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女真文
已消亡的東北亞文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女真文(女真文: /dʒu-ʃə bitxə/[1])是女真族曾用來記錄女真語的文字。女真語屬滿-通古斯語系南通古斯語族。
女真語名詞有10個格,有音節式、輔音式兩種複數後綴。女真字結構簡單,筆畫有橫、直、點、撇、捺等。書寫方式自上而下,由右向左換行。女真字制定後,成為金朝官方通行文字,對金朝社會文化的發展意義甚鉅。
永樂年間四夷館編寫的《華夷譯語》有女真館雜字和來文,是研究女真文最主要的參考資料。1413年樹立的永寧寺碑是現存唯一金朝滅亡之後的女真文碑刻,在黑龍江下游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烏利奇斯基區特林附近。在中國大陸地區之外,還在原金朝統治的其他區域發現女真文的石碑以及書冊,包括俄羅斯、朝鮮和蒙古國。
Remove ads
使用
女真文創製於12世紀金朝建立後不久,與漢字同為官方文字,有大字、小字的寫法[2]。元滅金朝後,金朝人民,包括女真族,被蒙古人劃分為漢人,幾乎已經不再使用女真文字。
明朝初年在東北地區的女真族中還有少量使用,後期女真文已經消亡。後金創製的滿文來源於蒙古文,而蒙古文又可追溯至回鶻文、粟特文、亞蘭文、腓尼基字母、古埃及聖書體,和女真文屬於不同的文字系統。
碑文
現存女真大字石刻共計12件,其中11件屬金代、1件屬明代。
Remove ads
腳註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