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姜景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姜景山
Remove ads

姜景山韓語:강경산姜景山 gang gyeong san,1936年2月8日—2021年6月27日),男,朝鮮族吉林龍井人,中國微波遙感及航天應用工程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微波遙感技術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學位委員會主席、國際空間科學委員會中國委員會委員。[1][2]

快速預覽 姜景山, 出生 ...

姜景山是中國微波遙感和航天遙感技術的主要開創者和倡導者[3][4]。1973年,他在中科院成立了中國最早的微波遙感實驗室,並起草了中國首個微波遙感發展規劃[3][5][1]。他在中國衛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三大航天裡程碑工程中做出了許多貢獻,是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微波探月首席科學家[3][4]

Remove ads

生平

出身與教育

Thumb
1950年龍井中學
Thumb
1957年姜景山(左三)在蘇聯列寧格勒烏里亞諾夫電工學院

姜景山1936年2月8日出生於滿洲國間島省延吉縣龍井(今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龍井市),1943年冬入龍井弘中小學,1945年迎來日本投降,1949年入龍井中學。1952年7月,姜景山以優異成績中學畢業後,被保送到吉林高中,後又轉考入北京大同中學(今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學)。1955年高中畢業後,他被推薦參加當時中國派蘇留學的全國統一考試,後被選為派蘇留學生。經過一年的俄語培訓後,他於1956年8月赴蘇聯列寧格勒烏里揚諾夫電工學院(今聖彼得堡國立電子科技大學)學習無線電技術。烏里揚諾夫電工學院是著名的無線電學府,學制5年半,首任校長為無線電之父亞歷山大·波波夫[3][6][7][8]。同年,姜景山加入中國共產黨[9]

人造衛星

在姜景山留學期間,蘇聯於1957年10月4日成功發射了世界首顆人造衛星。從那時起,他就立志研製衛星[6][10]。1958年,毛澤東提出中國也要搞人造衛星。1962年,姜景山學成回國後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581組(地球物理研究所)從事中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研製工作,是負責火箭定位科研組的工程組長。在1967年-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間,他曾被當作蘇聯和朝鮮特務勞動改造半年,後因他在衛星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而被釋放。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被成功發射太空[3][7]

微波遙感

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後,姜景山開始探索衛星在國民經濟的應用。20世紀60年代中期,國際科學界出現的一種「遙感」(remote sensing)新技術吸引了他的注意。此後,他開始專研微波攝像,成為中國在這一尖端領域的首位科學家,出版了專著《微波攝像》及眾多論文。1973年,姜景山在中科院成立了中國最早的微波遙感實驗室,並起草了中國首個微波遙感發展規劃。1979年,他在英國召開的歐洲微波會議上發表了微波攝像的論文。這是中國首次在國際會上發表微波遙感論文,摘要後被英國《Microwave System》雜誌刊登。1981年-1983年間,姜景山在美國堪薩斯大學做訪問學者,期間與微波遙感技術創始人R.K莫爾共同提出了「遙感地物微波介電性現場測量方法」的新原理。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姜景山的科研團隊先後承擔了國家重點科技攻關、863計劃載人航天探月計劃氣象海洋衛星等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填補了很多領域空白,部分成果領先世界。[3][5][1][7][8][6][10]

Remove ads

洪水監測

1984年,湖南省開始與中科院合作解決洞庭湖洪水檢測問題。以往的洪水檢測是通過小船人工測量,不僅危險而且數據不全面。姜景山於是提出了通過遙感技術監測洪水的方案。1985年-1986年間,該技術得以工程實現。此後,他又研發了第二代全天候准實時系統,將監測時間由幾天縮短為幾小時,得到中央領導高度讚賞,並被國家科委推薦到聯合國。1989年,第三代真正全天候實時系統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同年,姜景山提出了「機—星—地」實時傳輸系統的科研課題,得到政府大力支持,1991年被立項為國家攻關和863計劃共同支持項目。經過5年多的攻關,該技術在八五期間驗收,並在1994、1995和1996年的洪水監測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96年,「機—星—地」實時傳輸系統在國家863十周年總結中被定為八五科技攻關十大世界領先成果之一。[3][7][2]

載人航天與遙感

1970年,中國開啟「曙光一號載人航天的科研計劃。姜景山參與了飛船遙控指令系統研製和衛星三合一測控系統方案的論證工作。不過,1973年曙光一號計劃被叫停。1992年,中國重新開啟了神舟飛船載人航天計劃。為縮短中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距離,姜景山提出了跳過國外單一模態獨立上星實驗和多模態分散在星上工作的發展階段,直接在飛船上裝載多模態微波遙感器進行空間探測的科研模式。1986年, 多模態微波遙感器被立項為863計劃項目。[3][5][6]

2002年12月30日,經過多年攻關,姜景山科研團隊研製的多模態微波遙感器由神舟四號飛船成功送入軌道。多模態微波遙感器首次進入太空,在軌實驗獲得成功,使中國躋身世界微波遙感先進國家行列。航天微波遙感實驗的成功為中國的氣象衛星海洋衛星及其他微波遙感衛星的研製打下堅實基礎。裝有姜景山團隊研製的微波探測設備的風雲氣象衛星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2011年8月16日,中國首次發射以多模態微波遙感器為主要探測手段的海洋動力環境監測衛星「海洋二號」。[5][11]

Remove ads

探月工程與「微波月亮」

2004年,中國啟動探月工程,姜景山被任命為工程副總設計師,負責用微波來探測月球。在此之前,人類只在地面上對月球進行過微波探測,解析度很差而且只是月球正面。2007年,嫦娥一號升空後,使用姜景山團隊的微波遙感儀對全月面進行了月面亮溫、區域介電常數、月壤地貌、礦產等相應指標的探測。這是人類首次對月亮進行這樣的探測。根據探測儀收集到的數據,姜景山團隊繪製了世界首幅全月微波亮溫圖——「微波月亮」。「微波月亮」為月球宇宙的科學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數據資源,對月球科學、行星際科學及應用方面有著里程碑意義。姜景山因此多次應邀在國際會議上作報告,其科研成果後在《中國微波探月研究》一書中出版。[5][12][6][13]

逝世

2021年6月27日14時,因病醫治無效,逝世於北京,享年85歲。[14][15]

著作

獎項與榮譽

家庭

Thumb
1964年姜景山與陳增輝結婚照

1964年,姜景山與雲南昆明人陳增輝結婚。陳增輝1963年從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後,留在北大醫院工作,後與姜景山相識、結婚、生子,曾擔任北大醫院副院長8年。[3]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