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威廉·亞爾內爾·史萊克

一名美國律師、密蘇里州議員及內戰南軍將領(1816-1862)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威廉·亞爾內爾·史萊克
Remove ads

威廉·亞爾內爾·史萊克(英語:William Yarnel Slack,1816年8月1日—1862年3月21日)為美國律師、軍官、政治人物,在美國內戰期間效力於美利堅邦聯。威廉·史萊克出生於肯塔基州,童年時舉家搬遷至密蘇里領地,成年後從事密蘇里州律師一職,並於1842年至1843年間擔任密蘇里州眾議員[1]1846年至1847年間威廉·史萊克以美國陸軍上尉英語Captain (United States)身份帶領密蘇里州第2騎馬志願兵團L連英語List of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nd volunteer units in the Mexican–American War投身美墨戰爭[2]在14個月的軍旅生涯中贏得恩布都帕斯戰役英語Battle of Embudo Pass陶斯普韋布洛圍城戰英語Siege of Pueblo de Taos[3][4]退伍後,威廉·史萊克重返法律界,並逐漸壯大其於該領域的影響力。[2][4]

快速預覽 威廉·亞爾內爾·史萊克, 出生 ...

1861年4月美國內戰爆發後,威廉·史萊克由於其奴隸制觀點而支持南方的美利堅邦聯。[5]同年五月,隨著密蘇里州警衛隊英語Missouri State Guard成立,威廉·史萊克被任命為密蘇里州警衛隊第4師准將英語General officers in the Confederate States Army#Brigadier general[3][4][6][7]並在隨後7月5日及8月10日的迦太基戰役英語Battle of Carthage (1861)威爾遜溪戰役中戰勝美利堅合眾國所屬的聯邦軍。威爾遜溪戰役中,威廉·史萊克所屬的第4師雖遭遇聯邦軍的突襲,但因此為邦聯軍和密蘇里州警衛隊爭取下休整的機會,然而交戰過程中威廉·史萊克的髖部因受到重傷,直到同年十月才得以重新指揮部隊。[7][8][9]

1861年末,威廉·史萊克與其他密蘇里州警衛隊軍官一同調任至邦聯軍,其被授予上校軍階並指揮西部軍團第2密蘇里旅。1862年3月7日所爆發的豌豆嶺戰役中,威廉·史萊克先前受創的髖部再次遭槍擊,隨後由於患部感染於3月21日去世。4月17日,美利堅邦聯參議院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授予已故的威廉·史萊克為美利堅邦聯陸軍准將。[3][10][11]

Remove ads

早年與職業

威廉·史萊克於1816年8月1日出生於肯塔基州梅森郡,父親約翰·史萊克(John Slack)與母親瑪麗·J·寇德威爾·史萊克(Mary J. Caldwell Slack)兩人從事務農和製陶工作。[1]同時依歷史學家肯尼斯·E·柏榭特(Kenneth E. Burchett)考據,威廉·史萊克之姓氏史萊克(Slack)溯源至貴格會[5] 1819年,史萊克一家搬遷至密蘇里領地史密斯頓村[a]尋求農業機會,[1][12]同時威廉·史萊克的父親約翰·史萊克獲任命為太平紳士並以種植菸葉為業。[1]年少的威廉·史萊克於哥倫比亞接受教育,[3]同時在J·B·高登(J. B. Gordon)的指導下開始學習法律,[12]並於1837年返回肯塔基州投身法律業。1839年威廉·史萊克再度返回哥倫比亞,在此獲得庭內律師資格英語Bar (law),後又因奇利加希英語Chillicothe, Missouri提供許多律師職缺[1],而搬到奇利加希並在該處開設首家他所屬的律師事務所[12]依歷史學家傑佛瑞·S·普魯尚金(Jeffery S. Prushankin)所稱,威廉·史萊克因「在壓力下仍保持冷靜以及他誠實和正直的性格」[13]而享有盛譽。1842年,威廉·史萊克以民主黨身份進入政壇,[1]並當選為密蘇里州眾議員,1843年因任期結束而卸下議員一職,[14]三年後,威廉·史萊克作為代表參與1845至1846年的第二次密蘇里州制憲會議。1842年,威廉·史萊克與瑪麗·E·伍德沃德(Mary E. Woodward)結婚,並在1840年代育有兩個孩子。[1]

