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白石崖溶洞遺址

早期智人化石发现地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白石崖溶洞遗址map
Remove ads

白石崖溶洞遺址位於甘肅省夏河縣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是青藏高原已知最早的考古遺址[2]。2018年科學家在此處發現了丹尼索瓦人的化石,是為夏河縣人類下頜骨化石,表明早期智人成功地適應了高海拔、低氧的環境。

快速預覽 白石崖溶洞遺址, 類型 ...

地理位置

白石崖溶洞位於甘肅省夏河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3]。其坐落於達力加山南側[1],白石崖山腳[4],處於甘江盆地[1]。洞穴長度超過1 km(3,281英尺)[1],在距離入口80公尺(260英尺)的地方,洞穴的冬季白天溫度通常為8—9 °C(46—48 °F),適合在青藏高原嚴寒的冬季居住[5]

宗教

白石崖溶洞是一處藏傳佛教聖地[4],位於白石崖寺北部[1],傳說曾為蓮花生多羅菩薩的住所,是僧侶們冥想的熱門地點[3]。其也是藏傳佛教徒朝聖地與旅遊勝地。1982年,第十世班禪額爾德尼前來朝拜[3]。據傳說,洞穴長度超過50公里(31英里),一直通往青海省循化縣[3]

考古發現

Thumb
在白石崖溶洞遺址的發現:a),金鵰右肱骨(第4層)上有淺而直的切痕群,與拔除羽毛有關;b),斑鬣狗,(第10a層)在拆卸過程中產生的斜切痕;c),旱獺(第9層),具有人為破損產生的負貝殼髓片狀疤痕(黑色三角形);d),一個可能的石器修整器英語Retouch (lithics)(第11層)。馬屬右下P2頰面有一組刮痕;e),權宜骨器(ZooMS分類標識:羊亞科;第10b層)。這塊肱骨幹骺端是通過對其皮質表面進行連續的直接叩擊(右側放大圖像中的黑色三角形表示)而刻意形成的。所有板塊的放大圖像(a、b、d、e 中的右側和 c 中的底部)都是主圖像中用虛線表示的區域的放大圖。除特別註明外,分類鑑定均來自形態分析。比例尺為2公分(a-d,主圖)、1公分(e,主圖)和1公釐(所有放大圖)。[6]

1980年,一位在此冥想的西藏僧侶發現了一塊人類下頜骨化石。他將化石交給了第六世貢唐倉活佛貢唐倉·久美丹貝旺旭,後者則將其捐贈給了蘭州大學[7][4][5]。這塊下頜骨不同尋常,研究人員不知道如何對其進行分類[7][5]陳發虎張東菊自2010年開始考察此地,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也於2016年加入進來[8]。該遺址於2016年進行了第一次考古調查,但直到2018年才進行了第一次系統性的發掘[4]。在洞穴入口處發現了諸多帶有切痕的石器和動物骨頭[1]

夏河下頜骨由下頜骨的右半部分和兩個附著的臼齒組成[1]。通過蛋白質分析,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夏河標本與丹尼索瓦洞穴發現的丹尼索瓦人有著密切聯繫[8]。此為首次僅使用蛋白質分析成功鑑定出了早期智人[9]。該化石也是已知最完整的丹尼索瓦人化石[9]。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的夏河丹尼索瓦人下頜骨化石進一步確認了丹尼索瓦人對藏族人的EPAS1基因的貢獻[9]

2024年,夏歡等人在白石崖溶洞進行了進一步的考古發掘,發現了1857塊骨骼和牙齒標本;發現了齧齒動物、食肉動物和人為活動的痕跡。白石崖溶洞類人猿使用的物種範圍很廣,包括大型食草動物,其次是食肉動物、小型哺乳動物和鳥類。此外,在地層11發現了石器修整器英語Retouch (lithics),可能由馬屬的牙齒製成;在地層4,9與10發現了三件骨器,可能由羊亞科鹿亞科羚羊屬的骨頭製成。這表明,丹尼索瓦人充分利用了他們可利用的動物資源,以便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上生存。[6]

研究顯示,大部分骨頭來自岩羊,這是西藏高原目前常見的一種山羊。僅第6層以下發現了已滅絕的大型食肉動物(斑鬣狗)和大型食草動物(披毛犀[10]。在第6層和第 5 層形成期間,白石崖溶洞周圍的動物群落出現羊亞科的比例增加,牛亞科的比例減少。對此,無法判斷這些變化是人類覓食策略轉變的結果,還是與周圍環境的變化有關。[6]

更多資訊 名稱, 部位 ...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