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東周

周朝一共分為兩個時期,一個是自西元前1046-771年的西周,一個是自西元前770-256年,而東周又細分成春秋跟戰國,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第一次的國家大分裂時期,在這段時期中國學術發展蓬勃,例如:儒家、道家、墨家 、法家 、名家、 農家、雜家等都為未來的中國文明的發展奠定的基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东周
Remove ads

東周(前770年至前256年),是自周平王東遷以後對周朝的稱呼,相對於之前國都在鎬京的時期即西周東周也是「春秋時代」的開始。

快速預覽 周, 京城 ...
更多資訊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

東周京都於前770年自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東遷至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市)。傳25王,前後515年。 這一時期是中國的社會制度劇烈轉變的時期,以鐵器的廣泛使用為標誌。

周幽王死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1][2]。他即位第二年,見鎬京被戰火破壞,又受到犬戎侵擾,便遷都雒邑,史稱「東周」,以別於在這以前的西周。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春秋時代」;東周的後半期,周天子地位漸失,亦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戰國時代[3]

周平王東遷以後,管轄範圍大減,形同一個小國,加上被指有弒父之嫌,在諸侯中的威望已經大不如前。面對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和兼併,邊境的外族又乘機入侵,周天子不能擔負共主的責任,經常要向一些強大的諸侯求助。在這情況下,強大的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諸侯對四夷侵擾則以「尊王攘夷」口號團結自衛,戰國時代徐州相王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三國春秋時代已稱王),周王權威進一步受損。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發生「子帶之亂」,襄王不能平,求救於晉文公,文公誅叔帶,遂為伯而得河內地[4]。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為晉文公所迫,於河陽踐土會盟[5]

周定王元年(前606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欲觀九鼎。定王使王孫滿應設以辭,楚人遂去[6]

周赧王時,東周國勢益弱,同時內部爭鬥不休,以至分為東周國西周國,赧王遷都西周國[7]。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借道兩周之間攻韓,周人兩邊都不敢得罪,左右為難[8]。東西兩周位於諸強國之間,不能同心協力,反而彼此攻殺[9]。至赧王六十年(前256年),西周國為秦所滅,赧王死[10],七年後,東周國亦為秦所滅[11]

Remove ads

歷史

春秋時代是東周前半段時期的史稱,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

一般而言,春秋時代從周平王五十年(前722年)起,直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為止,也有學者認為春秋時代應到三家滅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晉(前403年),原因是即使到三家分晉,除秦、楚、齊等國外,還有其他大小王國。

平王東遷

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繒國犬戎推翻周幽王,擁立宜臼為周天子,史稱「周平王」前770年,為避犬戎的威脅,加上原國都鎬京因內亂而毀,周平王將國都東遷至雒邑,是為東周的開端。

春秋戰國古劍

大約自三家分晉起,春秋時代結束,直到秦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這段時間,一般稱為戰國時代。

值得注意的是,東周王朝在戰國後期(前256年)即已被秦所滅,所以戰國時代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裡面。

政治

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社會制度轉變的時期,這一轉變是以鐵器的使用增加為標誌的,東周逐漸地進入了鐵器時代

在東周時期,鐵器的使用逐漸增加,但仍以青銅器為主體。農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從整體上來看人口不斷成長,原來各諸侯國之間的無人地帶,已不存在。各國因爭奪土地或者水利資源,衝突時起。銅錢開始流行,甚至在楚國還出現了金幣—郢錢,出現一定的商品經濟商人階層。教育向平民普及。貴族與平民間的界限也被衝破。社會產生了一種革命性的變化,周王朝建立的宗法封建制度,已經不能適應這一變化[12]

君王

Remove ads

其他人物

主要卿士

王子

王族

王叔氏
甘氏
劉氏
儋氏
周氏
召氏
單氏
原氏
祭氏
成氏
毛氏
樊氏
西周國
東周國
  • 東周惠公班,一名傑,一名根,西周惠公弟(《周本紀》、《六國表》引《紀年》、《太平御覽》卷85引《帝王世紀》、《韓非子》)
  • 東周惠文君,一作周文君
  • 東周君(《周本紀》)
Remove ads

諸氏族

內史氏
蘇氏
尹氏
鞏氏
賓氏
  • 賓滑
  • 賓起,賓滑子
庾氏
  • 庾皮
  • 庾過,庾皮子
鄩氏
  • 鄩肹
  • 鄩羅,鄩肹子
南宮氏
  • 南宮極
  • 南宮嚚,南宮極子
詹氏
  • 詹父
  • 詹桓伯
榮氏
  • 榮叔
  • 榮錡氏
子氏
石氏
  • 石速
  • 石張
  • 石尚
富氏
  • 富辰
  • 富辛
伯氏
瑕氏
  • 瑕禽
  • 瑕辛
陰氏
  • 陰里
  • 陰忌,昭十二年被殺
  • 陰不佞
  • 陰忌,昭廿六年奔莒
蒍氏
  • 蒍國,字子國
辛氏
暴氏
  • 暴辛公,周平王時人(《文選·長笛賦》引《世本》)

諸臣

女性

藝術

東周與西周的地理位置差異反應在藝術表現上,尤其是東周晚期的藝術作品,展現了多元的風貌與高水準的技術。或許受到諸子百家普遍批評人殉現象[18][19]的影響,俑殉逐漸取代人殉[20],而以低溫燒製的陪葬塑像(明器,又稱「冥器」、「盟器」)也數量增加。

東周時期亦出現低溫綠色鉛釉器皿、質地鬆的打磨黑色器皿、高溫釉器皿等。有些陶器仿效最新流行的漆器,色彩鮮明,有些則仿效青銅器。另有模製與裝飾的陶瓦、陶磚。商代流行而西周時期較少見的玉雕再次成為重要的陪葬品與個人飾物。青銅的應用不限於宗教禮儀用途,變得較為世俗,常用作結婚贈禮之居家裝飾。青銅鐘及青銅鏡逐漸流行,動物和怪獸圖騰則由色彩繽紛而樣式化的裝飾圖案所取代。東周墓葬出土有最早繪於絲絹上的畫作。此外,亦發現了漢代及唐代陪葬陶器的前身。[21]

相關作品

參考文獻

研究書目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