威廉·史萊克本人對於美墨戰爭雖持反對的立場,但仍於1846年組建一支志願兵參戰,後該部隊整編入密蘇里州第2騎馬志願兵團英語List of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nd volunteer units in the Mexican–American War,而威廉·史萊克則以上尉英語Captain (United States)身份獲任命為L連連長。[2]史特靈·普萊斯英語Sterling Price上校英語Colonel (United States)所率領之密蘇里州第騎馬志願兵團中,[15]威廉·史萊克共服役了十四個月,[3]當中參與對聖塔菲地區的作戰,更在1847年1月的恩布都帕斯戰役英語Battle of Embudo Pass中因出色之表現而獲得史特靈·普萊斯的讚揚,後又與部下在陶斯普韋布洛圍城戰英語Siege of Pueblo de Taos中成功封鎖墨西哥英語Second Federal Republic of Mexico軍隊的撤退路線。[4]

服役結束後,威廉·史萊克回到奇利加希從事法律業[4]同時亦繼續涉足政治界,成為當地具有影響力之人物。同時,政治上威廉·史萊克因支持奴隸制州權[16]並堅守嚴格解釋主義英語Strict constructionism的立場,從而反對1850年代興起的退出聯邦運動。威廉·史萊克的妻子於1858年逝世,翌年,他與伊莎貝拉·R·鮑爾(Isabella R. Bower)結婚,兩人共育有兩個孩子。1860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威廉·史萊克支持南方民主黨約翰·卡貝爾·布雷肯里奇,然而在得知共和黨亞伯拉罕·林肯勝選後,威廉·史萊克便確信美國將會爆發分裂和內戰。[2]

Remove ads

效力於邦聯

迦太基戰役

1860年亞伯拉罕·林肯當選後,以南卡羅來納州英語South Carolina in the American Civil War為首之美國南部蓄奴州先後通過退出聯邦法令英語Ordinance of Secession以脫離美利堅合眾國,並於1861年2月8日宣佈成立美利堅邦聯,同年4月隨著邦聯部隊砲擊桑特堡,美國內戰爆發。[17]隨著密蘇里州愈發緊張的局勢,州長克萊伯恩·福克斯·傑克森英語Claiborne Fox Jackson動員支持退出聯邦的志願兵抵抗聯邦軍[4]然而於傑克森營事件中,納撒尼爾·里昂英語Nathaniel Lyon准將英語Brigadier general (United States)所指揮之聯邦軍在押送克萊伯恩·傑克森志願兵俘虜時,因一起槍擊意外導致聖路易發生一場血腥暴動。[18]此次事件使得威廉·史萊克倒向「退出聯邦派」陣營。[5]在傑克森營事件及其後續事件後,密蘇里州議會成立新的志願兵組織「密蘇里州警衛隊英語Missouri State Guard」,並由史特靈·普萊斯少將指揮。密蘇里州警衛隊由九個准將所指揮之組成,並個別駐紮於該州的各地區。[6]然而密蘇里州警衛隊所屬之師純粹為地理上的駐紮區劃,而非傳統軍事意義上的組織編制,其規模約400人到2,000人以上,且由於聖路易地區遭聯邦軍控制,因此第9師的編制始終未能付諸施行。[5]

Thumb
該圖展示密蘇里州警衛隊各師的駐紮區劃圖。  為克萊伯恩·傑克森所率領之密蘇里州警衛隊第4師

1861年5月18日,威廉·史萊克獲克萊伯恩·傑克森任命為密蘇里州警衛隊准將,[3][4][b]並率領密蘇里州警衛隊第4師,[6][7][c]同時負責奇利加希等地區之徵募區英語Military recruitment相關事務。威廉·史萊克隨後於查里頓河英語Chariton River沿岸建立基地為密蘇里州警衛隊徵募和訓練士兵,[4]然而隨著聯邦軍不斷逼近該地區,威廉·史萊克於6月撤離該徵募區。[25]後威廉·史萊克將部隊轉往萊辛頓英語Lexington, Missouri地區,但此時密蘇里州警衛隊已棄守該州首府傑弗遜城,並於布恩維爾戰役英語Battle of Boonville中遭擊潰。[4]隨著布恩維爾之敗與首府之淪陷,迫使史特靈·普萊斯將密蘇里州警衛隊撤回密蘇里州南部,同時其也希望能從中與位在阿肯色州班傑明·麥卡洛克英語Benjamin McCulloch准將所指揮之邦聯部隊合作。因此威廉·史萊克與詹姆士·史賓塞·瑞恩斯英語James S. Rains准將所率領之第8師奉命於萊辛頓地區組織密蘇里州警衛隊部隊,並移防南方。[26]依歷史學家肯尼斯·柏榭特所考究,威廉·史萊克作為嚴守紀律的指揮官,其部下展現出「對他的特殊情感」。[27]

