、香葉樹、穗花棋盤腳、海檬果、構樹、山林投、山黃麻、號角樹、波羅蜜樹、桃花心木、麵包樹、胭脂樹等。
森林中下層則為天南星科、蘭科、蘿摩科、薑科、蕨類、棕櫚科、鳳梨科、野牡丹科、杜鵑花科等植物所組成,例如:火鶴花、豆蘭、毬蘭、月桃、筆筒樹、雨林椰子、野牡丹、著生杜鵑等。
分布


在亞洲、非洲、美洲及大洋洲的南、北回歸線之間大片的陸地中,有近1/3面積覆蓋著熱帶雨林。
熱帶雨林主要位於南北緯10度之間,全球近三分之一的熱帶雨林在巴西境內,剛果民主共和國和印度尼西亞各佔約一成。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是亞馬遜熱帶雨林。
世界唯一的原始雨林只在馬來西亞,當地的雨林在一億三千萬年前(白堊紀時期)就已經形成。
地質史上的暖期,熱帶雨林除兩極附近地區外所有的陸地基本都有分布。

熱帶森林資源(1990年) 單位:千公頃
Remove ads
特點
熱帶雨林地區的的土地資源豐富。很多跨國企業都在熱帶雨林買地,砍伐後當作牧牛埸,以提供牛肉給美國等牛肉需求量極大的國家。而巴西等熱帶雨林國家為償還外債,在熱帶雨林興建大農場,種植經濟作物,如甘蔗植物、棕櫚等,出口外國。
咖啡、巧克力、香蕉、芒果、番木瓜、鮞梨和甘蔗等所有在種植園的食物,最初來自熱帶雨林,且仍然在增長中。在1970年代,中美洲咖啡出口總值30億美元。許多用於防止損傷的基因變異造成的昆蟲,也可從雨林中獲得。熱帶森林供應了250種類的果子。在新幾內亞的樹林中,251棵種有可食用的生果中,只有43棵在1985年種植的。[8] 產自熱帶雨林的朱古力是來自可長出50-60顆種子的可可樹,該些樹是由一種名為「midge」的小蒼蠅傳播花粉的。
熱帶雨林也稱為「世界上最大的藥房」,原因是大量天然「成藥」均能在熱帶雨林中找到。例如,熱帶雨林擁有古柯鹼、刺激劑、荷爾蒙避孕法和鎮靜劑類藥物的基本成分。另外,箭毒(麻痺藥的一種)和奎寧(醫治瘧疾的一種藥物,提煉自金雞納樹) 也可在熱帶雨林中找到。
自然利用
除了吸引人類使用熱帶雨林外,熱帶雨林也有非吸引性用途,非吸引性用途通常被總結為「生態系統」。熱帶雨林在維持生物邏輯分類上扮演一個重要角色,控制沉澱物滲透和水浸,增加人類的科學知識。該適用於人類的生態系統,無需任何更新或管理樹林。在中國南方的熱帶雨林中,人們在這裡刀耕火種,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熱帶雨林和人類是共生的關係,世界上今天大約有2億人在熱帶雨林地區生活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