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天王 (君主稱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歷史
「天王」這一稱號,《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天,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王」字前加一「天」字,用以顯示君主地位的至尊無上。另一說法是由「王」字演變意推而來,如蔡邕在《獨斷》中解說為「天王,諸夏之所稱。天下之所歸往,故稱天王」。最早在商朝後期開始使用,帝辛時期統治者出於強調自己為王的威嚴和至尊以及為了顯示自己乃四方歸往的天下共主,因此自號天王。[2]
周武王滅商朝後,為了顯示自己乃上天所生,並受命於天的神聖地位,捨棄「天王」而恢復使用「天子」這一稱號。[3]後來周天子權勢下滑,對諸侯國的控制力也隨之下降,許多諸侯開始以王自稱。為了體現天子國無二主的尊嚴,自周平王開始,周朝又重新起用「天王」這一稱呼,[2]比如《春秋》開篇就寫到「天王正月」。
漢代時一般用作指皇帝,[4]比如漢文帝為代王時曾占卜,卜者卦兆得大橫,占辭曰:「大橫庚庚,余為天王,夏啟以光。」說他將為天王,即會成為皇帝。[5]
到了十六國時代,「天王」被作為稍遜於皇帝的一種稱號被廣泛使用。[6]首稱天王者為匈奴石虎,但他以為「道合乾坤者稱皇,德協人神者稱帝,皇帝之號非所敢聞,且可稱居攝趙天王」,自稱大趙天王(後正式改稱之),地位等同皇帝,妻為天王皇后,子為天王皇太子。雖說天王和皇帝的名號相差不大,但依據中原傳統典籍中政權的正當性原則,這些十六國政權君主是沒有資格稱為皇帝,因此「天王」名號成為了這些政權在不具有稱帝資格的情況下所採取的權宜之計。[7]
南齊時藩王自稱天王。
Remove ads
歷代稱天王
- 漢:靳準於劉聰死後殺匈奴劉氏自稱漢天王
- 後趙:330年,石勒稱大趙天王,同年稱帝;334年,石虎稱居攝趙天王;337年,改稱大趙天王;349年,稱帝
- 前秦:357年,苻堅即位,改稱天王;385年,苻堅死後,其子苻丕又稱皇帝
- 翟魏:388年,翟遼稱魏天王,391年,其子翟釗仍稱魏天王
- 後涼:396年,呂光稱天王,國號大涼,其子呂紹、呂纂,其侄呂隆先後為天王;死後則上皇帝諡號
- 後秦:399年,姚興自貶改稱天王;416年,姚興死後,其子姚泓又稱皇帝
- 後燕、北燕:400年,慕容盛自貶號為庶人天王;之後,慕容熙和北燕的高雲、馮跋、馮弘的尊號都是天王,死後諡號是皇帝
- 北夏: 407年,赫連勃勃稱大夏天王;418年,稱帝
注釋
參考來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