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孫中山銅像 (武漢市三民路)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三民路的孙中山雕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孙中山铜像 (武汉市三民路)
Remove ads

孫中山銅像,又稱三民路孫中山銅像[註 1][1],當地人俗稱銅人像,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三民路南端,落成於1933年(民國22年)6月1日。這座孫中山雕像建成至今一直是漢口老城區[註 2]的地標之一,並先後被列為武漢市及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快速預覽 孫中山先生之像, 別名 ...

概述

該銅像立於三民路、民族路、民權路三條馬路交匯處的廣場中心。雕塑基座上所塑造的孫中山,其著中山服、右手執杖,面向三民路和中山大道。銅像高2.15米,由江小鶼設計塑造。像座高4米,材質為湖南麻石,由市工務局營造商李萬和施工。其中,除面向三民路側基座上書「孫中山先生之像」外,餘下三面為吳國楨撰寫的像讚及序。1933年4月下旬工程全部竣工。同年6月1日上午9時,舉行揭幕典禮。[2][3]:文物古蹟[4]

修建始末

Thumb
銅像細節

背景

民國15年(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攻下武漢三鎮,民國16年(1927年)合併三鎮爲武漢市,並定都於此。隨後國民政府在武漢開展了一系列的市政規劃,國民政府先後制訂《武漢特別市建設規劃》和《漢口都市計劃》。[5]此後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武漢特別市政府先後在漢口華埠建成幾條現代化街道,分別命名為民生路、民權路、民族路、三民路,用以紀念孫中山及其所倡導的三民主義[6][7]並於期間在三民、民族、民權三路交匯處設置圓環一座,即六渡橋磨盤。[8]

提案與商定

關於孫中山銅像的鑄造,有記載稱早在民國16年(1927年)便已經被提案,1927年3月10日,武漢召開了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會議期間提出在武漢塑造孫中山銅像。後至民國18年(1929年),改由時任漢口特別市市長劉文島、財政局長吳國楨等人籌建。[2]當年,吳國楨遣其胞兄吳國柄(時任工務局工程師,負責漢口都市規劃)前往上海同江小鶼會面共商塑像事宜。[4]

但後來有研究查閱會議記錄發現,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會議期間並無有關提案。在當時有記載的市政會議里也並無修築銅像的議案。而首次正式提出銅像的設立是在漢口特別市政府在民國19年(1930年)1月28日召開的第42次市政會議中(與此同時提出的還有蔣中正銅像),當時擬將兩座銅像設立在漢口中山公園門口。在4月3日第51次市政會議上,社會局提議召開兩天義務賽馬會以籌集資金,國民黨湖北省黨部亦發函希望漢口特別市政府全體機關職員捐出月薪的5%以作為經費。因漢口市政府自身亦困難,4月11日的第52次市政會議上婉拒了湖北省黨部的提議。直到5月29日,市政府才同意與江小鶼訂立合同。[9]

民國19年(1930年)7月10日第63次市政會議上,又將孫中山銅像的位置改在沿江馬路(今沿江大道江漢關前的空地。11月27日第81次市政會議正式將三民、民族、民權三路交匯處的環島定名為「中圓」。直到當年12月出台的《漢口市政府民國二十年一、二、三三個月行政計劃》中方才明確將先總理銅像設置在中圓內,預估次年3月可完成。在《漢口市政府民國二十年四、五、六三個月行政計劃》中明確且詳細地提出了銅像細則。[9]

Remove ads

建造與揭幕

民國20年(1931年)2月5日第88次市政會議上工務局報請通過銅像方案並電催江小鶼速成。2月12日第89次市政會議,漢口市政府審定通過了方案報告,至此漢口市政府正式準備在六渡橋磨盤建造孫中山銅像。此內容與贊文內容吻合。[9]

民國二十年,前市長劉公文島,擬於市立三民路口為先生建立銅像……

——吳國楨《孫中山先生之像讚文並序》[10]

但因諸如當年間三鎮水害、劉文島離任等多種原因,資金籌措困難,最後停工[10][11]。民國21年(1932年)10月,吳國楨接任漢口市市長,在向各方籌資之下終於當年12月奠基動工,並於民國22年(1933年)4月完工。[4][10]

……會市制變更[註 3]、劉公[註 4]他調,繼以水患[註 5],工遂中輟。……

——吳國楨《孫中山先生之像讚文並序》[10]

民國22年(1933年)6月1日,吳國楨邀請武漢三鎮各界為孫中山銅像揭幕。[4][12]

Remove ads

影響及事件

Thumb
從三民路路口望向雕像正面

雕像建成後至今一直是漢口老城區的地標,被武漢人稱作「銅人像」。一度「銅人像」擴大為地理區域的指代[13],與六渡橋並行,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意義。[14]

影響

快速預覽 外部影片連結 ...

