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多倍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多倍體(Polyploidy)指生物細胞中具有超過兩套同源染色體的現象。
![]() |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5年4月5日) |
大多數具有細胞核的物種(真核生物)為二倍體,即其體細胞擁有兩套完整的染色體組,每套分別來自一個親本;每套染色體的數量相同,並且成對組成同源染色體。相比之下,多倍體物種總體而言相對占比較少,但維管植物中較為常見,動物界中魚類和有尾目(蠑螈等)的部分成員也為多倍體。
細胞分裂異常是多倍體自然發生的一種常見機制,較常見的情況為減數分裂時染色體未能正常分離,導致染色體組數加倍(二倍體)的配子相結合,但有時有絲分裂失敗也可導致多倍體。單個卵細胞同時被多個精子受精也可導致多倍體[1]。此外,在植物體和細胞培養中,一些化學物質可用於誘導染色體加倍,其中最著名的是秋水仙鹼,但使用該物質可能還會對生物體產生其他相對不明顯的影響。
染色體多倍化被認為在許多生物譜系的演化中起到關鍵作用。所有的被子植物都經歷過至少一次古多倍化事件[2][3],而單子葉植物與真雙子葉植物這兩個支系中的許多成員(水稻、毛果楊、擬南芥等)則在此基礎上又經歷了兩次或以上的全基因組加倍事件[4]。由於經歷過多倍化的個體或種群可以在形態、繁育系統、生態位等多方面與其二倍體祖先迅速差異化,部分觀點認為多倍化事件在演化尺度下可以增加物種多樣化速率[5],被子植物現今龐大的物種數量及在地球各生態系統中所占的主導地位也被認為與其歷史上經歷的全基因組加倍事件相關[6]。
以生物個體以上單元(種群、物種等)存在的多倍體現象可依起源方式大致分為兩類:同源多倍體及異源多倍體,前者指單個分類群內產生的多倍化事件,而後者則指至少兩個分化時間更久的分類群參與多倍體物種形成的情況。兩者均多產生自配子未經由正常減數分裂過程產生,導致相結合時至少一枚配子的染色體組數為正常情況兩倍;同源多倍體極偶爾也可由自發的體細胞全基因組複製產生。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