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日本製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日文:大日本製糖株式会社),簡稱日糖,是日本一家過去以加工製糖為主要業務的企業,成立於1906年,在1943年改稱日糖興業株式會社,曾在臺灣於日治時代時大規模投資設廠,在二戰前曾所有北大東島、南大東島,負責兩島的行政及殖民地開發。日糖興業在1949改稱大日本製糖,並於1996年與明治製糖合併為大日本明治製糖。
發展歷史
其前身包括1895年由鈴木藤三郎在東京成立的日本第一家製糖公司「日本精製糖」,和1886年由澀澤榮一擔任首任社長的「日本精糖」兩間製糖公司,兩間公司在1906年11月14日合併後更名為「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在大日本製糖成立後不久,於1906年12月即取得台灣總督府在斗六廳設立糖原料工場的許可,開始在台灣經營製糖事業,此後又陸續併入了鈴木商店大里精糖所(1907年)、名古屋精糖(1914年)、朝鮮製糖(1919年)、內外製糖(1923年,在爪哇)、東洋製糖(1927年)、新高製糖(1935年)、昭和製糖(1940年)、帝國製糖(1941年)、中央製糖(1943年),事業擴及台灣、朝鮮半島、爪哇島、海南島等地。另外,大日本製糖會社在1909年被揭漏了向眾議員行賄的事件,是為日糖事件。此事件對台灣的影響在於,自此未再提起「砂糖官營論」,亦使糖業並未成為臺灣的專賣事業之一。大日本製糖的本社原位在東京市城東區北砂町,下轄東京出張所、名古屋出張所、東京工場、大阪營業所、大里工場,臺灣支社位於臺灣臺南州虎尾郡虎尾街,下轄12處製糖所及3處工場,及朝鮮工場、京城出張所、大東島製糖所、北大東島出張所。1941年6月,大日本製糖的本社遷至台北市北門町8番地[1]。
1943年11月25日,社名改為「日糖興業株式會社」,資本額增加至1億5千萬圓,是為日糖興業臺北本社,其組織包含東京出張所(文書課、總務部、商務課、用度課、經理課、工務部、農務部、大阪營業所、大東島製糖所)、台灣支社(營業部、會計部、工務部、農務部、鐵道部、各糖廠)、海南島事業部、爪哇支社。
1945年日本於二次大戰戰敗後,依據駐日盟軍總司令的政策,所有位於日本本土以外的企業資產皆遭到沒收。1946年3月,在台灣的製糖工場及資產正式移交給中華民國,後由臺灣糖業公司接收,此後公司業務範圍僅剩餘日本本土,工廠也僅剩下位於九州的門司工場,主要砂糖也都仰賴自日本以外國家進口。1949年,公司名稱改回「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1984年由於財務困難,遭三菱商事收購成為100%持股之子公司;1996年與明治製糖合併為大日本明治製糖,現仍為三菱商事100%掌控之子公司,屬於三菱集團的成員。
Remove ads
社長
大日本製糖與大東群島
位於太平洋上大東群島的南大東島及北大東島兩座島嶼原本為玉置半右衛門所成立的玉置商社所有。在玉置半右衛門過世後,玉置商社經營不善,於1916年將大東群島上兩座島嶼的經營權賣給東洋製糖並被併入。而1927年又因為經濟大恐慌,玉置商社被大日本製糖合併,因此大日本製糖擁有這兩座島的所有權,並繼續以殖民地的方式經營島上糖業,使得島上成為日本未實行地方自治的「社有島」,航運、商店、學校、郵局都是大日本製糖所有。島上居民被強迫密集勞動,而收穫都被製糖業者低價收購,島民在嚴格監視下不得擅自離島。
在臺灣的發展

大日本製糖在1906年12月經許可在斗六廳五間厝莊設立台灣工場,第一工場在1909年完工,第二工場在1912年完工,而此處即是大日本製糖台灣支社的所在。在昭和2年(1927年)7月合併東洋製糖後,台灣工場改稱虎尾製糖所。之後陸續在昭和10年(1935年)4月合併新高製糖,昭和14年(1939年)12月合併昭和製糖,昭和15年(1940年)11月合併帝國製糖。1942年7月,沙鹿及嵌子腳製糖所關閉,並中止苑裡製糖所的設立計畫[1]。1943年2月,二結製糖所關閉[1]。1943年11月,大日本製糖改為「日糖興業」[1],其規模是戰前臺灣四大製糖會社中最大者。
Remove ads
- 各線與車站一覽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 《臺灣會社年鑑》
- 《日本鐵道旅行地圖帳 朝鮮・臺灣》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