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坎波斯翼龍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坎波斯翼龙属
Remove ads

坎波斯翼龍學名Camposipterus)是翼手龍亞目翼龍的一個,來自早白堊世英國。坎波斯翼龍化石遺骸可追溯至距今約1.12億年的早白堊世[1]

快速預覽 科學分類, 模式種 ...
Remove ads

發現與命名

Thumb
塞氏坎波斯翼龍正模標本及歐文聲稱屬於同一標本的下頜骨

1869年,哈利·絲萊(Harry Govier Seeley)根據劍橋郡哈斯靈菲爾德英語Haslingfield發現的化石命名了長鼻鳥翼龍(Ptenodactylus nasutus),[2]同時又否認此名,使之依照現代標準無效。絲萊在1870年發現該屬名已被搶先使用,故將此物種更名為長鼻鳥掌翼龍Ornithocheirus nasutus)。[3]種名拉丁語中意為「有長鼻子的」。大衛·安文(David Unwin)於2001年宣布該物種是菲氏古魔翼龍Anhanguera fittoni)的次異名[4]然而,泰莎·羅德里格斯(Taissa Rodrigues)和亞歷山大·克爾納英語Alexander Kellner(Alexander Wilhelm Armin Kellner)於2013年得出結論:首先菲氏翼手龍(Pterodactylus fittoni)並不屬於古魔翼龍,其次長鼻鳥掌翼龍無論如何也並不與之完全相同。兩人決定為該物種命名獨立屬坎波斯翼龍屬(Camposipterus)。[5]屬名組合巴西古生物學家狄奧戈內斯·德·阿梅達·坎波斯(Diogenes de Almeida Campos)的姓氏及拉丁化希臘語πτερόν/pteron,意為「翅膀」。由此創建新組成的名稱即新組合英語combinatio nova長鼻坎波斯翼龍(Camposipterus nasutus),模式種則保留為長鼻鳥掌翼龍。[1]

正模標本CAMSM B 54556發現於劍橋海綠石砂英語Cambridge Greensand的一層中,該地層形成於森諾曼階但可能含有來自更古老的阿爾布階時期的再沉積化石。標本由吻部前段組成。[1]

羅德里格斯與克爾納於2013年將額外兩個種移至該屬。兩人將塞氏翼手龍(Pterodactylus sedgwickii)更名為塞氏坎波斯翼龍(Camposipterus(?) sedgwickii)、將斷鼻鳥掌翼龍(Ornithocheirus colorhinus)更名為斷鼻坎波斯翼龍(Camposipterus(?) colorhinus)。其中問號指作者自己也不確定此次更名是否正確。[1]

塞氏翼手龍由理察·歐文(Richard Owen)於1859年根據來自劍橋海綠石砂的吻部前段即標本CAMSM B54422所命名。種名致敬亞當·塞格維克英語Adam Sedgwick(Adam Sedgwick)。[6]絲萊於1869年將其更名為塞氏翅手龍(Ptenodactylus sedgwickii),[2]又於1870年將其更名為塞氏鳥掌翼龍(Ornithocheirus sedgwickii)。[3]1874年,歐文再度將其更名為塞氏殘喙翼龍Coloborhynchus sedgwickii)。[7]歐文還於1859年將一個下頜骨前部即標本CAMSM B54421歸入該物種。然而這塊化石並非來自與正模標本相同的個體,也沒有證據表明其與塞氏翼手龍存在任何關聯。[1]

絲萊還於1869年命名了斷鼻翅手龍(Ptenodactylus colorhinus),[2]並於1870年更名為斷鼻鳥掌翼龍(Ornithocheirus colorhinus)。該物種建立於合模式標本英語syntypeCAMSM B54431及CAMSM B54432,為劍橋海綠石砂發現的兩截吻部前段。種名取自希臘語κόλος/kolos(對接的)及ῥίς/rhis(鼻子),意為「有著對接鼻部的」。[3]安文於2001年視該物種為居氏古魔翼龍(Anhanguera cuvieri)的次異名。[4]然而羅德里格斯與克爾納並不接受這一點,他們拒絕任何將巴西與英國翼龍材料鑑別為相同屬的做法,並命名了獨立的居氏白堊翼龍Cimoliopterus cuvieri)。[1]

Remove ads

描述

坎波斯翼龍作為演化支

羅德里格斯與克爾納視坎波斯翼龍為一個分類群或演化支。除存在一個由本身不獨特的特徵構成的獨特組合外,未鑑別出來任何共有衍征。吻部從側面看呈圓形。吻部無冠飾。吻部前部擴張。齶向上彎曲。第一對牙齒位於吻尖。[1]

該屬所有物種均有其獨特衍生特徵(自衍征)及獨特特徵組合。

長鼻坎波斯翼龍

羅德里格斯與克爾納確立了長鼻坎波斯翼龍(Camposipterus nasutus)的兩項自衍征。頜骨邊緣前部牙齒密度為每3公分(1.2英寸)有3顆牙齒, 後部密度則為2.5顆。吻尖平坦,從正面看寬度大於高度。有一個獨特的特徵組合:吻部上部輪廓筆直或輕微彎曲;齶上的中線嵴向前延伸至第二對牙齒後緣水平;牙齒間距向後逐漸增大;第二及第三對牙齒向側面傾斜;吻部前端輕微擴張。[1]

塞氏坎波斯翼龍

Thumb
塞氏坎波斯翼龍正模標本及斷鼻坎波斯翼龍合模標本英語syntype

羅德里格斯與克爾納確立了塞氏坎波斯翼龍(Camposipterus(?) sedgwickii)的兩項自衍征。吻部前端擴張部分在第三對牙齒後面突然收縮。第三對牙齒的牙槽比第四對大很多。還有一個獨特特徵組合:吻部較深;齶上的中線嵴向前延伸至第三對牙齒後方一處位置。[1]該物種於2020年被重新歸入天龍屬[8]

斷鼻坎波斯翼龍

羅德里格斯與克爾納確立了斷鼻坎波斯翼龍(Camposipterus(?) colorhinus)的一項自衍征:第一對牙齒上方的凹陷斜向下方。有一個獨特的特徵組合:吻部前端擴張發育良好,末端不收縮;第一對牙齒上方存在凹陷;第二及第三對對牙齒牙槽直徑較大;第四對牙齒的牙槽比第二及第三對小得多。[1]

斷鼻坎波斯翼龍擁有形成了大型玫瑰狀結構的粗壯吻尖用來捕捉光滑獵物如魚類,表明它是種體型相當大的動物。第一對牙齒上方的凹陷與沃氏烏克提納翼龍所共有,但後者的凹陷是水平的。絲萊推測這是嘴唇的附著區域,但翼龍所具有的是角質喙。[1]

種系發生學

羅德里格斯與克爾納將坎波斯翼龍歸入古魔翼龍類英語Anhangueria但置於地位未定,故確切演化地位未知。命名論文中發表的系統發育分析顯示該屬在演化樹中位於白堊翼龍之上、西阿翼龍之下。[1]雅各布斯等人於2019年發表一項系統發育分析,其中將坎波斯翼龍作為白堊翼龍姐妹群歸入鳥掌翼龍科[9]然而同年佩加斯等人的另一項研究將坎波斯翼龍置於演化支坦格利安翼龍類英語Targaryendraconia中並作為鷹翼龍和白堊翼龍的姐妹群而更精確地歸入了白堊翼龍科英語Cimoliopteridae[10]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