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孫毓筠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孫毓筠
Remove ads

孫毓筠(1869年—1924年),字少侯安徽省鳳陽府壽州大柳樹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

快速預覽 孫毓筠, 性別 ...

生平

Thumb
約法會議議長孫毓筠君肖像

孫毓筠的叔祖是孫家鼐。他是清朝廩貢生,直隸補用道。[1]1905年,孫毓筠受吳樾謀刺出洋考察政治五大臣事件的感召,決心參加革命,東渡日本,1906年,他在東京加入中國同盟會,捐獻大筆金錢給同盟會。1906年,萍瀏醴起義爆發,孫回國,在長江流域各地運動新軍。後在南京被捕入獄,供述稱「只談政治革命,不唱種族革命」,兩江總督端方遂替孫毓筠開脫了大逆不道的罪名,僅判處五年的監禁。1911年(宣統3年)辛亥革命中,他被革命派救出,任江浙聯軍總部副秘書長。

1911年12月2日,安徽臨時參事會選舉孫毓筠為安徽省軍政府都督,聘陳獨秀為秘書長。1912年1月2日孫毓筠就職,正式成立皖省軍政府。1912年4月,孫毓筠請辭,5月3日柏文蔚安慶接任都督。7月,他被北京方面召還。此後他當選參議院議員,定居北京,歷任北京政府政治會議議員、總統府高等顧問。1914年(民國3年)3月18日,約法會議開幕,他當選約法會議議長。[1]1914年5月,他改任參政院參政,組織憲政研究會。

1915年(民國4年)8月,他與楊度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等人發起「籌安會」,孫毓筠為副理事長,鼓吹帝制。護國戰爭爆發,孫毓筠見滇、黔、桂、粵、浙五省獨立,袁世凱稱帝失敗,1916年(民國5年)4月12日,以患病為藉口,辭去參政一職[2],逃到天津。7月14日,黎元洪下令通緝他和楊度等8人[3]。1918年(民國7年)3月,他獲得特赦。

1924年(民國13年),他應河南督理胡景翼的邀請到開封,後來在開封病逝。享年53歲。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