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太平天國侍王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太平天國侍王府位於中國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鼓樓里70號,歷史上曾用作唐宋婺州州署、明代巡按御史行台、清代金華府試院和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王府,建築由東院、西院、練兵場和後花園(內有水池、假山等)等組成,為現存太平天國建築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壁畫等藝術品最多的一處[1]。
Remove ads
歷史
太平天國侍王府歷史上長期為衙署所在地,東院唐宋時為婺州州署,元代改為浙東道宣慰司署、肅政廉訪司署(婺州路署遷往宋代添差通判廳故址[2]),明代為巡按御史行台[3],清順治三年(1646)改為金華府試院[4](其原址在祠堂巷東[5])。西院宋代為通判廳,元代為行御史台,明洪武五年(1372)建金華千戶所[6][7]。清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侍王李世賢部攻克金華,時金華府署與縣署均毀,遂利用試院和千戶所舊址改建王府,作為在浙江的指揮中心,至咸豐十三年(1863)年太平軍撤出金華為止。此後東院仍用作金華府試院,西院則被用作金華府通判、經歷兩署[8],原室內壁畫被石灰覆蓋,直至1963年維修時被發現[9]。
建築
太平天國侍王府原位於金華府城內東南、子城內東北,南面正對原子城南門保寧門[10](其上建有譙樓,又名鼓樓(見金華縣城圖)、鎮東樓[11],近年重建),西南原為金華府署和府學,北面尚有子城城牆遺存十餘米[12]。保寧門後、照壁前原有明代為許弘綱所立大中丞坊[13](今已不存)。
東院建築為太平天國時期利用原試院改建(其中照壁為新建),用於舉行會議和決策[1]。建築中軸線上依次為照壁、大門、儀門(今存遺址)、大堂、穿堂、二堂、穿廊和三堂(耐寒軒),大門、儀門和大堂各五間,二堂三間,左右有附房各三間,三堂七間,大堂前原有東西號舍各五重(今已不存),三堂前有東西廂房各兩間,均為硬山頂,三堂前院內有千年古柏兩棵[14][15]。院前照壁高7.6米,寬17.2米,四周有龍鳳石雕和磚雕裝飾,正中原有直徑1.24米,重達1噸的石雕團龍,現另藏於金華市博物館。大堂原為李世賢舉行重要軍事會議的場所,面闊五間,進深八檁,明、次間梁架為內五架用二柱加前後雙步廊再加後雙步廊,稍間增加中柱,硬山頂。
西院建築為太平天國時期新建,用於侍王辦公和居住,其南側原為練兵場。建築中軸線上依次為門廳、穿廊、前廳(侍王辦公用房)、中廳(侍王居住用房)和後樓(侍王部屬和衛士用房)四進[1]。門廳和前廳各九間,中廳七間,以上建築中部三間與兩側之間設隔牆,後樓九間,均為硬山頂。
Remove ads
壁畫
太平天國侍王府共發現壁畫119幅,彩畫407幅,石雕、磚雕各11件,木雕526件。其中壁畫主要集中在西院,以門廳和前廳最多,有表現王府威嚴的雲龍圖、太獅少獅圖和太平有象圖,表現太平天國政治和軍事活動的王府圖和望樓兵營圖,表現民間生活的四季捕魚圖和樵夫挑刺圖,表現神話傳說的八仙同樂圖、東方朔取桃圖、劉海戲蟾圖和黃初平叱石成羊圖等[9]。
文化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原始文獻:聊齋志異/第02卷#聶小倩
金華民間認為蒲松齡《聊齋志異》中聶小倩和寧采臣的故事即發生在侍王府後的永福寺,而當時作為金華府試院的侍王府正是寧采臣前往參加科舉童試的考場(按原文「會學使案臨」,此試應為童試中的第三試院試,由浙江學政主考)。此外文中記載寧采臣後考中進士(原文「後數年,寧果登進士」),但金華進士名錄中並未出現寧姓進士,此不合之處被解釋為故事傳播時因口音而產生的筆誤。現狀在侍王府周圍仍然保存了若干清代時為考生提供住宿的考寓(也稱試館),包括永康考寓、湯溪試館、湘岩試館、徐家古里和吳家試館等[16]。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