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古代計量單位,有兩個不相同的意思;時間海程

時間

中國古代表示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相當於現代計時單位的兩小時。起源於漢代皇宮夜間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稱「五更」。

「更」這個計時單位,把晚上七點到次日早上五點均分為五更,相當現代計時單位共十小時,對應地支名稱為戌時至寅時。

  • 一更初更)指戌時,即晚上七點到九點,漢代命名為黃昏
  • 二更指亥時,即晚上九點到十一點,稱為人定
  • 三更指子時,即晚上十一點到第二天一點,稱為夜半
  • 四更指丑時,即第二天一點到第二天三點,稱為雞鳴
  • 五更指寅時,即第二天三點到第二天五點,稱為平旦

另外,一更又分為五

影響

儘管現今華族社會已經停用「更」這個計時單位,但現代華文裡依然會使用從「更」衍生出來的計時單位。現今的華文經常會使用「黃昏」來代表一個地區的傍晚時份。[1][2]

成語裡代表夜深的「半夜三更」(或倒裝成「三更半夜」)是從上述的「三更」演變出來的。「半夜三更」一詞於元代作家馬致遠的雜劇《青衫淚》和元代作家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裡首次出現。[3]這句成語到現代依然被華族社會廣泛使用。[4][5][6]

海程

中國古代的航海人士會使用「更」作為計算海程之單位。一更等於60里。這個計算海程之單位到明清時期依然被航海人士使用。當時的航海人士使用「更」來計算海程時會以一塊木片和正在航行的船齊行為準。船比木片先到為「不上更」,木片比船先到則為「過更」[7]

相關資料

時辰制,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8] 俗話說:「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