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四川方言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四川方言字
Remove ads

四川方言字,泛指用於書寫四川話漢字,通常採用形聲會意等手段來紀錄四川話中不見於現代標準漢語特有詞彙[1]

日常用字

四川方言字一部分為採用形聲、會意等手段創造的新造字,例如「」(四川話拼音:lao³;扛、抬之意)為採用形聲創造的四川方言字;而「嫑」(四川成都話拼音:biao¹;不要之意)為採用會意創造的四川方言字[1][2]。另一部分為四川話方言詞彙的本字,在古代漢語經常出現並留存至今,但在現代標準漢語中已經廢棄或極少用到,故而大部分常用辭典都沒有收錄。由於缺乏鄉土教育,幾乎所有四川話的使用者都處於四川話文盲的狀態。他們認為四川話無法用漢字寫出,而只有普通話才能用漢字寫出。因此當他們書寫四川話時,往往通過普通話的近似發音來錯用漢字,即很多使用者都只會口講,而不會書寫,或因其輸入電腦、書寫太麻煩而改用借音字。此外部分助詞如「dao³」字(表持續,義同「著」)讀音同「倒」,但常常寫作「到」或換作「著」。另外,也有部分借音字是由於文白異讀,如「去」在白讀(四川話拼音:qie⁴)時通常用「切」字代替,然而「切」作為入聲字,在四川話中並不是多音字,讀音只有「qie²」。

更多資訊 字, 四川話拼音[注 1] ...
Remove ads

地名用字

四川重慶所獨有或多見,如𲚏、浩、壩、𡎚、沱、塝。這些字大部分都只作為地名使用,有些時候因無法用未安裝大字元電腦表示,而出現訛寫的情況,例如將「𲚏」寫成「嘴」,「𡎚」寫成「蝙」、「扁」、「碥」。為保留地名,民間常用手寫字。

更多資訊 字, 四川話拼音 ...
Remove ads

參見

注釋

  1. 入聲字標作⁵,今調類參見四川話#聲調,注意韻母ü、üe、ün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省作u、ue、un。
  2. 成渝片讀音,其他地區可能有較大不同。
  3. 上古幫母魚部字,擬音/pa⁴/
  4. 平翹地區讀翹舌
  5. 餖飣(將果蔬堆放在器皿中陳設出來,比喻羅列堆砌詞藻);餖湊(堆砌雜湊)。《康熙字典》:【韻會】大透切
  6. fu、hu不相混地區讀hu⁴
  7. 見於下江贛語
  8. 康熙字典》:【唐韻】【集韻】居又,音救。【說文】揉屈也
  9. 粵語方言字
  10. 俗字
  11. 亦見於粵語等
  12. 該字與𠯗𠰼不同,右從市非巿、帀
  13. 亦見於粵語,讀luk1:睩大眼(睜大眼)
  14. 粵語挨憑(aai1 peng1) 靠背;粵俗語「挨」經常用作挨年近晚、挨晚等;「憑」原本讀 bang6:憑喺幅牆度;俗讀 peng1。
  15. 字彙》蒲幪切。塵起貌。
  16. 康熙字典》塳:《字彙》蒲紅切,音蓬。塵隨風起
  17. 廣韻·上聲·董·菶》埲:塕埲塵起
  18. 應為其在「塞」意義上的分化字。《唐律疏議·卷第二十七》:「諸船人行船、茹船、寫漏、安標宿止不如法,…笞五十」
  19. 康熙字典》:【集韻】女居切,音袽…又【廣雅】䋈,塞也
  20. 康熙字典》:【廣韻】【集韻】𠀤則旰切,音讚。逼使走也
  21. 應為其在「塞」意義上的分化字。《三國志·魏書四·齊王》:「賊以刀築其口,使不得言」。《新唐書·酷吏·姚紹之傳》:「即引力士十餘曳囚至,築其口,反接送獄中」
  22. 康熙字典》:【廣韻】側六切,音縬。塞也
  23. 椊杌(把柄插在孔里)。《康熙字典》:【集韻】攢活切,音蕞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