隨著萊伯恩·傑克森於拉馬爾附近重整完密蘇里州警衛隊部隊後,於7月初率領該部隊前往密蘇里州南部與史特靈·普萊斯部隊會師。[18]7月4日晚,萊伯恩·傑克森獲悉法蘭茲·席格英語Franz Sigel指揮之聯邦軍正位在迦太基附近,因而命令威廉·史萊克率領第4師、詹姆士·瑞恩斯率領第8師、老約翰·布拉克·克拉克英語John Bullock Clark率領第3師和莫斯比·門羅·帕森斯英語Mosby Monroe Parsons率領第6師準備抵禦聯邦軍之進攻。[28]威廉·史萊克此時率領的步兵騎兵約為1,200人,[7][29]並在隨後的迦太基戰役英語Battle of Carthage (1861)中,因萊伯恩·傑克森留守後方,而未能對各部隊進行總指揮下,只能與其他密蘇里州警衛隊指揮官各自行動。[30]戰鬥中,法蘭茲·席格的部隊雖嘗試擊破密蘇里州警衛隊防線,但卻遭到擊退並被反攻回迦太基,最終透過夜色撤退至薩爾卡希英語Sarcoxie, Missouri[18]迦太基戰役中,威廉·史萊克將所屬步兵部署在密蘇里州警衛隊戰線的中央部,而騎兵則與其他密蘇里州警衛隊騎兵分散至聯邦軍側翼英語Flanking maneuver進行騷擾和攻擊,[7]然步兵於交戰後期對城郊撤退聯邦軍部隊的追擊戰,卻成為迦太基戰役中最為激烈的戰鬥衝突。[31]

威爾遜溪戰役

1861年迦太基戰役後,密蘇里州警衛隊於麥克唐納郡考斯金草原集結,隨後於7月下旬轉往卡斯維爾與班傑明·麥卡洛克部隊會合。此時,因納撒尼爾·里昂率領之聯邦軍成功攻佔春田[32]史特靈·普萊斯同意退居副手並讓班傑明·麥卡洛克全權指揮邦聯軍,但兩人間的合作關係並非表面上般穩固。[33]8月初,班傑明·麥卡洛克和史特靈·普萊斯的聯合部隊開始向春田推進,並於8月7日沿威爾遜溪英語Wilsons Creek (Missouri)畔紮營。[7]8月9日晚,威廉·史萊克和其他幾名軍官支持史特靈·普萊斯所主張之計劃,而敦促班傑明·麥卡洛克下令將對春田的攻勢定於第二日早晨,[34]然而納撒尼爾·里昂卻搶先於8月10日上午突襲位在威爾遜溪畔的邦聯軍營地,威爾遜溪戰役爆發。[7]戰爭中因音影效應英語Acoustic shadow的影響,使邦聯軍部隊無法收到戰爭剛爆發時發出之槍響,導致威廉·史萊克的騎兵部隊意外與納撒尼爾·里昂的部隊發生遭遇戰。該騎兵部隊於班傑明·A·瑞夫斯(Benjamin A. Rives)上校的指揮下進行短暫的反擊,最終雖被納撒尼爾·里昂部隊擊退,但卻為邦聯軍部隊爭取到休整的時機。[8]隨後,威廉·史萊克迅速地將所屬步兵部隊部署至其餘邦聯軍騎兵部隊旁,以抵禦聯邦軍的進攻,[35]該部署亦為史特靈·普萊斯爭取出時間為部隊進行部署。[7]而後威廉·史萊克的步兵部隊獲令對邦聯軍防線右翼、聯邦軍位在「血腥丘」(Bloody Hill)之突出部陣地發起攻勢。[36]當日上午7:50至上午11:00期間,邦聯軍發動的三次衝鋒皆遭聯邦軍擊退,但聯邦軍仍因納撒尼爾·里昂戰死、聯邦軍側翼部隊進攻失敗、彈藥補給使用殆盡等因素而主動撤離戰場。[37]

威廉·史萊克因於威爾遜溪戰役中表現出色而獲班傑明·麥卡洛克於戰後報告中表揚,[38]但威廉·史萊克也因此在一次率領衝鋒時髖部遭受重創。[7][9]由於髖部重傷之故,導致威廉·史萊克錯失參與萊辛頓之圍等戰役的機會,[39]在完成療傷後他於同年10月11日重新指揮部隊。[40]1861年10月31日,密蘇里州議會在未達法定人數下通過投票決定退出聯邦英語Ordinance of Secession[41]隔月,密蘇里州政府英語Government of Missouri宣佈組建密蘇里州邦聯政府英語Confederate government of Missouri以作為流亡政府,並獲得邦聯政府承認;然美利堅合眾國政府僅承認密蘇里州臨時政府英語Provisional Government of Missouri,臨時政府由該年7月22日所組成之密蘇里州制憲會議英語Missouri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of 1861–1863的多數成員所構成,並宣佈將透過選舉填補部分缺額的政府成員。[42]密蘇里州政府分裂後,包括威廉·史萊克在內多數密蘇里州警衛隊成員轉向加入邦聯軍,[40]史特靈·普萊斯更因此在未獲授權下授予威廉·史萊克邦聯軍上校官階。[39]1862年1月23日,[40]西部軍團成立後,威廉·史萊克獲令指揮第2密蘇里旅,轄有邦聯和密蘇里州聯合軍隊共1,100人。[39]

