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嶼山 (選區)
香港離島區區議員選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嶼山(英語:Lantau,代號:T01),是香港離島區議會屬下的選區,1982年設立,1994年採用現名,2023年撤銷,末任區議員為離島區議會主席兼新界社團聯會成員余漢坤。
Remove ads
範圍
大嶼山選區是離島區內面積最大的,亦是全港最大的選區,東至小蠔灣、梅窩,西至大澳、石壁、分流,另同時包括長洲以西的索罟群島、石鼓洲。與其相連的選區有東涌五區(東涌南、東涌中、東涌北、滿逸和逸東邨北)、愉景灣、坪洲及喜靈洲以及荃灣區的馬灣選區;並可隔海與長洲、南丫及蒲台以及屯門區的三聖選區、屯門碼頭一帶和跨境(廣東省珠海市)的珠海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相望。
由於大嶼山選區幅員廣闊,為顧及區內各鄉需要,在主權移交前後時間均設有九個投票站,分佈於大澳(中華基督教會大澳小學和大澳䃟頭村村公所)、沙螺灣(沙螺灣鄉公所)、東涌鄉郊(醫療輔助隊東涌訓練中心)、小蠔灣(牛牯塱三鄉合作社)、昂坪(寶蓮禪寺大澳廳)、梅窩(梅窩體育館)、塘福(塘福鄉公所)和貝澳(杯澳公立學校)八個鄉鎮。2019年區議會選舉,該區新增長洲海傍街體育館的域外票站(基於澄碧邨、石鼓洲以街渡連接長洲),令票站數目增至十個。
沿革
大嶼山選區於1982年成立,是香港最早期的選區之一,當時名為大嶼山及鄰島。由於成立初期機場核心計劃尚未構思,大嶼山南部、東涌、大澳和赤鱲角都是人口稀疏,尚未開發的鄉村社區,當時大嶼山選區除青洲仔半島之外,涵蓋全大嶼山,北部的赤鱲角和欖洲以及南部除長洲、坪洲以外的周邊海島。
1985年區議會選舉,大嶼山選區分拆成南北兩區,其中南部名為梅窩及離島,北部則名為東涌及大澳,參考1986年中期人口普查報告所記載的區議會分界地圖,兩區大約以石壁附近劃分、經鳳凰山、大東山、二東山至蓮花山附近的山徑向北拉直線作分界[3]。
1988年區議會選舉,隨著愉景灣發展區大致完成,於該處設有投票站,至1991年區議會選舉原屬梅窩及離島的愉景灣自此劃出並獨立成愉景灣選區至今,而南邊部份再更名為梅窩、大嶼南及鄰島。
1994年區議會選舉,因東涌和赤鱲角受機場核心計劃建設影響而令多村清拆和搬遷,東涌和大澳選區選民數目大幅下降;當局把南北大嶼山統一成現今的大嶼山選區,兩位現任區議員未有參選,選舉吸引另外二人參選,結果由周轉香當選。
1999年區議會選舉,隨著機場核心計劃大致發展完成,外來人口遷入東涌新市鎮,東涌和赤鱲角兩地再度劃出大嶼山選區,另立為東涌新市鎮選區。當屆周轉香轉戰東涌新市鎮選區,本區則有兩人參選,分別是前東涌及大澳的區議員張志榮,以及前區議員袁哲之的妻子崔佩文,最後崔氏以百多票之差勝過張氏當選。
2003年區議會選舉,鄰近東涌鄉郊一帶的逸東邨劃為逸東選區,本區有所縮細。崔佩文因為年初的村代表選舉失利,放棄連任,改為支持朱昌熙出選。[4]今次的對手是有新界社團聯會支持的黃福根,黃氏剛在村代表選舉擊敗崔的老公袁哲之。結果黃福根再下一城,成功當選。
2007年區議會選舉,崔佩文再次參選,結果黃福根以過六成得票當選。2007年區議會選舉,無黨派馬雪芬參選挑戰黃福根,結果以黃近過七成六得票當選。
2015年區議會選舉,原委任議員余漢坤轉戰直選,接棒退休的黃福根。余本身既是大澳原居民,又是鄉議局前主席劉皇發的女婿,最後余以超過一半票數力壓其他3人當選。
2019年區議會選舉,鄰近東涌鄉郊一帶的滿東邨一帶劃入逸東邨所屬的滿逸選區,本區範圍再次減少,余擊敗來自民主派的主要對手馮小燕(而另一名候選人何恩清則是馮的「Plan B」),成功連任。當中余在大澳的得票佔優,而馮在梅窩得票較多,另外三個位於東涌、塘福及貝澳的點票站則由余氏在東涌和塘福領先,馮氏在貝澳領先。
歷屆議員
歷屆選舉結果
Remove ads
參考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