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奧林巴斯OM系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奥林巴斯OM系列
Remove ads

奧林巴斯OM系統(O =奧林巴斯 而 M = Maitani,為設計師米谷之姓氏)是1972年至2002年間,由奧林巴斯生產銷售的一系列35mm膠片單鏡頭反光相機鏡頭和配件(一些配件售到2003年初)。

Thumb
奧林巴斯OM-1,裝配有F.ZUIKO 50mm F1.8鏡頭

該系統於1972年由奧林巴斯推出,此時已是尼康、佳能等其他製造商建立了自己的SLR系統的十幾年之後。該系列由奧林巴斯的傳奇設計師米谷美久及團隊操刀設計,當時米谷美久已是奧林巴斯的首席設計師。

該系統的核心標誌是緊湊的機體設計,分為高端系列和稍後的消費級產品。系列首款型號是全機械式M-1,但由於徠卡(已經有M1型號)的壓力,改名為OM-1。也基於此,M系統更名為OM系統。該相機包括一個全口徑TTL硫化鎘(CdS)曝光計和一個直徑相對較大的卡口鏡頭支架。到20世紀70年代末,OM-2和面向消費者的OM-10加入系列。奧林巴斯陸續添加了專業定位的OM-3和OM-4以及消費級OM-20、OM-30和OM-40,命名以數字增加為模式。相機配有一系列Zuiko品牌的鏡頭,以及各種配件。大多數OM機身和鏡頭為手動對焦構造;僅1986年的OM-707是唯一的真正自動對焦機型。

80年代開始的單眼相機自動對焦浪潮,同為日本企業的美能達佳能推出了新的系統,而尼康賓得逐步完成了在原先卡口上的對焦自動化改造。奧林巴斯雖然在OM系列上進行了自動對焦嘗試,然而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還是成為了其可換鏡頭35mm膠片相機的絕唱,而變成歷史資料館中重要的里程碑產品;2012年以OM-D E-M5推出為代表而誕生的新OM-D系列,在外形上致敬了這一傳統單反機型。

Remove ads

相機型號

奧林巴斯的PEN F系列半格使用的可換鏡頭單眼相機系統,隨著市場升級,奧林巴斯也開始進行135mm全尺寸單反機型的設計考量,在1971~1972年間,具有M42螺口Olympus FTL英語Olympus FTL成為一款試水產品登場,而緊隨其後,便拉開了整個OM系列的大幕。

截止停止生產的2002年,奧林巴斯生產了各種各樣的OM系列相機,被分成兩個不同的系列。具有單位數字型號的相機是專業系列,具有更高級的功能和更好的耐用性。兩位數(或更多)的型號表示設計為便於使用的「消費者」照相機。

80年代日本相機廠商的自動對焦化浪潮,造成了手動對焦單眼相機市場大幅下滑,所有的消費級機身都在1992年後停產;例外是1997年以確善能產OM-2000型號做了一個小的返場演出。OM-2000及高端機型的供應則保持到2002年才停止。[1]


更多資訊 1970年代, 1980年代 ...
Remove ads

專業機型

OM-1

奧林巴斯OM-1是一台手動的35mm單鏡頭反光照相機,於1972年推出,形成了OM系統的基礎。最早稱作Olympus M-1,但因為徠卡認為該名稱有爭議,而改為OM-1。它由米谷美久領導的一個小組進行設計,該小組為其設計了取景器內的指針,與TTL測光計曝光表聯動。OM-1以它的緊湊、輕量而安靜的機身設計著稱。與OM系統的其他部分相比,OM-1獨有的一個特點是其反光鏡升起鎖定功能,使其成為天文攝影和微距攝影的理想選擇。

OM-2

Thumb
OTF式的元件排布

1975年推出的奧林巴斯OM-2是一款半自動機型,具有光圈優先,並配有電子控制快門。它基於OM-1機身,並保持與OM-1配件和鏡頭的兼容性。它擁有鏡後(TTL)膠片位置(off-the-film, OTF)測光,通過在實際曝光期間從快門帘幕表面和/或膠片表面的反射測量光計算的,該方式具有很高的曝光準確度。OM-2同時也提供了如OM-1的手動曝光模式供選擇。

OM-3

OM-3則是OM-1的升級版本,不具有自動曝光模式,完全機械快門。除了早期機身的中央重點測光之外,它還配備了多點測光系統(與OM-4共享)。它還具有與OM-4相似的液晶顯示屏,可以在低照度下進行背光照明。相比同期推出的OM-4,OM-3的主要優勢是由於其機械設計,無需電池即可工作(曝光表和LCD需要電池)。OM-3不具有自拍計時器。

1995年,也就是OM-3停產9年後,奧林巴斯推出了OM-3Ti。它分享了OM-4Ti對OM-4的改進。

OM-4

奧林巴斯OM-4是OM-2的改良版,在1983年至1987年間製造。機身於北美標價US$685。這是一款電池供電驅動的機電控制手動對焦單眼相機,具有手動曝光控制或光圈優先自動曝光。它使用水平布簾焦平面快門,速度範圍為240秒(在自動模式下)至1/2000秒,具有B門,以及1/60秒的閃光同步

OM-4具有一個內置點測光計[可對比佳能FTb](2%的視角,50mm鏡頭對應3.3˚),並且是第一款能夠測量8個獨立區域並對其進行平均的相機。光度計使用雙同心分段矽光電二極體提供點測光或中央重點平均讀數。它在取景器底部使用了一個漸變線性液晶顯示屏來提供快門速度,以顯示相對於實際相機設置的讀數。

