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清銀行兌換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清銀行兌換券,1905年至1908年期間稱大清戶部銀行兌換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家由官方開辦、具有中央銀行性質的金融機構——大清戶部銀行(後改稱大清銀行)發行的紙幣。
歷史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各大外國銀行進入清朝,並自行大量發行紙鈔;與此同時,各省為了增強財力,也都相繼辦起了官銀錢局。當時,各種鈔票、錢票、莊票混合流通或各占一地,清朝金融秩序陷入混亂[1]。為了統一全國幣制,1905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大清戶部銀行」,成為中國最早由官方開辦的國家銀行,兼具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二重性質,並在全國各地發行了「大清戶部銀行兌換券」[2][3]。
1906年,清朝官制改革,戶部改為度支部,戶部銀行也於1908年更名為「大清銀行」,成為清朝正式的中央銀行。而在正式更名之前,大清戶部銀行就開始以「大清銀行」名義發行「大清銀行兌換券」,由商務印書館印製[4]。由於中國國內尚無雕刻鋼凹版技術,而之前商務印書館所印製出來的紙鈔成本高昂且易於仿製,因此清政府後來委託美國鈔票公司印刷新鈔[5]。此階段的大清銀行兌換券,鈔票正面為李鴻章頭像,故稱為「李鴻章像券」。但期間因光緒皇帝駕崩,加之時局動盪,溝通不利,導致李鴻章像券印製版別繁多,流通混亂[2]。在這一期間,度支部還曾派郎中薩陰圖、主事曾習經到日本考察印鈔技術。薩、曾二人回國後向朝廷上奏,建議學習日本銅凹版印鈔技術。之後銅製票版製成,但最終未被清政府採用[6]。
1910年,為了避免貨幣混亂,度支部頒布《大清銀行則例》,規定只有大清銀行才可發行紙鈔,並用於全國一切支付行為。當時,清政府重金聘請美國雕刻家海趣(L. J. Hatch)以及多名美國技師,負責培訓印鈔人員,並著手設計新版紙幣[7]。新版大清銀行兌換券正面印有攝政王載灃頭像,俗稱「大清龍鈔」,共有八種試色樣票,分別是壹圓、伍圓、拾圓、壹佰圓四種面值[8]。最終正面皆定為黑色,背面則定壹元綠色、伍元紫色、拾元藍色和佰元黃色,並交由度支部印刷局進行印製,1911年3月1日開始印刷。中國也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數採用鋼凹版雕刻、凹版印鈔技術的國家之一[9]。然而當年辛亥革命爆發,新鈔發行計劃也未能發行,除加印流水號碼拾元券流通外,其餘僅有少量樣票存世[2][7][10]。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為緩解財政危機,大量庫存的「李鴻章像券」被加蓋塗改為「中國銀行兌換券」流通使用[7]。
票樣
下圖所列之幣券僅為底鈔,未印上流水編號(正面左右長方形空白處)及銀行印鑑(反面幣值位置左右方形及圓形空白處),而伍圓及百圓為後世所產之複製品。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