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姚雪垠

中国作家(1910-1999)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姚雪垠(1910年10月10日—1999年4月29日),原名姚冠三,字漢英,曾用筆名雪痕沉思姚東白等,男,河南鄧州人,中國作家,代表作《李自成》。[1]曾擔任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及湖北省文聯主席、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對外友協理事等職務。設立了「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2][3]

快速預覽 姚雪垠, 字 ...

生平

1910年,姚雪垠出生在河南省鄧州市九龍鄉姚營寨,父親家是破落地主,母親家是當地大戶。[2][3]

1930年,姚雪垠在河南大學法學院讀書,因為參加中共外圍組織「反帝大同盟」而被捕,隨後被學校開除。[2][3]

20世紀40年代,姚雪垠開始搜集明史資料,他閱讀了正史、野史、地方志和明清人的文集,做出了2萬張卡片,並且計劃開始寫《李自成》。

20世紀50年代, 姚雪垠在武漢中南作協任專職作家,期間短期執教於華中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新文學史課程。1957年,姚雪垠被劃成「右派」,發配到武漢東西湖農場種地,於是他白天看地、栽樹、養豬、放牛、防汛,晚上藉著一盞小油燈微弱的燈光下,邊寫反省書邊寫《李自成》。[2][3]

1961年,姚雪垠恢復名譽,回到了武漢市區,完成了《李自成》第一卷的修訂,1963年交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2][3]

文化大革命初期,《李自成》被批為「大毒草」,紅衛兵前來抄家時,卻因毛澤東的指示而未動姚雪垠家的書籍和作品。[2][3]

1975年,姚雪垠向毛澤東匯報了《李自成》寫作情況,[2]

14天後,姚雪垠收到毛澤東的回信:「印發政治局各同志。我同意他寫李自成小說二卷、三卷至五卷。」[2]

1977年,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二卷出版。[2][3]

1982年,《李自成》榮獲首屆茅盾文學獎[2][3]

1997年初春,因寫作過於緊張勞累而突發中風倒在書桌旁。[4]

1999年,姚雪垠在北京市復興醫院逝世。遺囑捐獻50萬元,用以設立「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勵基金」。[3]

Remove ads

作品

  • 《春暖花開的時候》(長篇,1940)
  • 《牛全德與紅蘿蔔》(中篇,1941)
  • 《差半車麥秸》(短篇,1943)
  • 《長夜》(長篇,1947)
  • 李自成》長篇小說,長達300餘萬字,第二卷曾獲第一屆茅盾文學獎

文集

  • 《姚雪垠書系》22冊(長篇小說12卷,短篇小說1卷,散文隨筆7卷,書簡2卷)2000年中國青年出版社
  • 《姚雪垠文集》20冊,201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

親屬

姚雪垠21歲和18歲的王梅彩結婚,兩人育有三子一女。[2]

  • 王庚先,岳父[2]
  • 姚海雲,長子
  • 姚海星,次子
  • 姚海天,幼子,河南農學院畢業,文字工作者。[2]
  • 姚海燕,女兒

評價

正面評價

歷史學泰斗吳晗長於明史,他評價姚雪垠:「研究早明史你不如我,研究晚明史,我不如你。」[2]

負面評價

1944年,作家胡風曾說姚雪垠是:「娼妓作家」、「色情作家」,他還被說是「客觀主義」和「投機主義」的典型代表。[5]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