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坦格利安翼龍屬
翼龙目的一属爬行动物(化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坦格利安翼龍(學名:Targaryendraco)是翼手龍亞目翼龍的一個屬,來自早白堊世(豪特里維階)德國北部的漢諾威。坦格利安翼龍化石材料的年代可追溯至大約1.32億年前。
Remove ads
發現與命名
1984年7月,業餘古生物學家科特·維登羅斯(Kurt Wiedenroth)在漢諾威南部邊界恩格爾博斯特爾的黏土坑中發現一具破碎翼龍骨骼。
1990年,盧珀·懷爾德(Rupert Wild)將該發現描述為鳥掌翼龍新種維氏鳥掌翼龍(Ornithocheirus wiedenrothi)。種名致敬發現者維登羅斯。韋爾德認為這副骨骼在進化上介於扁喙鳥掌翼龍(Ornithocheirus compressirostris,現為槍嘴翼龍的模式種)和巨大鳥掌翼龍(Ornithocheirus giganteus,現為槍翼龍的模式種)之間。[1]扁喙鳥掌翼龍當時被視為鳥掌翼龍的模式種,但正確的模式種實際上應為扁鼻鳥掌翼龍(O. simus)。[2]
正模標本SMNS 56628發現於施塔特哈根組(Stadthagen Formation)岩層中,地質年齡可追溯至約1.32億年前的豪特里維階初期。它由帶有下頜的部分骨骼組成,包括下頜骨聯合前部及後部、一個右關節、一截肋骨、左橈骨及尺骨遠端、第三左掌骨近端和遠端及疑似左手第三指第一節的一小塊指骨。該化石現為州立斯圖加特自然歷史博物館收藏的一部分。它是德國最完整的白堊紀翼龍標本。[3]
弗萊徹和索爾茲伯里於2010年一項研究中提出維氏鳥掌翼龍是種與當時尚未命名的澳洲翼龍及其它澳洲白堊紀翼龍標本極為近緣的鳥掌翼龍科。[4]福特於2013年宣稱它是槍嘴翼龍的一個種。[5]羅德里格斯和克爾納在同年一項研究中得出結論稱,該物種既不屬於鳥掌翼龍,也不屬於他們新建立的槍翼龍屬。[2]2019年,阿貝爾等人指出其很可能是槍嘴翼龍科的一個新屬。[3]
佩加斯等人後於2019年將維氏鳥掌翼龍指定為坦格利安翼龍屬(Targaryendraco)的模式種。屬名組合姓氏坦格利安(Targaryen)及拉丁語單詞draco,字面上意為「坦格利安之龍」,指著名古典奇幻系列小說《冰與火之歌》中虛構的坦格利安家族(以龍為坐騎並將其用作紋章)。作者之所以選擇這此名,是因為化石中如今呈黑色的骨頭與小說中虛構的龍類似。[6]
Remove ads
描述
由於化石過於破碎,2019年描述作者放棄了給出體型估計。他們推測其最近緣物種的翼展為2.9至4公尺(9.5至13.1英尺)。[6]
作者確立了一項鑑別特徵。此特徵也是一項自衍征即獨特衍生特徵。下頜骨聯合在其前部中線處有一齒狀突,由咬合面溝側脊在相連齒骨的頂面匯合而成。[6]
種系發生學
坦格利安翼龍於2019年歸入槍齒翼龍類中一個稱作坦格利安翼龍類的全新演化支,更確切說是作為坦格利安翼龍科的成員。其在後一演化支中與澳洲翼龍和巴博薩翼龍形成多分支。[6]
以下分支圖遵循佩加斯等人(2019年)的分析結果。此分析將該屬作為澳洲翼龍和巴博薩翼龍的姐妹群而歸入坦格利安翼龍類,而以上四者又處於泛圍更廣的類群鳥掌翼龍類之內。[6]
鳥掌翼龍類 Ornithocheirae |
| |||||||||||||||||||||||||||||||||||||||||||||||||||||||||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