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田路聖女小德肋撒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田路圣女小德肋撒堂
Remove ads

大田路聖女小德肋撒堂是中國上海市靜安區最大的一座天主教堂,位於大田路(曾名大通路)370號,在1933年土山灣印書館出版的《上海天主教》地圖中,該堂被標註為「新閘」(Sinza)天主堂,主保聖人是法國里修赤足加爾默羅會英語Discalced Carmelites聖女小德肋撒,屬市區總鐸區大田路堂區[1]

快速預覽 大田路聖女小德肋撒堂, 國家/地區 ...

歷史

上海天主教發展至20世紀20年代時,市區已有規模較大的聖堂5座,即老城廂內的老天主堂(敬一堂)、徐家匯聖依納爵堂董家渡聖方濟各沙勿略堂洋涇浜聖若瑟堂,以及虹口耶穌聖心堂,而公共租界西區的大型聖堂尚屬空缺。

1925年,教宗庇護十一世把小德肋撒列入聖品,教會立她為傳教區主保。

民國16年(1927年),上海爆發了三次工人武裝起義,同時南京震旦附中又有兩名外籍教士被槍殺;恰逢當時江南代牧區推行對小德肋撒的敬禮,於是在法籍主教姚宗李的倡導下,司鐸們許願,如能平安度過革命風暴,將在新閘平民區內為小德肋撒建造大教堂。事態平息以後,民國19年(1930年)10月3日(小德肋撒瞻禮日),在公教進行會先前獲得的[2]大通路370號土地舉行奠基典禮。次年10月3日教堂竣工,惠濟良主教(姚主教於當年5月13日病逝)主持新教堂的開堂典禮。大堂後面,還造了一所二層樓的神父辦公室和宿舍[3]。該堂建造經費約半數由教徒捐集。特別是聖堂內的裝飾品,幾乎全部是教友奉獻的。其中有一名桂姓教友,一人獨自捐獻木材600根,並包攬了全堂的跪凳[2]。該堂教徒多為附近居民,歷來由國籍司鐸管理。

起初該堂為洋涇浜聖若瑟堂屬下的一個分堂,民國36年(1947年)成為教區獨立的有總本堂銜的堂口[4]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小德肋撒堂被關閉,並被群益無線電廠占用,內部建築被切割成三層。1990年,房屋歸還天主教上海教區。1992年起進行修繕,1993年10月3日舉行復堂大禮,由市西區總鐸艾祖章神父祝聖復堂[5]。2010年11月15日,靜安區膠州路教師公寓發生特大火災。事故發生後,教堂多次為遇難信徒舉行追思活動,上門慰問傷者和家屬[6]。2019年7月啟動保護性修繕,次年12月19日恢復開放。

該堂現任本堂神父為趙保軍,目前彌撒時間:(平日)8:00;(主日)10:00。

Remove ads

堂區事業

在建堂的同時,大堂附近新建兩幢校舍,堂東北一幢為求德女子小學(民國17年開辦[7])增辦初中之用;堂西一幢作為求德男子小學,民國19年(1930年)開學,民國22年(1933年)男校改為景德小學,後改設在院內東側附樓。民國29年(1940年)增辦初中景德中學;民國32年(1943年)曾試辦高中,兩年後高中停辦。堂區在附近恆通路還辦過一所淑德女子小學,後該校與啟明女子小學合併。求德、景德、淑德三校,雖均系天主教會所辦,但面向社會招生,學生人數常在2000左右,絕大多數為非天主教徒[3]

在教堂北,大通路386號開有一家名為「仁慈」的[2]診所,該所醫務和工作人員大多由天主教友擔任,先期診費較低,就診病人較多,—般每年三萬人次左右,抗戰期間病人特別多,年均七至八萬[3]。原廣慈醫院的教友楊延年等一批名醫還會每周來一次這裡,為勞苦大眾免費治療,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附近百姓的就醫需求[2]上海解放後,教會學校改為公立,景德中學後改名為大通中學[4];診所停辦。

堂內還曾設有公教進行會,在院內西側附樓。該堂現在是靜安區天主教愛國會所在地[6]

1993年復堂後,該堂曾為張希斌等老神父、老修士的養老所。上海教區的聖物組也曾設立在此[3]

Remove ads

建築風格

該堂占地面積1660平方米,建築面積3211.9平方米,可容千人,內部建築純用鋼筋混凝土,四周及中間柱頭皆飾以混凝土製紅色玫瑰花;建築風格為哥德式,帶有2個鐘樓[3]。內有寬敞的樓宇圍廊,祭台上方有圓形穹窿,窗戶與斗拱均呈半圓形。室內柱子為束柱。堂內裝飾精緻,柱子、地磚、燈罩等都標有紀念小德肋撒玫瑰圖案的特殊標誌[5]。該堂原為大堂,內部一層單挑;後於文革時期因內部空間寬敞被分割成三層。恢復宗教活動後改為兩層,第一層為小堂,供平日彌撒和其他活動使用;第二層為大堂,供主日彌撒和大禮彌撒使用[2]。大堂內供奉有小德肋撒的兩塊聖髑。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