在1986年,OM-4被改進為更強韌的OM-4Ti(在美國稱作OM-4T)版,具有鈦合金頂蓋和底板,改進的耐候性和高速閃光同步。最後一個版本在2002年停產。

消費級機型

OM-10

OM-10於1979年6月與OM-2N同時上市。為一台具有光圈優先與自動測光功能35mm單眼相機,配置了電子控制焦平面快門。除非安裝了可選的手動曝光適配器,否則相機只能使用光圈優先AE。允許設置快門速度在1秒和1/1000秒之間,(此外,B門同樣可用)。該相機配備了一個固定的五稜鏡取景器,視野率93%,內藏LED曝光指示器。

測光系統方面,使用中央重點測光的光圈優先的自動測光。相機的膠片速度範圍從ASA 25到ASA 1600。使用位於相機右上方的過片杆進行膠片過片操作,膠片回片以左上方的回片柄手動完成。機身尺寸 136x83x50mm,重量約430克(15盎司)。

OM-20

OM-20(北美型號OM-G),基本上是OM-10的改進版本,將前作上棘手的模式開關替換為易於使用的設計。OM-20還有內置的快門速度撥盤,取景器中的模式顯示以及更強大的上片機構,可以在OM過片馬達2(OM Motor Drive 2)配合下,以每秒5幀的速度拍攝。快門磁鐵和釋放系統有其他小的設計改進。


OM-30

本質上是一款具有自動對焦功能的OM-20。使用普通鏡頭時,取景器中有合焦提示燈可以幫助用戶進行手動對焦。

當與電機驅動器或winder單元,以及M-In Focus觸發器線一起使用時,鏡頭可以預先聚焦在特定點上。當物體進入合焦區域,則自動觸發快門。

當時還有一種特別製造的35-70mm 自動對焦鏡頭,但目前存世稀少。

OM-40

可以說是OM-20的進一步改進型號,其功能甚至受到專業攝影師的關注。它有一個更輕,更現代化的人體工程學機身設計。還具備了早期矩陣測光技術,以及反光鏡鎖定功能;後者於自拍開啟時激活,這在非高端相機中很少見到。

OM-40在一些市場也被稱作OM-PC,部分源於其程序模式(P Mode),可以自動選擇光圈和快門速度。

OM-2000

確善能(Cosina)製作的奧林巴斯機身,但玩家群體中,OM-2000並未被奧林巴斯的「頑固粉絲」認為是「真正的OM」相機。

相比傳統的帶有水平快門的OM相機,OM-2000的縱走式機械快門顯得略為特別。這允許OM-2000在1/125s的快門速度同步閃光燈。許多攝影師發現這種同步速度有利於在日光下使用閃光燈補光。

原型機

OM-X

在OM-1的設計研究過程中,由米谷美久領導的奧林巴斯設計團隊曾經製作過一款完全模塊化的相機,就好比是「35毫米的哈蘇」。這款相機是作為技術驗證原型而製造的,被稱為OM-X。[3]

2017年,奧林巴斯日本的技術歷史展館『瑞古洞』,就有安排OM系統開發時期的展覽『オリンパス一眼レフの夜明け前』,期間展現了原型試作機[4]

鏡頭群

Thumb
奧林巴斯 Zuiko OM 50 mm F1.8 鏡頭
Thumb
OM系統鏡頭

OM系列鏡頭的光圈控制環安排在鏡身前部。這種設計隔開了快門控制,快門速度控制則由鏡頭卡口與機身聯動。OM鏡頭還在鏡頭上配備了景深預覽按鈕,相比同時期大多數其他單眼相機系統,這個按鈕通常安排在機身上。

Thumb
奧林巴斯OM - 佳能EOS轉接環

OM系統的法蘭距為46mm(從鏡頭安裝環或法蘭盤位置到膠片的距離),由於較大的法蘭距和獨立的光圈控制機構,使得OM鏡頭可以較容易地轉接到其他系統機身上使用,例如佳能的EOS系統

更多資訊 鏡頭, 視角 ...

原型鏡頭

出於技術驗證或其他目的,有一些手動Zuiko原型鏡頭進行製造以討論,但從未銷售:

  • 18mm/f3.5,18mm F3.5原型,L.zuiko系列,帶有12枚10組,72毫米濾鏡螺紋
  • 50mm F2 餅乾鏡頭, 40mm F2 餅乾鏡頭之原型
  • 85mm F1.4,原型,帶有GRIN梯度折射率英語Gradient-index optics (GRadient INdex of Refraction)元件
  • 160mm F3.5,原型
  • 300mm F6.3,原型
  • 400mm F4.5,原型
  • 500mm F5.6,原型
  • 800mm F9,原型
  • 1200mm F14,原型
  • 24–40mm F4,原型[6]
  • 90–250mm ,為85–250/5之原型

附件

Thumb
配置了微距拍攝台和環形閃光燈的OM相機

作為一個系統,奧林巴斯為專業人像,新聞報道,體育攝影和科學攝影製作了眾多配件。[7]

  • 過片馬達,和具有250張拍攝數量的可拆卸後背
  • 閃光系統:專用閃光燈,熱靴,連接線,連接頭,電源,適配器和濾鏡
  • 可交換的對焦屏,而不是笨重的可交換取景器設計
  • 微距攝影: 延長管(近攝接圈),支架和底座,專用閃光燈和配件
  • 顯微攝影: 系統和連接,對焦,自動和手動曝光裝置
  • 技術攝影:數據記錄背,內窺鏡和天文攝影適配器
  • 收納箱,握把,繩帶,電池座


參見

參考與引用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