Remove ads

豌豆嶺戰役及身故

1862年1月,迫於逐漸逼近之聯邦軍准將塞繆爾·瑞恩·柯蒂斯部隊的壓力,史特靈·普萊斯下達棄守密蘇里州的命令,率領部隊撤往阿肯色州。而厄爾·范·多恩英語Earl Van Dorn少將則獲令指揮外密西西比部英語Trans-Mississippi Department邦聯軍,進行密蘇里州奪回戰,當中范·多恩按計劃率領其部隊透過艱困行軍,抵達塞繆爾·柯蒂斯陣地後方,然聯邦軍指揮官成功將部隊重新部署並迎戰進攻之邦聯軍,並於3月7日爆發豌豆嶺戰役[43]當日早晨,威廉·史萊克率領之第2密蘇里旅獲令佈署於史特靈·普萊斯前鋒部隊右翼,[44]並在稍後的攻勢中成功擊退一支聯邦軍騎兵團,但威廉·史萊克部隊於接續的攻勢中遭遇聯邦軍部署的強大防線,導致兩軍發生短暫的衝突,期間威廉·史萊克遭聯邦軍散兵槍擊重傷。[10]

Thumb
安葬威廉·史萊克的費葉維爾邦聯公墓英語Fayetteville Confederate Cemetery

邦聯軍上校湯瑪斯·H·羅瑟(Thomas H. Rosser)表示,子彈擊中了威廉·史萊克的髖部,並向下射穿其身體,[45]而威廉·史萊克部隊的士兵則寫道:「子彈經樹枝反彈,然後擊中了史萊克的腹股溝。後傷勢導致其部分癱瘓,而將史萊克帶離戰場。」[46]此次槍擊傷口鄰近其於威爾遜溪戰役受創處,最初威廉·史萊克被轉移到戰場東部的一處私人民宅中,後為防遭聯邦軍俘獲,又轉移至往東11公里處,[9]威廉·史萊克本則因搬遷過程中傷口感染,而於該年3月21日逝世。[11]4月17日,美利堅邦聯參議院在不知其已逝世的情況下,將威廉·史萊克晉升為美利堅邦聯陸軍准將英語General officers in the Confederate States Army#Brigadier general[3]並為配合其餘晉升准將者資歷,將實際晉升日期提前至4月12日。[47]關於威廉·史萊克最初的安葬處,歷史學家艾茲拉·約瑟夫·華納英語Ezra J. Warner (historian)寫道,威廉·史萊克被安葬於去世地點的「庭院中」,[48]而傑佛瑞·普魯尚金則認為,威廉·史萊克被埋葬在洛勒嶺公墓(Roller Ridge Cemetery)。[49]1880年5月27日,威廉·史萊克被重新安葬於費葉維爾邦聯公墓英語Fayetteville Confederate Cemetery。1887年,為紀念豌豆嶺戰役中陣亡的邦聯軍士兵,因而於豌豆嶺戰場上立起一座紀念碑,並於碑上刻下該戰役中陣亡的威廉·史萊克、班傑明·麥卡洛克和詹姆士·麥奎恩·麥金塔希英語James M. McIntosh三位邦聯軍將軍名字。[50]

Remove ads

評價

歷史學家威廉·L·席亞(William L. Shea)和厄爾·J·赫斯(Earl J. Hess)報告稱威廉·史萊克能幹且廣受歡迎,但在個人安全方面卻有魯莽行事的傾向。[51]而在豌豆嶺戰役後,史特靈·普萊斯寫道,威廉·史萊克是他「最優秀、最勇敢的軍官」之一。[52]湯瑪斯·羅瑟則表示,威廉·史萊克的部下「對他十分忠誠」,他是「軍人風範的楷模」。[53]歷史學家傑佛瑞·普魯尚金則寫道,邦聯軍退伍軍人普遍認為威廉·史萊克是「一個正直且勇敢的人」,[54]並且傑佛瑞·普魯尚金還指出威廉·史萊克對邦聯的主要貢獻在於那「鼓舞和激勵部下的能力」。[55]肯尼斯·柏榭特則將威廉·史萊克描述為「具有超乎常人的能力、冷靜、理智,為軍人風範的楷模」。[56]

參見條目

註釋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外部鏈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