自銅人像建成後,其底座常被用做告示欄,無論法院判決、政治傳單,或是宗教圖符、青紅幫聯絡信息,都曾在底座上出現。另外,六渡橋磨盤也雲集了各種類型的攤販及小工。久之,銅人像還被用作裁判所,一些個人或商業的爭端也會在銅人像下,或是在言語中提及銅人像[註 6]來解決。甚至還成為了簽訂契約時的公證。[14]

這可是銅人像都曉得[註 7]的啊!

——一則簽訂契約後確保契約有效的言語

另外,1958年9月20日,在漢口三民路銅人像與武昌水果湖間走行的1路電車開始運營,這是武漢第一條無軌電車線路[7]受電桿連著雕像四周架空電線(接觸網)的無軌電車繞著六渡橋磨盤折返的畫面也成為了附近居民的記憶之一。[註 8][14]

事件

在日軍進犯華北,「一·二九」運動爆發後,民國24年(1935年)12月,武漢三鎮各學校舉行罷課遊行示威以陳抗日救國之望。23日,三鎮學生在漢口會師,並在遊行結束後在銅像舉行大會。[15]此間光未然曾跳上銅像台座發表演講[16]。民國27年(1938年)7月7日,由於日軍即將兵臨武漢三鎮,由周恩來任副部長,郭沫若任第三廳廳長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在漢口舉行了募捐活動,三民路孫中山銅像是其中一個獻金點[17]。日軍占領期間,日軍曾俘獲幾名美軍飛行員並在銅人像示眾,甚至澆上汽油點火戲弄。1949年解放軍四野進駐武漢,漢口百姓在銅人像迎接解放軍進城。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銅人像也是經常開展批鬥會的地點之一。[14]

保護

文物保護

1983年,漢口三民路孫中山銅像偕同武昌閱馬場孫中山銅像列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2][1]。1992年,武漢市文博系統對雕像底座進行了修繕。[18]1992年12月16日,列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19]

其保護範圍為:孫中山先生銅像及周邊一定範圍。以孫中山先生銅像基座為中心,四周均向外延伸30米[20]

其建設控制地帶為:以保護範圍為界,四周均向外延伸20米[20]

吳國楨撰像讚並序

Thumb
西側第三
Thumb
南側第二
Thumb
東側第一

文化大革命中,雕像周圍由吳國楨撰寫的像讚並序被覆蓋抹去。[13][3]:文物古蹟此後像讚並序原文一度散佚。最終,武漢市文史研究員徐明庭在家中發現其祖父曾謄抄的全文並將其發表在《老武漢叢談》中,依據此謄抄文本內容,武漢市文物保護部門在像座上重刻了全文。[9]

2019年3月19日,《長江日報》第9版刊登《「銅人像」碑文現多處錯誤 參事胡全志建議原貌修復》一文。文中提及有市民根據1933年6月1日報紙《太陽燈》所刊內容及8日上海《新聞報》內容反映,位於漢口三民路路口的孫中山銅像上的碑文序及贊,至少有7處錯寫漏寫。武漢市政府參事胡全志就此提交了《關於原貌修復三民路孫中山銅像的建議》[21][22]。當年,武漢市有關部門依照該建議對像讚並序進行了重修[23]

2019年重修修改的內容如下:

更多資訊 碑數, 列數 ...
Remove ads

銅像手杖

在《「銅人像」碑文現多處錯誤 參事胡全志建議原貌修復》一文內容中,還提及了銅像手杖問題。該報道報出後在本地網際網路社群中引起軒然大波,就銅像起初究竟有無手杖一問產生了很大的爭議。最後徐明庭的弟子,武漢圖書館館員王鋼搜尋到了《太陽燈》中所刊最初落成時的照片,確定當時孫中山形象並未有手杖方才結束爭論[22]。經綜合考證,該手杖為1965年所加。[21]

腳註

備註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