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焚風翼龍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焚風翼龍(學名:Siroccopteryx)是古魔翼龍科翼手龍亞目已滅絕的一個屬,化石發現於今摩洛哥的白堊紀中期(阿爾布階至森諾曼階,約1.5億年前)沉積物中。某些研究者如大衛·安文視該屬為殘喙翼龍的次異名。
Remove ads
描述

本屬由布萊恩·馬德爾(Bryn Mader)和亞歷山大·克爾納(Alexander Kellner)於1999年命名並描述。屬名Siroccopteryx意為「焚風之翼」,指一種從北非發源並吹過地中海的暖風,而希臘語單詞pteryx是翼龍屬名的常用後綴,意為「翅膀」。模式種摩洛哥焚風翼龍(S. moroccensis)的種加詞取自出土化石的國家。[1][2]
這種翼龍僅有頜骨前部和牙齒被發現。正模標本LINHM 016發現於摩洛哥東南哈馬達杜蓋倫(Hamada du Guiren)西部貝加(Beg'aa,位於北緯17.6°、西經4.2°)梅克內斯-塔菲拉勒特(Meknes-Tafilalet,位於北緯30.4°、西經4.9°)地區拉希迪耶省蘇格堡(Ksar es Souk)鎮附近的一層紅色砂岩中,該層段是一處阿爾布階至森諾曼階時期的細粒沖積層。[3]標本由未被壓扁的前牙及吻部組成。口鼻部長而窄,有較大的細長末端及某種形狀的嵴前龍骨,龍骨高於古魔翼龍但沒有殘喙翼龍或脊頜翼龍那麼高。牙齒鋒利但很短,比古魔翼龍更加堅固;粗糙且堅韌,上面有奇怪的褶皺和凹陷,可能是由保存條件所致,但描述者認為這可能是由牙齦膿瘡之類的疾病造成。[1]據安德烈·韋德梅傑爾(André Veldmeijer)稱,該損傷可能是在動物死後造成,也表明了嵴上覆有角質。
這種大型翼龍的翼展應為4至5公尺(13至16英尺)。該動物很可能是種特化的滑翔者,會冒險進入非洲海岸外的海域捕捉水面附近游動的魚及其它獵物。
Remove ads
種系發生學

焚風翼龍描述者將該屬歸入古魔翼龍科(sensu Kellner)。大衛·安文(David Unwin)於2001年提出焚風翼龍是殘喙翼龍的一個種,故為鳥掌翼龍科成員。[4][5]這一點目前存在爭議。麥可·斐斯奈克特(Michael Fastnacht)於同年提出該屬是古魔翼龍的近親。克爾納與羅德里格斯(2009年)認為焚風翼龍是獨立屬,並指出其與槌喙殘喙翼龍和烏克提納翼龍形成演化支。[6]
朗里奇等人2018年發現的拓撲將焚風翼龍作為殘喙翼龍的姐妹群歸入鳥掌翼龍科。[7]雅各布斯等人2019年發表的一項分析亦將焚風翼龍歸入鳥掌翼龍科,但得出的結論是該屬與鳥掌翼龍和脊頜翼龍更為近緣,因此是這兩個分類單元的姐妹群,與焚風翼龍和殘喙翼龍關係更近的結論相扺觸。[8]博里亞·霍爾加多(Borja Holgado)與羅德里格·佩加斯(Rodrigo Pêgas)2020年的一項研究再次將焚風翼龍恢復為脊頜翼龍的姐妹群,但將兩者歸入了古魔翼龍科而非鳥掌翼龍科。[9]
拓撲1:雅各布斯等人(2019年)。[8]
|
拓撲2:霍爾加多與佩加斯(2020年)。[9]
|
Remove ads
參見
- 翼龍列表
- 翼龍類研究歷史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