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塞繆爾·布朗斯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塞繆爾·布朗斯通(英語:Samuel Bronston;1908年8月7日—1994年1月12日),原姓勃朗施坦(Bronstein),是一位出生於俄羅斯帝國比薩拉比亞的美國電影製片人和媒體高管。他參與製作的電影共獲得7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1]。
布朗斯通出生於俄羅斯帝國比薩拉比亞(今摩爾多瓦)基希訥烏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他的父親亞伯拉罕·勃朗施坦是一名麵包師兼甜點師。他在9個兄弟姐妹(5男、4女)中排行第三。他的族叔是蘇聯領導人列夫·托洛茨基。其父亞伯拉罕對1917年—1923年俄國革命不感興趣,並舉家遷往法國巴黎,與在那裡居住的親屬團聚,他先安排兒子們移民,隨後是女兒們。在巴黎,布朗斯通原本打算學習外科學,但在第一次解剖時暈倒,因此放棄學醫,轉而學習長笛,並成為一名業餘攝影師。他在索邦大學接受教育,主修歷史和視覺藝術。他早期的攝影生涯激發了他對電影行業的興趣,後來成為米高梅在歐洲的電影宣傳代理人。1932年,布朗斯通因涉嫌開出空頭支票而被指控,為躲避牢獄之災逃往荷蘭;後來,他被法國當局逮捕,但最終獲釋。次年,他與家人遷往英國,並在那裡結識了作家傑克·倫敦的第二任妻子查米安·倫敦。
1937年,他移民美國。一年後,他結識了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的兒子詹姆斯·羅斯福,並搬到洛杉磯。他們曾短暫合夥,但未取得成功。後來,羅斯福離開好萊塢重返軍隊服役,布朗斯通則加入哥倫比亞影業,並擔任《馬丁·伊登歷險記》(1942年)的副製片人。1943年,布朗斯通創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電影公司「塞繆爾·布朗斯通製片」,並為「聯美」公司製作了《傑克·倫敦》(1943年)。隨後,他與劉易斯·邁爾斯通合作拍攝戰爭片《陽光下行進》(1945年),並與勒內·克萊爾合作拍攝懸疑片《恐怖謀人屋》(1945年),但由於籌資困難,布朗斯通未被列入正式製作人員名單。
布朗斯通後來離開好萊塢,在梵蒂岡擔任攝影師,並在那裡製作了26部紀錄片,探索梵蒂岡檔案。1955年,他以獨立製片人的身份重返好萊塢,並將「塞繆爾·布朗斯通製片」公司遷至西班牙馬德里。他通過向私人投資者(包括金融家皮埃爾·S·杜邦三世)預售電影項目來籌集資金。在馬德里,布朗斯通主導製作了多部歷史史詩電影,包括《萬王之王》(1961年)、《熙德》(1961年)、《北京55日》(1963年)和《羅馬帝國淪亡錄》(1964年)。
由於《羅馬帝國淪亡錄》和《馬戲世界》(1964年)票房慘敗,到1964年6月,布朗斯通宣布破產,欠下杜邦三世超過560萬美元。他隨後製作了《野蠻的潘帕斯》(1966年)和《科佩留斯博士》(1966年),但未被列入正式製片人名單。在與債權人的律師進行破產訴訟期間,布朗斯通在宣誓作證時被發現犯有偽證罪。他因一項偽證罪被定罪,但隨後在美國最高法院的一項著名案件中被推翻,該案為日後偽證罪的起訴確立了重要的法律先例。1994年,布朗斯通在薩克拉門托去世,得年85歲[2]。
他有5個孩子,包括威廉·布朗斯通。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