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商周十供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商周十供亦稱「商周十器」,是十件商周時期的青銅器,距今三千年左右。1771年,乾隆帝為表對孔子崇敬,賜給孔府用於國祭。包括商代的「木工冊」鼎(也叫木(工)鼎)、「冊父乙」
斷代爭議
這套青銅器習稱「周十供」或「十供」。經專家多次審定,其中「木工冊」鼎、獸面紋觚、「冊父乙」卣為商代青銅器,其餘六件為周朝,犧尊為宋仿(存疑)。[1]隨著近年來考古學家的鑑定,最終確定這套文物名為「商周十供」。
歷史
為維護統治,歷朝皇帝都尊崇孔子、推崇儒學,常駕臨曲阜祭孔。到曲阜祭孔的帝王共十二位,始於西漢漢高祖劉邦,至清高宗乾隆[3],其中乾隆次數最多(有七到九次多種說法)[a],據《孔府檔案》記載,乾隆皇帝即位後曾八次親祀孔子,分別為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並御書孔廟、孔府、孔林主要的門坊、匾聯,從孔廟外牆的「萬仞宮牆」到大成殿內的「與天地參」匾聯,無不彰顯出乾隆皇帝尊孔的虔誠。[3]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2月,不同以往,乾隆第六次曲阜祭孔場面宏大,其母崇慶皇太后同行,且正值皇太后八旬大壽。曲阜的大路兩旁修接駕亭、搭戲台,衍聖公孔昭煥率所屬官員、族人一百多人,廟戶二百多人出城遠迎。乾隆到孔廟舉行隆重的祭孔大典,向孔子行三跪九叩頭大禮,命大學士于敏中祭崇聖祠,同時發現孔廟中所陳祭祀禮器多為漢代所造,不足以顯示孔子「帝師」身份。於是乾隆仿照曾頒賜給京師太學「周范銅鼎尊等十事」,同樣頒賜闕里孔廟,[4]特令將皇宮內府所藏的商周銅器挑出十件賜給孔府,以「供列廟庭」。[1]衍聖公孔昭煥叩謝領賞,感激涕零。此後,孔府以御賜「商周十供」為無上榮耀,敬謹收藏於禮器庫[b]內秘不示人,祭祀則恭陳於大成殿中。[c]
「商周十供」18世紀初一直保存在禮器庫(專門用來存放祭祀禮器的內庫),後衍聖公將其移入孔府[5],在孔府保存的200餘年裡,「商周十供」歷盡患難艱險。光緒十一年(1885年),孔府失火,多虧戲班子在前上房唱戲,武生翻跟頭上後堂樓救出「十供」。為妥當保存,清末孔府令三代府內醫師劉夢瀛協助衍聖公孔令貽保管「十供」。
1937年,日軍侵占曲阜,多次居心叵測地詢問「十供」的下落,當時府內代理奉祀官孔霅光說:「十供讓奉祀官孔德成離開曲阜時帶走了。」實際上「十供」已遷埋至後堂樓地下。1948年,解放軍進攻山東,國民黨撤退時,孔府總管家孔靈叔奉奉祀官孔德成之命將「十供」及其他古物運往兗州,暫存天主教堂,準備南逃。由於解放軍圍困兗州,切斷了南段鐵路,火車不通,十供才沒有被運走。不久兗州、曲阜相繼解放,十供被收至省文管會。1949年3月,曲阜成立了古物保管委員會,隸屬省文管會。1952年10月,毛澤東來曲阜視察前,省政府決定「曲阜的東西歸還曲阜保管」,十供被運回曲阜。後藏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現在入藏孔子博物館。
Remove ads
介紹
「商周十供」典俗古樸的造型及清楚精美、富有光澤的紋飾反映了商周時期青銅器的鍛造優良、紋飾圖案豐碩多彩、造型華麗堂皇、雍榮華貴。每一供原或無蓋或無座,後乾隆吩咐內務府造辦處配底座和蓋子,並在座上都刻款篆文「乾隆御賞」。共2件盛酒器、1件飲酒器、3件烹煮器、4件盛食器[6],重量在2.1千克至5.6千克之間[7]。
Remove ads
評價
「十供」里以「木工冊」鼎和獸面紋觚最為珍貴。「十供」多次出現在學者、官員的筆記文集之中,也有人將其摹繪成圖,以供欣賞。
清代文物鑑定專家馮雲鵬讚嘆「木工冊」鼎:「望之有光,奪目驚人,真希世至寶,允為古器之冠」,獸面紋觚:「可與木鼎相伯仲」。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