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國家兩廳院

國家級藝文表演場館,包含國家戲劇院和國家音樂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國家兩廳院(簡稱兩廳院),全名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是位於臺灣臺北市的一個國家級藝文表演場館,隸屬於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兩廳院指的是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內部設有戲劇院、音樂廳、實驗劇場、演奏廳、PAR表演藝術雜誌、表演藝術圖書館等重要服務,另有售票系統「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

快速預覽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 機構概要 ...
快速預覽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 商業名稱 ...
Remove ads

歷史

Thumb
國家兩廳院,左為國家戲劇院,右為國家音樂廳。

1975年,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逝世後,中華民國政府成立籌建小組興建中正紀念堂、國劇院(後改為「國家劇院」)、音樂廳等3項大型建築以作為紀念。建築由和睦建築師事務所負責設計,德國奇鉅公司(G+H Motage GmbH)、荷蘭飛利浦與其他專家組成顧問組(簡稱「德荷小組」)負責音響舞台照明等,結構建築、消防排水另由榮民工程處籌建。1980年4月,第一期工程為中正紀念堂落成。1984年3月,教育部訂定發布《國家劇院及音樂廳營運管理籌備處組織規程》。1985年2月1日,教育部成立「國家劇院及音樂廳營運管理籌備處」,借用國立臺北商業專科學校(今國立臺北商業大學)行政大樓六樓為辦公處所。

1987年5月,未來管理機構名稱訂為「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由教育部管理,同時行政院亦將《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組織條例》送立法院審議,但始終未三讀通過。8月,籌備處進駐兩廳院。10月,兩廳院正式完工啟用。

1991年7月,行政院撤回《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組織條例》,決議由籌備處重擬組織條例報行政院審查,並同意於組織尚未完成立法前以暫行組織規程先行運作。10月,籌備處將《國立中正文心中心組織條例》草案及《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文化中心暫行組織規程》草案同時呈報教育部。1992年9月,籌備處將《財團法人中正文化中心設置條例》草案暨捐助章程草案呈報教育部。10月,行政院核定《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暫行組織規程》。12月18日,教育部廢止《國家劇院及音樂廳營運管理籌備處組織規程》。12月20日,「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正式成立。

2004年1月9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設置條例》,3月1日施行,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改為行政法人組織,成為中華民國第一個行政法人機構。2005年8月1日,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改制為國家交響樂團,成為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第一支附設演藝團隊。

2014年1月29日立法院制定《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設置條例》,4月2日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移撥中華民國文化部並更名為「國家兩廳院」,4月7日納入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管理。

Remove ads

組織及架構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組織圖

  • 總監劉怡汝
    • 副總監呂岳霖
      • 財務部經理蔡聖裕
      • 行政管理部經理張成恩
      • 工務部經理姚蕙玲
      • 演出技術部經理許玉蕾
    • 副總監許美玲
      • 公共溝通部經理王統生
      • 顧客體驗部經理陳昱如
      • 業務發展部經理周巧絃
      • 節目企劃部經理賴依莉

[1]

歷任負責人

國家劇院及音樂廳營運管理籌備處時期

更多資訊 姓名, 就職時間 ...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時期

行政法人化前
更多資訊 姓名, 就職時間 ...
行政法人化後
董事會/董事長

文化部政務次長、行政院政務委員(文化)、教育部政務次長3人為官方代表。

第1屆

更多資訊 董事, 董事長 ...

第2屆

更多資訊 董事, 董事長 ...

第3屆

更多資訊 董事, 董事長 ...

第4屆

更多資訊 董事, 董事長 ...
更多資訊 任次, 姓名 ...
Remove ads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時期

更多資訊 任次, 姓名 ...

建築設備

國家戲劇院

Thumb
學生在戲劇院外排演
Thumb
黃屋瓦、雕飾、紅柱及斗栱
Thumb
廣場中的棄物桶

國家戲劇院位於面對中正紀念堂右側,為中國古典黃瓦紅柱建築,為戲劇、舞蹈等表演活動的場地,經常舉辦大型的表演活動,包括京劇戲劇、兒童節目等等,觀眾席有4層樓,可容納觀眾座位有1,498席。

位於戲劇院3樓設有「實驗劇場」,可容納179至242席,是亞洲地區第一個採用「張力索式頂棚」(俗稱「絲瓜棚」)的小劇場,「張力索式頂棚」由許多鋼索編織而成,可同時承受20位75公斤以下的工作人員進行裝台工作,設計者可以在任何地方懸吊布景及燈光。國內主要的演出團體,均曾在此累積表演的經驗。

建築造型

戲劇院的造型為中國風格,屋頂類似北京故宮太和殿造型,擁有臺灣罕見之重檐廡殿頂,圍繞建築四周有大型紅色柱廊羅列。演出場地內部的隔音設備具國際水準,所有天花板、地板、及牆壁都經過精心設計及測量,以展現最完美的隔音效果。

國家音樂廳

國家音樂廳位於面對中正紀念堂左側,是臺灣僅次於高雄衛武營高水準的音樂展演空間,經常舉辦室內樂,交響樂等大型的音樂活動,廳內擁有4,172根管子規模的管風琴,觀眾席則有3層,可容納2,022名觀眾。

音樂廳地下層設有363個座位的演奏廳,提供獨奏會、室內樂等小型演出,以及講座音樂會等。

建築造型

音樂廳的屋頂類似故宮之保和殿,尊位較太和殿略低,但與戲劇院相同為中國傳統建築外觀,深具傳統色彩,擁有重檐歇山式屋頂、黃屋瓦、雕飾紅柱迴廊、及斗栱等皆展現出中華文化深厚的根基。

兩廳院廣場

中正園區內自升旗台以西,皆為國家兩廳院經營權管之範圍(「自由廣場」牌樓及其投影面積除外),其中包含4區廣場作為藝文展演使用:

  • 兩廳院藝文廣場(Main plaza):戲劇院與音樂廳之間的主廣場。
  • 戲劇院生活廣場(Theater Terrace):國家戲劇院面南臨路側的廣場。
  • 音樂廳生活廣場(Concert Hall Terrace):國家音樂廳面北臨路側的廣場。
  • 小廣場(Terrace):「自由廣場」牌樓週遭範圍的廣場。

廣場空間提供場地外租服務,國家兩廳院亦會策劃主辦各項表演活動,例如廣場藝術節、知名交響樂團的戶外轉播、「雲門舞集」或「明華園」的戶外演出,讓民眾享受更多欣賞表演藝術的機會。面對維也納愛樂戶外轉播聚集6萬餘樂迷,指揮小澤征爾說:「我從未看過這麼多戶外的知音!」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