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夏河縣人類下頜骨化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夏河縣人類下頜骨化石(英語:Xiahe mandible)是在中國甘肅省夏河縣白石崖溶洞發現的一塊人族生物的下頜骨化石。白石崖溶洞位於青藏高原的東北部。通過古蛋白質組學分析,這是在丹尼索瓦洞穴以外第一個確認發現的丹尼索瓦人化石,還是目前已確認的丹尼索瓦人化石中最完整的一個。這個化石的發現顯示了早期智人成功地適應了在16萬年前的高海拔、低氧環境。這項發現被《探索》雜誌(Discover)、科學新聞(Science News)及Nova列為2019年度熱門科學故事榜單。

歷史
夏河縣人類下頜骨化石發現於1980年中國甘肅省夏河縣的青藏高原東北角,當時一位在此冥想的藏傳佛教僧侶發現。他將化石交給了第六世貢唐倉活佛貢唐倉·久美丹貝旺旭;而貢唐倉祖古意識到這塊人類化石的不尋常,再將其捐贈給了蘭州大學的第四紀地質學家董光榮[1][2][3][4]。這塊下頜骨不同尋常,董光榮及他的同僚陳發虎研究後仍不知道如何對其進行分類,因為他們二人的專長本來就是地質學,而不是古人類學;而這亦使這塊人骨被遺忘了數十年[2][4]。
2010年,陳發虎與他的博士生張東菊開始與董光榮一同研究這塊骨,並前往夏河縣一帶考察過多個洞穴。由於距離發現人骨之時已有數十年,團隊花了整整六年才能確認人骨最初是在白石崖溶洞發現[5][4]。由於溶洞被藏民視為聖地,需要宗教及文化局的許可才可以展開挖掘工作。該遺址於2016年進行了第一次考古調查,但直到2018年才進行了第一次系統性的發掘,並在洞穴入口處發現了諸多帶有切痕的舊石器時代工具和動物骨頭[3][4]。
蘭州大學團隊於2016年主動聯絡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Jean-Jacques Hublin,而Hublin及其博士生Frido Welker亦加入研究團隊,並透過蛋白質分析確認出人骨乃屬於丹尼索瓦人[3]。
Remove ads
發現
下頜骨由部分下頜骨的右半部分和兩顆相連的磨牙組成。下頜骨覆蓋著碳酸鹽殼。碳酸鹽殼的鈾系測年法表明,下頜骨的歷史超過 160,000 年。它比尼阿底遺址早約120,000年,尼阿底遺址曾是已知最早的人類在高海拔、低氧環境中的存在。
研究人員未能從化石中提取DNA。然而,他們成功地在化石的一顆臼齒的牙本質中發現了倖存的古代蛋白質組;夏河蛋白質組與丹尼索瓦洞穴的高覆蓋度的丹尼索瓦3的系統發育匹配最接近。[6]蛋白質分析還表明,下頜骨表現出單個胺基酸多態性,即 COL1α2 R996K,僅與另一個有記錄的標本 Denisova 3 相同;這種多態性在任何其他古代或現代參考種群中都沒有發現。下頜骨還表現出自身獨有的單個胺基酸多態性COL1α2 R996K。[7]通過蛋白質分析,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夏河標本屬於與丹尼索瓦石窟的丹尼索瓦人標本密切相關的種群。[8]這是第一次僅使用蛋白質分析成功鑑定出古代古人類。[10]這是已知最完整的丹尼索瓦人化石。[9]這一化石發現為古人類成功適應高海拔、低氧環境這一觀點提供了支持證據。[6][3]
下頜骨及其牙齒表現出中更新世古人類化石的典型一般形態。研究人員將下頜骨描述為「非常堅固」。夏河下頜骨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即大牙齒,這與丹尼索瓦洞穴記錄的丹尼索瓦人化石相似。下頜骨在形態上也與一些後來的東亞化石(如澎湖1號)相似。[6][9]
Remove ads
後續

在2024年7月,Xia et al.發現了一個人科的肋骨標本,研究者將其命名為「夏河2號」,其所在地層年齡為48–32 ka。進一步的蛋白質組學分析顯示其與丹尼索瓦3號類似[10]。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