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喬治·龐畢度
第19任法國總統(Georges Pompidou)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喬治·尚·雷蒙·龐畢度(法語:Georges Jean Raymond Pompidou;1911年7月5日—1974年4月2日),法國20世紀著名政要,曾任法國總理與法國總統,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在職時間最長的總理。
龐畢度原為教師,後因友人介紹而結識夏勒·戴高樂,逐漸進入政壇。1962年4月,他出任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第二任總理,並持續擔任該職至1968年7月。1969年,他在戴高樂辭去總統後,贏得總統大選。其任期位處輝煌三十年的末期,在內政延續戴高樂的現代化政策,創建大型工業集團與法國高速列車,在汽車、農業、鋼鐵、電信、核能和航空航太領域投入大量資金,並將座機更換為協和式客機;在外交延續戴高樂的獨立策略,同時與尼克森領導的美國與布里茲涅夫領導的蘇聯關係密切,但卻也讓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1974年4月,他在總統任期間病逝,時年62歲。
Remove ads
生平
喬治·龐畢度於1911年7月5日出生在法蘭西共和國蒙布迪夫,其家族原為奧弗涅的農民家庭,父親萊昂·龐畢度(Léon Pompidou)是位小學與中學教師,母親瑪麗·路易絲·沙瓦尼亞克(Marie Louise Chavagnac)是位家庭主婦,他是家中獨子[1][2]。當他得以閱讀後,他被父母送往阿爾比與土魯斯的學校學習,然後前往巴黎就讀路易大帝中學,準備進入專為培訓中學教師的高等師範學校就讀[3]。他畢業後在克萊蒙費朗的第92步兵團服役,於1935年10月29日與克洛德·卡烏爾結婚,然後在馬賽與巴黎執教[3][2]。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龐畢度被動員加入第141步兵團,因能說德語而擔任情報官,在本土作戰中表現出色,榮獲戰爭十字勳章[3]。法國戰敗後,他返回巴黎擔任教職。其雖敬重貝當元帥的個人品格與愛國立場,然對貝當作為象徵的維琪政權存有保留,並未積極參與抵抗運動。1944年8月25日,他在夏勒·戴高樂於解放巴黎後的凱旋式中,初次親見後者。之後,龐畢度利用戰前人脈,獲任戴高樂幕僚之職[4]。此間,他與戴高樂關係漸近,即便辭去戴高樂私人幕僚長一職,轉入羅斯柴爾德銀行工作後,兩人仍關係密切。1958年5月,戴高樂出任法國總理,龐畢度再度成為戴高樂私人幕僚長,負責起草新憲法及制定經濟政策。1959年,戴高樂當選法國總統,龐畢度不願加入新任法國首相米歇爾·德勃雷新政府,回到羅斯柴爾德銀行,卻同時受戴高樂任命為新憲法委員會成員之一。1961年,他助法國與阿爾及利亞臨時政府談判,但仍然拒絕加入政府[3][4]。
Remove ads
1962年4月13日,米歇爾·德勃雷辭去法國總理,龐畢度雖從未經選舉擔任公職,仍被戴高樂任命為新任總理[5]。1962年10月5日,龐畢度政府於不信任投票中落敗,並向戴高樂提交辭呈,卻被要求留任[6]。10月7日,戴高樂解散國民議會,龐畢度擔任看守政府暫行總理之職。同年11月27日,戴高樂派候選人贏得多數,龐畢度再度被任命為總理[7][8][9]。1968年五月風暴爆發,龐畢度在戴高樂缺席時,積極與抗議者溝通,重開索邦大學安撫學生,同意改善工人薪資與條件,並說服戴高樂解散國會、舉行新選舉,令戴高樂派於改選贏得壓倒性勝利[8]。之後,他遞交辭呈,莫里斯·顧夫·德姆維爾成為新任法國總理。1969年4月,戴高樂因公投失敗辭職,提前總統選舉,龐畢度於6月15日次輪擊敗參議院主席兼臨時總統阿蘭·波埃,當選總統[8]。
龐畢度上台後宣布欲使法國成為「真正工業國」,並著手阻止自1968年中起日益惡化之貨幣儲備流失。他令法郎貶值,推行一整套經濟措施,但未得到戴高樂派支持。然而龐畢度仍推進政策,於1969年12月海牙峰會,為英國、愛爾蘭、丹麥、挪威四國加入歐共體開啟談判。而對中東政策,龐畢度延續戴高樂於1967年起對以色列之武器禁運。其首年內政措施包括設工業發展署促外資入法工業;委建核電站,採高效濃縮鈾技術;決建巴黎當代藝術中心(即龐畢度中心)。此時他已然成為全權總統,除外交國防外,還擴權至經濟社會事務,削減總理主導之部際會議重要性[10]。
1971年第六經濟計畫乃龐畢度涉策之顯例,具體化其以工業現代化法國之志,促經濟增長、產業集中與出口,核能、電信、電腦化獲巨資。1970年代初,法工業生產率年增7%,企業投資達20%,增長超美西歐,略遜日本。1971年5月,其會見英相愛德華·希思,準備令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1972年春,龐畢度因民眾多不贊成歐共體擴張,解職雅各·沙邦-戴爾馬,命前殖民總督與陸軍部長皮耶·麥斯邁成為新任總理。1972年,他診患白血病,但決定繼續執政。1973年3月,其黨在議會選劇勝利,但經濟增長轉為通脹,貨幣供應與信貸擴張加劇。瓦萊里·吉斯卡爾·德斯坦等獨立共和派愈發獨立,為其領袖未來總統選舉鋪路[10]。
Remove ads
龐畢度於白血病末期仍居於政壇,但因其政策受反對派與人民抨擊。1974年3月中,其訪蘇會見列昂尼德·布里茲涅夫,至死前日乃至當晨仍履職,1974年4月2日因多發性骨髓瘤病逝,享年62歲[10]。
另見
註腳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