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時辰

中国古代计时单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時辰是古代計時單位,中國古時將一晝夜按十二地支的順序分為十二個時段,每段稱作一個時辰,合現今兩個小時。時辰為  : 子時:23點到1點;丑時:1點到3點;寅時:3點到5點;卯時:5點到7點;辰時:7點到9點;巳時:9點到11點;午時:11點到13點;未時:13點到15點;申時:15點到17點;酉時:17點到19點;戌時:19點到21點;亥時:21點到23點。

十二時辰制的出現時間不是很清楚,有西周說、戰國說[1]、漢朝說[2]等,現在大多認為是在先秦[3],漢代命名依序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4]

時辰

Thumb
一面中國近代的錶盤示意圖,上面標註了十二時辰
Thumb
天津南開大學行政樓前的日晷,上面用篆書寫有十二時辰之名
Thumb
一支日本江戶時代製作的機械鐘,錶盤上外圈為十二時辰,內圈的數字為當時日本流行的「不定時法ふていじほう
更多資訊 十二支, 名目 ...

初正

Thumb
宋《寶慶四明志》卷四(清抄本)中所記錄的當地海洋潮汐時間,已用「初「、」平」字樣
更多資訊 十二支, 時間段 ...

宋以後,又出現了初正計時,即將每個時辰細分為「初」、「正」,如子時分為子初、子正,丑時丑初、丑正,午時分為午初、午正等。[5]如此一日則分為二十四個區段,稱「小時」。[6]北宋至和三年(1056年)的《四時潮候圖》已經使用「未初」、「酉初」、「戌正」、「卯末」等記載潮汐時間。[7]

南宋王應麟玉海》和《宋史·天文志》均載[8]

每時初行一刻,至四刻六分之一為時正,終八刻六分之二則交次時。

即是說,每個時辰為八刻六分之二,前四刻六分之一為時初,後四刻六分之一為時正。[9]明代實行九十六刻制後,時初為一至四刻,時正為五至八刻。[9]這樣一天內的時間就分成了[10]

一日分十二時,每時又分為二,曰初、曰正,是為二十四小時。

明清時期西方計時法傳入後,因為同樣將一日分為二十四個區段,因此將同樣概念的hora(hour)翻譯為「小時」,而時辰也稱為「大時」。[9]

Remove ads

歷史

將一日分為若干時辰的計時制在很早就已出現,但時辰劃分方式及劃分數量則不明,先秦文獻中可見一日四時、一日十時、一日十六時、一日十二時等劃分方法。[3]左傳》昭公五年記載展莊叔說「日之數十,故有十時」,《通俗編》卷一引杜預左傳註:

始分一日為十二時。其名目但曰夜半。曰雞鳴。曰平旦。曰日出。曰食時。曰隅中。曰日中。曰日昳。曰哺時。曰日入。曰黃昏。曰人定。未借及十二支也。今恆言猶或兼之。曰夜半子時。雞鳴丑時。日出卯時。日沒酉時。黃昏戌時。人定亥時。略得古之遺。

關於十二時制開始施行的年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認為「古無一日分十二時之說,自以下,曆法漸密,於是以一日分為十二時,不知始於何時,至今不費。」但俞樾在其《諸子平議》中則根據《商君書》中並舉年月日時,認為「則六國時已有此說矣。意所謂時者,尚是平旦雞鳴之屬,而非今之所謂十二時歟?」,後來也有學者反過來認為《商君書》可能是漢代的託名偽作,書中年月日時並舉,正是漢代曆法運用的結果。[11]

清代學者趙翼在《陔余叢考》(卷三四)中認為,「一日十二時始於漢,蓋自太初改正朔之後,歷家之術益精,故定此法。」

在秦漢簡牘中,能夠找到十二時制的實行案例,如睡虎地秦簡的《日書》乙種,以及清水溝漢簡的《歷譜》等。均能證明在秦漢間甚至戰國晚期已有十二時制,但在放馬灘秦簡中的《日書》甲種、居延漢簡、漢代的《淮南子》、《論衡》等出土或傳世文獻中則能見到十六時制的使用。[12][13][14][3]

魏晉南北朝時期還一度流行過一種二十四時辰制,即以十二支四維八干合為二十四個表示時刻的名稱。其中四維即方位,分別為東北、東南、西南、西北,有時分別以卦象艮、巽、坤、乾表示,而八分別為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如此,二十四個時辰從北起順時針就分別為:子、癸、丑、艮、寅、甲、卯、乙、辰、巽、已、丙、午、丁、未、坤、申、庚、酉、辛、戌、乾、亥、壬。[15]

如根據李謙授時曆議》和郭守敬授時曆經》所編的《元史·歷志》中載:

中大通五年癸丑四月,己未朔食在丙。

梁中大通五年即公元533年,此處的「丙」即上述二十四時辰之一。唐以後,此種二十四時辰制僅見於術士擇葬中使用。[15]

周之前還有百計時制,即將一日分割為一百個「刻」[15],其後十二時辰成為主要計時制之後,為了與十二時辰制相合,漢代曾將百刻改為一百二十刻,但施行時間不長。梁武帝曾一度改成九十六刻及一百零八刻制,但其後又恢復百刻制。[15][16]以後,一時辰被分成八又三分之一刻,即一時辰有八刻加兩個「小刻」(一小刻為六分之一刻),如此,一天又有一百刻。[15][16]末,機械鐘錶傳入,使用一日二十四小時,一百刻制又改為九十六刻制,即一時辰有八刻,前四刻為初刻,後四刻為正刻。如「午時三刻」即相當於今11時45分。[16][17]

參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