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土地公山遺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24°58′10.6″N 121°26′2.8″E

土地公山遺址,是台灣一處考古遺址,位於今新北市土城區大安里內,海拔約15~20公尺。

土地公山遺址屬新石器時代圓山文化晚期代表遺址,是台北盆地大漢溪右岸較大遺址之一,另為新石器時代晚期,人群向丘陵淺山遷移的重要據點之一,其文化內涵包括新石器時代中期訊塘埔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圓山文化

主要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鑿石網墜石錛石錘及陶製器具(如雙把方口罐、陶蓋柄)等器具。其中出土一件青銅斧,是為台灣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少數有青銅器出土之重要遺跡地,足見本遺址極具歷史意義。

發掘歷史

  • 1955年:盛清沂、吳基瑞教授進行調查後發現。
  • 1956年:石璋如、盛清沂進行地表調查。
  • 1961年:由當時臺北縣文獻委員會及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合作進行考古發掘。
  • 1980年:黃士強、劉益昌再次進行地表調查。
  • 1990年:因台北捷運「台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土城延伸線」興建,委由劉益昌、陳仲玉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調查時,進行考古發掘。
  • 2007年10月22日:當時台北縣政府考量其文化及歷史意義,指定為縣定遺址進行保護。[1]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